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院士工作站「低鎘水稻」研究取得突破,輔食獲原料保障

2020-08-27 人之初學堂

中國人一日三餐,離不開主食大米,全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新生兒6個月左右就開始食用主要原料為大米的嬰幼兒米粉。嬰幼兒米粉中的各項營養元素、微量元素的科學配比,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關注;與此同時,重金屬鎘元素對寶寶的不利影響,也引起寶媽關注。

在不同的水稻籽粒中,鎘積累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研發籽粒鎘積累相對較低的水稻品種,是解決稻米鎘汙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嬰幼兒食品行業中,嬰幼兒米粉對鎘含量要求非常嚴格,低鎘水稻研發迫在眉睫。

(「低鎘1號」試驗田)

在此背景下,人之初院士工作站顏龍安院士及其團隊成功研發鎘低積累二晚水稻品種「低鎘1號」,在相同的土壤條件、相同的種植技術條件下,「低鎘1號」鎘積累更少。

人之初院士工作站是由人之初集團攜手顏龍安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共同創立的科技創新平臺,以「低鎘水稻品種培育及其稻米深加工」合作研究項目為載體,聯合開展水稻科技攻關,促進水稻產學研相結合,解決低鎘水稻培育及其深加工的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低鎘水稻轉化及產業化,致力研發安全優質稻米為原料加工嬰幼兒營養系列食品。

(人之初院士工作站)

目前第一批「低鎘1號」已經試驗種糧,「低鎘1號」全生育期128天左右,平均畝產可達592.7公斤,米質優,產量高,適應性廣,在水稻品質育種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該品種試驗成功後,即可批量運用於人之初嬰幼兒配方米粉、功能營養食品等系列產品的生產中。

(研究員測量「低鎘1號」生長情況)

質量把控,原料先行!人之初作為國內嬰幼兒食品代表性企業,堅持「用好原料造好產品」的原則,在全球範圍甄選優質好原料,同時內部堅持研發,從上遊把控原料質量,以「從農田到寶寶餐桌」的全產業鏈模式,為寶寶提供安全、營養、健康的口糧。

一直以來,人之初一直把食品安全、質量標準工作放在首位,並通過國家質量體系認證,及榮獲高新技術企業等多項榮譽。為了確保每一款產品營養配比科學和品質過硬,除了人之初院士工作站,人之初還特別成立了人之初營養研究院、江西省營養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優服技術檢測公司,環環相扣,分工精細,從產品科技創新、原料研發、到產品品質的全程把控!

品質是企業的生命,人之初集團深入母嬰行業近20年,一直以製藥高標準生產品質安全卓越的營養健康食品,未來,人之初將會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之路,用實力向消費者證明人之初品牌的信譽和品質。

相關焦點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汙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跟菜湯一樣鹹的「不毛之地」上,神奇地種植出了水稻!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汙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很多人喜歡說是袁老養活了14億人,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吃到的可能都是謝華安院士的「汕優63」,而並非超級雜交水稻,這與高產水稻品種對生長條件的要求和抗病蟲害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決定了一個雜交稻品種育成之後能否被大面積推廣。為什麼雜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 建立工作站的29位院士,因何愛上東莞?
    成立之初,諾麗科技面臨很多技術難題,無法破解。怎麼辦?找院士!經過幾番波折,2016年,董輝決定到天津,向葉聲華院士求助。「剛開始我很忐忑,覺得院士高不可攀。」董輝回憶,出發前,他詳細查閱了葉聲華院士的履歷資料、科研成果。葉聲華院士是湖北荊州人、董輝是湖北孝感人。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將解決種子代際傳播汙染問題
    日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的集成創新,在國際上率先研創出低鎘雜交水稻及相應技術體系(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將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       那麼,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原理是怎樣的?研發難點是什麼?對此,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業人員為我們做出解答。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院士專家工作站推動我國靜電技術產學研結合發展
    人民網北京6月6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本月初,該院514所院士專家工作站舉行新聘專家進站儀式,為新進站專家頒發聘書並開展交流。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李圭白院士(九江)工作站授牌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九江學院隆重舉行
    參加授牌儀式的還有九江市有關市直單位的負責同志,以及九江學院師生代表180餘人。授牌儀式由九江市委常委、鄱陽湖生態科技城黨工委第一書記陳和民主持。  在熱烈的掌聲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洪濤為華圭水資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李圭白院士九江學院工作站授牌。
  • 華燦光電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
    7月8日,華燦光電院士工作站在義烏製造基地正式掛牌,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志鎮教授、義烏市組織部何若偉部長、義烏市科學技術協會李志強主席,華燦光電董事周福雲先生、副總裁王江波博士出席授牌儀式,共同見證華燦光電在推進產學研合作方面再上新臺階。
  • 淮安市水利院士工作站成立
    儀式現場   8月22日下午,淮安市水利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表明淮安市政府與河海大學落實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邁出了又一堅實步伐。練月琴要求,市水利局、人才辦、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協調解決工作站的建設和運行中遇到的困難,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學術環境和生活環境,真正讓院士專家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不斷推進校地戰略合作取得新成果,推動淮安水利事業更大更快發展。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丨小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
  • 我市兩企業院士工作站獲省級認定
    (記者 蔣凱 通訊員 王峰)日前,省科技廳對全省歷年建設的347家省級院士工作站進行排查摸底和覆核確認,並組織完成了2020年省級院士工作站立項工作。中兵航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葉培建院士工作站通過覆核,江蘇泰豐化工有限公司李亞棟院士工作站獲得立項。
  • 付小兵院士工作站落戶北大醫療魯中醫院
    點擊查看 2017年12月13日,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在淄博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淄博市政府、市科技局、人社局、衛計委、臨淄區政府相關領導,北大醫療產業集團(下稱北大醫療)副總裁孫建、北大醫療魯中醫院領導,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的專家教授共16人出席揭牌儀式。首屆「中國創面修復移動工作站建設專題研討會」同期舉行。活動現場,付小兵代表中國醫師協會授予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中國創面修復建設培育單位」。
  • 國際事件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而袁隆平院士在農業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無數國家的人民有了賴以生存的食物,改善了成千上萬民眾的生活質量。袁隆平院士仍在堅持研究在雜交水稻上取得建樹之後,袁隆平院士並未懈怠,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帶領著團隊繼續研究新型的雜交水稻,爭取做出更多突破。
  • 謝華安院士:堅持高水平水稻育種 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
    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華安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部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樣大好的形勢非常可貴,在水稻育種方面,要堅持以農業生產需求為導向,要把水稻品種的「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應性」綜合在更高水平,進而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