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2020-04-30 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

4月13日,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發表了題為&34;的論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和美國農業部(USDA-ARS)John Z. Yu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玉賢團隊已畢業的黃蓋博士和武漢大學吳志國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這篇論文是朱玉賢院士團隊在棉花基因組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性成果。

世界首個!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共包含4種人工馴化的栽培品種,其中草棉(A1基因組)和亞洲棉(A2基因組)為二倍體A基因組;陸地棉(AD1基因組)和海島棉(AD2基因組)為異源四倍體AD基因組。AD基因組是由D基因組和A基因組通過自然雜交和染色體加倍而形成。學者公認其D亞基因組供體為雷蒙德氏棉(D5基因組),其A基因組供體則長期處於爭論狀態中。

世界首個!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棉屬基因組共線性分析(a)和新鑑定的兩個染色體倒位(b)

該論文利用最新測序和組裝技術解析了世界上首個高精度的草棉參考基因組,並對陸地棉和亞洲棉基因組進行質量升級。升級後基因組在準確性和完成度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提高,填補了大量的基因組漏洞,可作為參考基因組。該論文從基因組和群體進化等多方面闡明了現有的A基因組起源於可能已滅絕的共同祖先A0。從進化關係上看,A1基因組比A2基因組更接近於A0。該論文提出A0與D5基因組雷蒙德氏棉大約在1.6百萬年前(MYA)形成異源四倍體,隨後,A0基因組在大約0.7百萬年前分化形成現存的A1和A2基因組。該論文闡明了亞洲棉與草棉獨立起源的問題,即亞洲棉不起源於草棉,而是與草棉同時起源於A0,並獨立馴化。

世界首個!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棉花A基因組起源與進化模型(a)和重要進化事件(b)

通過開發新的方法,該論文探究了棉屬物種間轉座子爆發事件。該論文還發現位於基因區附近的變異位點改變了重要基因的表達,可能最終導致了四倍體陸地棉相較於二倍體棉在纖維品質等性狀上有明顯的改良與提升。這項工作是朱玉賢團隊繼雷蒙德氏棉基因組(W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2),亞洲棉基因組和群體(Li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4; D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8),陸地棉基因組(Li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5)和亞洲棉轉錄組(W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之後,在棉花基因組領域中的又一重要突破。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僅為科學社區提供了基因組和遺傳資源,以便於遺傳進化、比較基因組分析和分子改良育種。同時還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棉花A基因組進化起源問題,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將加快棉花遺傳育種改良進程。

延伸閱讀:

世界首個!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朱玉賢,1955年12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博士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棉花纖維發育功能基因組學和擬南芥轉錄調控因子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已在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經同行評審的科研論文百餘篇,其中大部分被SCI收錄;由他主編的《現代分子生物學》已成為我國高等學校生物學專業本科生分子生物學主要教材;主持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武漢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孫竹媛)日前,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李強和李洪森在世界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四氧化三鐵(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在沸石分子篩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在《Science...
    3月11日,《Science》刊發了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在沸石分子篩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這是吉林大學化學領域研究成果首次在《Science》發表(Accelerated crystallization of zeolites via hydroxyl free radicals, Science, 2016, 351, 1188-1191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聯合武漢病毒所,廣東團隊新冠研究取得2項重要發現,成果登上中國期刊!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榮知立團隊和武漢病毒所陳新文團隊,在Protein & Cell(2019年影響因子10.164)雜誌上合作發表題為"Host metabolism dysregulation and cell tropism identification in human airway and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
  • 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來源:Retraction、湖北日報、弗雷賽斯、學術志等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是我國知名的病毒免疫學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2013年9月至今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主任。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中科院成果進入井噴期
    原標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首次發現超導拓撲表面態,中科院重大成果進入「井噴期」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天從中科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近年來的重大成果產出進入了「井噴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創成果,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開始並行、領跑。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Nature
  •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首個中國人群阿爾茲海默症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新風險基因位點 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經科學和藥物創新研究孔雀」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針對中國的患病人群首次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發現了與疾病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新風險基因位點,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失調與阿爾茨海默症病變的關係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逝世
    10 月 18 日凌晨,武漢大學對外發布公告,我國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 2020 年 10 月 17 日 20 時在武漢逝世,享年 80 歲。張俐娜於 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 年曾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 (JSPS) 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2014 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 關注: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舒紅兵院士是我國知名的病毒免疫學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2013年9月至今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主任。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學系,1990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5年於美國Emory大學獲博士學位。
  • 武漢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廖青教授帶領阿秒光學團隊,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物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時間分辨光電子發射譜的電子色散特徵》(Distinction of Electron
  • 武漢教授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武漢工程大學光電信息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廖青教授帶領阿秒光學團隊,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物理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題為阿秒光學(1阿秒=10-18秒)是當前超快光學的研究前沿。利用阿秒光脈衝可以探索原子分子內電子運動的超快動力學行為,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提供全新的實驗手段。阿秒光學在發展新一代超高速電子器件和信息處理技術、提升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和光催化化學反應效率、研究高溫超導和拓撲絕緣體的物理機制、以及揭示腫瘤病變機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