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0 金雙俠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隨著動植物基因組中大量的非編碼基因被證明發揮重要調控功能,植物非編碼基因的發掘及功能鑑定受到重視,作為農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基因資源,非編碼RNA具有重大應用價值。長鏈非編碼RNA是植物發育和環境響應的關鍵因子,可以通過參與組蛋白的修飾或DNA的甲基化參與轉錄以及轉錄後的調控。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完成多個棉花材料的基因組測序與組裝,但仍缺乏對棉花基因組中lncRNA全面且準確的注釋與鑑定。

該團隊前期通過整合了四種高通量測序技術,包括三代測序 (Iso-seq)、鏈特異性的二代測序 (ssRNA-seq)、加帽端RNA測序(CAGE-seq)與PolyA尾測序(PolyA-seq),在亞洲棉(Gossypium arboreum)基因組中建立了全面且準確的轉錄全景圖(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並構建了高水平的基因組資料庫MagenDB(Nucleic Acid Research,2019)。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繼續應用多種高通量測序技術,基於16個不同組織和5個非生物脅迫樣本的多策略測序工作,在亞洲棉中高質量地鑑定出9,240個lncRNA,其中有4,405和4,805個lncRNA轉錄本分別被CAGE-seq和PolyA-seq的RNA末端測序信號所支持。研究意外地發現lncRNA的轉錄和編碼基因相似,在不同組織和非生物脅迫條件下也頻繁地呈現出轉錄起始位點(Transcription Start Site, TSS)和轉錄終止位點(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Site, TTS)切換的現象(TSS/TTS switch)。研究還發現大量的lncRNA以順式作用的方式參與了鄰近編碼基因的轉錄,有很多lncRNA可能參與鄰近編碼基因的TSS切換調節。通過與之前GWAS數據的關聯,研究鑑定到了一個可能參與棉花纖維(短絨毛)發育的關鍵lncRNA;此外,研究團隊利用在棉花中首次建立的染色質與RNA互作測序技術(ChIRP-seq),和病毒誘導的基因沉默VIGS實驗驗證了lnc-Ga13g0352的轉錄調控作用,結果表明一個lncRNA可以在基因組範圍內通過激活或抑制不同靶標基因的轉錄而同時發揮完全相反的轉錄調控功能。該研究工作為開展棉花非編碼基因的分子功能鑑定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以及數據支持。

圖示:lncRNA在組織間的可變TSS和TTS現象

該研究工作的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生科院王坤教授,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生鄭曉敏和碩士生陳燕君。武漢大學生科院周宇教授也對該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持。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轉基因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武漢大學創新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plphys/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phys/kiaa003/5985559

歡迎搜索關注「植物生物技術Pbj」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4月13日,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發表了題為&34;的論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和美國農業部(USDA-ARS)John Z. Yu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玉賢團隊已畢業的黃蓋博士和武漢大學吳志國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與美國普渡大學Jin-Rong Xu教授合作在PNAS發表了題為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海峽兩岸植物生物學專家齊聚杭州探討植物生物學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玉賢,日本岡山大學教授馬建鋒,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素幸、葉國楨等專家出席了本次論壇。  本次論壇主題為植物生物學與現代農業,著重討論植物生物學研究進展、植物生物學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與展望,以及植物生物學與青年科學家成長。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武漢大學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武漢大學孫蒙祥團隊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責編 | 奕梵is not equal control of embryogenesis的重要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 武漢大學在橙紅光TADF發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武漢大學新研究:橙紅光OLED效率達到29.2%。最近,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以其獨特性能獲得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繼傳統螢光材料和重金屬配合物磷光材料之後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三代發光材料。在過去幾年中,TADF材料的電致發光性能獲得了長足進步。在天藍光區域,其外量子效率(EQE)已接近37%;在綠光區域,其EQE也已超過30%。
  • 河南大學宋純鵬教授團隊在植物細胞膨壓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年8月18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河南大學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2016海峽兩岸植物生物學青年科學家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玉賢,日本岡山大學教授馬建鋒,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祖華以及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林彩雲、臺灣大學教授靳宗洛,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素幸、葉國楨等專家出席了本次論壇。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教授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蔬菜作物研究中心/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翁益群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their expression during fruit spine development in cucumber
  • 哈爾濱獸醫所在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流感病毒與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網絡,深化了對流感病毒複製周期的理解,為研製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在線發表。
  • 木質素合成調控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植物的生長發育、水分運輸、機械支撐和抵抗逆境脅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付春祥帶領的能源作物分子育種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培育高細胞壁品質玉米和能源草的研發。通過特色資源篩選、突變體鑑定和木質素基因工程調控等工作,獲得了多個細胞壁降解效率高且具有潛在商業化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其中,玉米棕色葉脈突變體(bm1-6)是一類著名的木質素積累改變的種質資源,從發現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改變溶劑極性,調節苯環轉動賦予分子具有cis-trans like構象差異, 實現超分子左旋和右旋結構的調控。
  • 科學家在抗癌活性先導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香茶菜屬(Isodon)植物是我國民間廣泛使用的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舒筋活血、抗腫瘤等功效。該屬植物富含結構變化多樣的對映-貝殼杉烷類二萜化合物(ent-kauranoids)。
  • 中科院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3月2日電(記者李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宿主細胞蛋白WDR5通過輔助形成出核複合體,在人巨細胞病毒核衣殼出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病毒學雜誌》。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WDR5在人巨細胞病毒複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機制,加深了對該類重要病原病毒複製過程的認識,也為抗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人巨細胞病毒是一種人群感染率極高的病毒。
  • 南開大學舉辦紀念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崔澂先生活動暨學術研討會
    崔澂(1911-1997),山東淄博人,植物生理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曾在植物激素和礦質營養等研究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為南開大學植物學科和植物生理學科發展作出重要貢獻。1979年至1984年擔任南開大學生物系主任,併兼任分子生物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生科學院張彥教授和李廈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核輸入蛋白信號途徑調節植物生長發育方面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安徽建築大學在生物基介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PLA為代表的生物質可降解塑料由於其綠色、低碳、環保、可堆肥降解、來源廣泛等優點成為全球研究應用的重點。特別是以多壁碳納米管(MWCNTs)為媒介的生物基吸波、隱形和電磁屏蔽功能的器件更是當前研究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