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2020-12-03 人民網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世界仍有8億到10億人飽受飢餓。我國近30年以來,水稻產量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必須探索新的育種技術途徑,多倍體育種是其中之一。」湖北大學教授、多倍體水稻育種科學家蔡得田介紹。

從1999年開始,蔡得田教授和袁隆平院士、湖北省農科院盧興桂研究員在多年研究實驗的基礎上最先提出了「利用遠緣雜交和多倍體雙重優勢進行超級稻育種」的水稻育種新戰略,該戰略的基本原理是:「超級稻」(即雜交水稻)同普通水稻均為二倍體,但在「超級稻」的優勢基礎上,運用多倍體技術培育多倍體水稻,就可以在「超級稻」產量達到極限的條件下,實現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倍數提高。

與傳統的二倍體水稻和雜交水稻所不同的是,多倍體水稻育種基於植物進化原理,將二倍體水稻雜交加倍而培育成多倍體新品種的育種技術。多倍體水稻植株發育高大粗壯,穗大粒大,比二倍體水稻重3/5以上,有米質優,抗逆性強,增產幅度大等優點。

2015年,蔡得田團隊選育的多倍體水稻結實率達到85%,突破了結實率低的技術瓶頸。「團隊歷經十餘年,完成多倍體水稻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再到大田種植過程中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在國際上率先奠定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基礎理論基礎,建立了多倍體水稻育種的完整技術體系,將多倍體水稻育種理論成功應用於品種選育。」

目前,該團隊通過連續多年試驗田種植,篩選出一大批育種新材料,其中20個品系具備進入區域試驗的條件,並有2個品系計劃申報省級品種區試,可進入區域試驗的水稻多倍體品系綜合經濟性狀均顯示出明顯優勢。

「將用3年到5年的時間,完成技術『三步走』,實現水稻單產增長25%的目標,屆時,『又粗又大』的多倍體稻米有望端上武漢市民餐桌。」蔡得田介紹。

為探索多倍體育種和創新,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下周在武漢舉行。武漢市農科院負責人介紹說,本次會議將主要聚焦水稻多倍體育種取得的成果,借鑑油菜、小麥、棉花等農作物取得的成功的經驗,研討中國多倍體生物育種研發戰略、發展方向及應用前景,籌建多倍體生物育種戰略聯盟,搭建協同創新研發平臺,以此推進多倍體生物育種,引領新的綠色革命,促進「中國種都」建設。

據悉,論壇組委會已向多位國內生物育種界權威專家發出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教授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朱英國,西北農林大學校長孫其信,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希雨已確認參加論壇。

相關焦點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國約有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啟動多倍體水稻研究以來,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團隊踐行「中國人飯碗要裝中國糧」的理念,以「讓原創性多倍體水稻首先在湖北培育成功」為目標,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發競賽中率先取得突破,引領未來水稻育種方向。
  • 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開啟校慶學術交流之旅
    熊健民說,我校生科院有多位教授常年致力於水稻育種的研究工作,蔡得田教授的多倍體水稻育種是我校取得的一項原創性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和省市有關領導的重視,在學界也贏得較好讚譽。我校居超明教授團隊也在水稻育種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選育出多個水稻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已獲三項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
  • 上海科學家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突破 極大方便植物育種和研究
    來源/IC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與常規雜交育種和常規轉基因育種相比,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具有如下優勢:1、利用了作物中普遍存在的隱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理論上所有遺傳背景的作物都可以創製成相應的智能不育系,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2、終止轉基因花粉的受精過程, 一方面使被轉入的基因不能傳播到其它作物,另一方面也使雜交後代植株中沒有外源的轉基因元件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十三五」期間,我國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25.8%和31.9%,全國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作為主要口糧。因此,水稻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據統計,2020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45114.0萬畝,總產量21186.0萬噸。與「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相比,水稻播種面積減少393.6萬畝,總產量增加了897.7萬噸。
  • 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育種學(水稻育種)
    在龍江沃土上,活躍著這樣一支優秀的團隊,他們憑藉對農業科研的執著追求,刻苦鑽研,勇於創新,取得了寒地水稻育種零的突破;他們憑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矢志不渝,默默奉獻,為稻農送來了致富的金鑰匙;他們2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攻堅克難,不斷續寫著龍江稻業蓬勃發展的新篇章。這支團隊就是潘國君研究員帶領的省級領軍人才水稻育種學科梯隊。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低下,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我國育種家唯產量是舉,培育出耐大肥大水的品種,依靠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雖然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也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這種生產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21世紀以來,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的水稻生產漸漸地發生了重大變化,育種目標也從單一高產轉向優質高抗高產等複合性狀目標,綠色農業指日可待。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這也意味著我國科學家突破傳統育種技術,走出了分子育種的新路,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核心戰略支撐。  嘉優中科系列水稻:  找到水稻質與量的「黃金分割點」  自然界總有它的法則,農作物的質與量的優勢往往不可兼得。
  • NG高分 | 研究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的新方向
    本研究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PacBio+BioNano),成功組裝出高質量的異源四倍體芥菜性油菜基因組圖譜,為進一步改良芥菜的農藝性狀提供了基礎,也為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也從多角度論證了芥菜A亞基因組起源問題,揭示了多倍體亞基因組間同源基因表達與選擇機制。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康熙曾運用勞動人民創造的單株選擇法,選育成功了一種「早熟」、「高聲」、「氣香面味顧」的水稻優良品種——「御稻」」。它比現代選種史上維爾莫林在1856年開始的甜菜單株選擇要早100多年。雜交要在生長健壯、開花結果正常的母本樹上進行,選生長健壯的結果枝上發育充實的花蕾,授粉花朵要保持一定間距,以保證以後養分供給充分。雜交應選晴朗無風的天氣。對兩性花,為了防止自交,在花葯成熟開裂前去雄。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汙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教授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有望提升10倍以上的療效。CAR-T療法是當今最火熱的免疫治療之一,也是近十年來免疫醫學的重大突破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得天獨厚的優勢   據報導,70%左右的高等植物是多倍體,包括小麥、棉花、油菜等重要的糧、棉、油作物。因其具有生物與非生物脅迫抗性強、適用性強、生物與經濟產量高,水肥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從而成為重要的育種方向。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廣譜持久抗病水稻新品系與對照水稻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功友領銜的植物與病原菌分子互作研究團隊通過近20年研究,揭示了病原菌效應蛋白這個「間諜」與植物感病基因「接頭人」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提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兩者之間的協同進化進程,從而使植物獲得廣譜抗病(RLS)的育種新途徑,為解決作物抗病性喪失問題
  • 謝華安院士:堅持高水平水稻育種 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張桂貴 實習生肖聰聰)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農業(種植業)增加值第三季度增長3.9%,全國夏糧早稻產量合計17010萬噸,比上年增加224萬噸。無疑,今年我國又將迎來一個豐收年。
  • 人之初院士工作站「低鎘水稻」研究取得突破,輔食獲原料保障
    在不同的水稻籽粒中,鎘積累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研發籽粒鎘積累相對較低的水稻品種,是解決稻米鎘汙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嬰幼兒食品行業中,嬰幼兒米粉對鎘含量要求非常嚴格,低鎘水稻研發迫在眉睫。人之初院士工作站是由人之初集團攜手顏龍安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共同創立的科技創新平臺,以「低鎘水稻品種培育及其稻米深加工」合作研究項目為載體,聯合開展水稻科技攻關,促進水稻產學研相結合,解決低鎘水稻培育及其深加工的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低鎘水稻轉化及產業化,致力研發安全優質稻米為原料加工嬰幼兒營養系列食品。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五成多;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雜交水稻對世界範圍內減少飢餓也做出了卓越貢獻。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又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等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
  • 中國在水稻抗飛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或將影響4億畝次水稻
    上遊新聞記者從科技部獲悉,近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光存課題組在水稻抗褐飛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從水稻農家品種中鑑定和定位了抗稻飛蝨基因Bph6,並應用圖位克隆法成功分離了該基因。研究發現Bph6編碼一種新的蛋白BPH6,該蛋白與胞泌複合體亞基Exo70E1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細胞的分泌,Bph6能保持水稻細胞壁的穩定,阻礙褐飛蝨取食。Bph6還可以調控水稻的激素信號途徑,上調水稻體內防禦基因的表達,促使植保素含量升高,從而對稻飛蝨產生抗蟲性。研究還發現Bph6基因起源於野生稻,對稻飛蝨具有廣譜抗性,是一個顯性抗飛蝨基因,在雜交水稻育種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