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將解決種子代際傳播汙染問題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電  近年來,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綠色種業提出的新要求,農作物的純淨度越發受到關注,特別是在許多土壤汙染較重的地區,如何避免汙染元素在作物中的代際傳播,是育種家必須考慮的問題。日前,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的集成創新,在國際上率先研創出低鎘雜交水稻及相應技術體系(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將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

       那麼,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原理是怎樣的?研發難點是什麼?對此,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業人員為我們做出解答。

       問:在親本去鎘技術出現前,如何解決水稻含鎘問題?

       答:針對稻米鎘汙染,此前主要有「淨源」、「失活」、「減量」、「低吸」四種技術或者將這些技術集成解決稻米鎘超標問題,例如,「VIP綜合治理策略」,V(Variety)表示種植低鎘水稻,I(Irrigation)表示淹水灌溉,P(pH值)表示施用石灰調節土壤pH值等農藝措施。淨化改良土壤可以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成本高、周期長,因此,培育、栽培低鎘品種是相對直接、經濟的途徑。

       問:親本去鎘技術原理是什麼?

       答: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定點突變水稻吸收鎘的關鍵基因,從而有效阻斷水稻對鎘的吸收,降低水稻植株的鎘含量。目前,水稻吸收鎘的主效基因已被挖掘,以它作為靶標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導入可使該基因突變的外源基因及靶標基因發生定點突變。因為外源基因與靶標基因在基因組的位置不同,在突變後的水稻群體中,可篩選到不含外源基因的突變單株。親本去鎘技術利用了轉基因技術,但獲得的低鎘水稻已剔除所有的外源基因,因此不含任何轉基因成分。

       問:低鎘水稻在降低鎘吸收後,是否會影響其它元素的吸收?

       答:由於鎘不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一般認為水稻並沒有特異性吸收鎘的基因,而是通過吸收錳等必需礦質元素的通道順帶把鎘吸收進根系。低鎘水稻在降低鎘吸收的同時,會影響到錳的吸收。錳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維持水稻正常生長不需要大量的錳。由於水稻全生育期有大量時間處於淹水種植狀態,在這種土壤條件下有效態錳含量高,一般種植條件下水稻的錳含量遠遠超過其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並且水稻會進化出一系列的機制來解除體內高錳含量帶來的毒害效應。因此即使低鎘水稻的錳含量大大降低,在正常栽培條件下,也不會影響其生長和產量,且在稻米中有一定含量的錳元素。

       問:低鎘雜交水稻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點主要是什麼?

       答:此前國內外科學家普遍認為因為鎘不是水稻生長需要的元素,沒有吸收鎘的專門通道;稻米鎘的積累經由鎘的吸收、運輸與積累等複雜過程,涉及許多基因;即便發現有吸收鎘的主效基因,但降鎘的同時對產量構成重要影響,因此對培育出低鎘雜交水稻存在很多疑惑。在研創出「低鎘水稻」及其技術以前,培育高鎘汙染大田產出的稻米鎘含量依然低於國家標準的雜交水稻品種,一直是育種界沒能突破的一個技術難題。

       註:國家水稻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供有關資料

相關焦點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汙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 稻田鎘砷汙染阻控原理與技術應用
    然而,大面積稻田重金屬汙染治理技術難度大,國內外都缺乏成熟的技術。場地修復等工程技術雖實現了土壤汙染物達標的治理功能,但需要中斷農業生產,難以解決大面積的稻田重金屬汙染治理需求。我國水稻主產區的重金屬汙染複雜性世所罕見,土壤與稻米中重金屬含量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降低土壤重金屬含量至達標水平並不能確保稻米安全達標。
  • 袁隆平: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在生日會上,袁隆平把海水稻技術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同時把「開拓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多養活1億人」作為拓荒人的夢想,提出了「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的口號。  「拓荒人不是說鼓勵人定勝天,強調的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一定要有敬業的態度。」袁隆平略有所思,補充道,「事業總要有人帶頭去做,這就是拓荒人,把拓荒精神傳承下去,並且要與時俱進的傳承。」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三系雜交稻親本線粒體基因組差異的重要性。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跟菜湯一樣鹹的「不毛之地」上,神奇地種植出了水稻!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汙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 這個中國專家又在杜拜沙漠種出了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海水稻種植研發的成果——「四維改良」技術引入杜拜,這一技術克服了水分、土壤等條件的不足,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今年1月份,他們選取幾十個雜交水稻材料,在杜拜近郊沙漠進行小範圍種植,對其抗旱性、抗鹼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狀進行測試。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三系雜交稻親本線粒體基因組差異的重要性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在回顧幾十年來的雜交水稻研究時如是說。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東南亞多國自此開始推廣雜交水稻。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各國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適合東南亞國家種植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如今,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能看見大面積種植的中國雜交水稻。
  • 探訪中國最大種子庫:保存糧棉油果蔬等340種作物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張妮】編者的話:俄羅斯媒體近日將「飢餓」列為2021年將發生的「最可怕事件」。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近日也表示,2021年全球或出現「罕見大饑荒」。而前不久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強種子庫建設,並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為什麼要建種子庫?它和國家糧食安全有何關聯?我國種源「卡脖子」卡在哪?
  • 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我們的食物能有哪些變化?-虎嗅網
    如何讓水稻主動遠離汙染水稻是中國人的重要主食,科學家也不懈地進行水稻品種改良。家喻戶曉的袁隆平院士致力於通過水稻雜交技術得到了超級水稻,解決了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現在有了CRISPR技術,新型水稻品種的研發也如虎添翼。
  • 【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胡蜂傳播。研究組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實驗,揭開了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之謎。
  • 人之初院士工作站「低鎘水稻」研究取得突破,輔食獲原料保障
    嬰幼兒米粉中的各項營養元素、微量元素的科學配比,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關注;與此同時,重金屬鎘元素對寶寶的不利影響,也引起寶媽關注。在不同的水稻籽粒中,鎘積累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研發籽粒鎘積累相對較低的水稻品種,是解決稻米鎘汙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在嬰幼兒食品行業中,嬰幼兒米粉對鎘含量要求非常嚴格,低鎘水稻研發迫在眉睫。
  • 耐遲收水稻品種淹水降鎘、淹水田機收技術在我縣示範成功
    11月15日,省農學會組織專家對我縣耐遲收水稻品種淹水控鎘、機收技術示範項目進行現場評議。省農業廳副廳長唐建初、項目實施單位科技人員參加會議。專家組在鯉魚塘鎮示範區進行了現場考察,並利用針對淹水降鎘稻田研製的淹水田收割機進行了現場收割、測產和快速檢測稻米鎘含量。
  • 科學生活:人體攝入鎘有哪些危害?
    鎘是一種重金屬,長期積累將對人體的骨骼、腎臟造成危害,是對人體健康威脅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新生兒體內幾乎不含鎘,人體中的鎘幾乎全部是出生後從食物和環境中蓄積的。    作為重金屬,鎘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與人類生活並不交會。但是工業革命釋放了這個魔鬼。國外有研究推算,全球每年有2.2萬噸鎘進入土壤。
  • 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新華網昆明5月6日電(記者嶽冉冉)植物傳播種子又增添一位新「幫手」。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準備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基因,水稻育種正邁向設計育種的新時代。基因組選擇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將為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 綠色超級稻保駕護航。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低下,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我國育種家唯產量是舉,培育出耐大肥大水的品種,依靠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雖然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也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這種生產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21世紀以來,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的水稻生產漸漸地發生了重大變化,育種目標也從單一高產轉向優質高抗高產等複合性狀目標,綠色農業指日可待。
  • 我省科學家解析胡蜂傳播對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意義2019年03月...
    本報訊(記者 施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團隊經過多年探索,解析了胡蜂傳播對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其生態意義。    胡蜂傳播,即種子被胡蜂科昆蟲進行傳播,是蟻播植物中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目前僅在3個被子植物科中被發現,即Vancouveria hexandra、齡草屬的種類、沉香屬的種類。
  • 郯城:40畝水稻減產近1/3 問題種子來源成謎
    齊魯網臨沂9月16日訊購買新品種水稻種,種出水稻卻良莠不齊,不但豐收不保,反而會減產,問題究竟出在哪?近日,臨沂郯城縣歸昌鄉多名水稻種植戶向記者反映,他們種植的40畝水稻減產近1/3,懷疑是種子出了問題,記者隨即對此進行調查。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我國種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現象,自國家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稻穀行業種植面積出現縮減,對種子行業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
  • 水稻反射光譜監測農業土壤中砷汙染
    與傳統方法相比,虛擬儀器技術的優勢包括:(1)快速、無損、經濟;(2)需要較少或不需要有害化學試劑;(3)從一個光譜可以同時預測幾種土壤性質;(4)該技術可用於實驗室和現場;(5)該技術具有更好的空間和時間連續性。VNIRS技術包含三種類型的光譜數據:實驗室光譜、野外光譜、遙感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