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仍有8億到10億人飽受飢餓。我國近30年以來,水稻產量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須探索新的育種技術途徑,多倍體育種是其中之一。」湖北大學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科學家蔡得田介紹。
從1999年開始,蔡得田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湖北省農科院盧興桂研究員在多年研究實驗的基礎上最先提出了「利用遠緣雜交和多倍體雙重優勢進行超級稻育種」的水稻育種新戰略,該戰略的基本原理是:「超級稻」(即雜交水稻)同普通水稻均為二倍體,但在「超級稻」的優勢基礎上,運用多倍體技術培育多倍體水稻,就可以在「超級稻」產量達到極限的條件下,實現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倍數提高。
與傳統的二倍體水稻和雜交水稻所不同的是,多倍體水稻育種基於植物進化原理,將二倍體水稻雜交加倍而培育成多倍體新品種的育種技術。多倍體水稻植株發育高大粗壯,穗大粒大,比二倍體水稻重3/5以上,有米質優,抗逆性強,增產幅度大等優點。
2015年,蔡得田團隊選育的多倍體水稻結實率達到85%,突破了結實率低的技術瓶頸。「團隊歷經十餘年,完成多倍體水稻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再到大田種植過程中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奠定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基礎理論基礎,建立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完整技術體系,將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成功應用於品種選育。」
目前,該團隊通過連續多年試驗田種植,篩選出一大批育種新材料,其中20個品系具備進入區域試驗的條件,並有2個品系計劃申報省級品種區試,可進入區域試驗的水稻多倍體品系綜合經濟性狀均顯示出明顯優勢。
「將用3年到5年的時間,完成技術『三步走』,實現水稻單產增長25%的目標,屆時,『又粗又大』的多倍體稻米有望端上武漢市民餐桌。」蔡得田介紹。
為探索多倍體育種和創新,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下周在武漢舉行。武漢市農科院負責人介紹說,本次會議將主要聚焦水稻多倍體育種取得的成果,借鑑油菜、小麥、棉花等農作物取得的成功的經驗,研討中國多倍體生物育種研發戰略、發展方向及應用前景,籌建多倍體生物育種戰略聯盟,搭建協同創新研發平臺,以此推進多倍體生物育種,引領新的綠色革命,促進「中國種都」建設。
據悉,論壇組委會已向多位國內生物育種界權威專家發出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教授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西北農林大學校長孫其信,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已確認參加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