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2018-05-07 新華網 嶽冉冉

【字體:

語音播報

  植物傳播種子又增添一位新「幫手」。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胡蜂傳播。研究組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實驗,揭開了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之謎。

  陳高說:「大百部是東南亞傳統藥用植物,我們在進行百部屬植物調查時發現大百部蒴果內的傳播體(種子和油脂體)會被胡蜂攻擊,進而介導種子的傳播過程。而胡蜂取食大百部傳播體的過程很像它們吃昆蟲的行為。」

  陳高介紹,覓食的胡蜂會呈現「之」字形的飛行軌跡,逐漸靠近大百部傳播體,當接近傳播體約十釐米時,胡蜂會猛撲過去,就像在捕食它們的獵物,之後,胡蜂會花費幾分鐘時間咬掉攜帶部分油脂體的種子,再飛行一段距離,找地方對攜帶的傳播體進行加工。

  「加工傳播體的過程也很類似它們吃昆蟲的過程——胡蜂會將獵物去頭去尾,只取食中間的肌肉部分,然後用口器和腳把肌肉部分搓揉成肉糜帶回巢穴飼餵幼蟲。同樣,胡蜂也會搓揉大百部的傳播體,咬掉大部分油脂體後丟棄種子,種子落到地面後再被覓食的螞蟻進行第二次傳播。」陳高說。

  專家表示,在胡蜂和螞蟻的共同幫助下,種子可以傳播得更遠,這將有利於植物拓展新生境、促進居群間基因交流、減少親本與後代的競爭。

  植物傳播種子又增添一位新「幫手」。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胡蜂傳播。研究組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實驗,揭開了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之謎。
  陳高說:「大百部是東南亞傳統藥用植物,我們在進行百部屬植物調查時發現大百部蒴果內的傳播體(種子和油脂體)會被胡蜂攻擊,進而介導種子的傳播過程。而胡蜂取食大百部傳播體的過程很像它們吃昆蟲的行為。」
  陳高介紹,覓食的胡蜂會呈現「之」字形的飛行軌跡,逐漸靠近大百部傳播體,當接近傳播體約十釐米時,胡蜂會猛撲過去,就像在捕食它們的獵物,之後,胡蜂會花費幾分鐘時間咬掉攜帶部分油脂體的種子,再飛行一段距離,找地方對攜帶的傳播體進行加工。
  「加工傳播體的過程也很類似它們吃昆蟲的過程——胡蜂會將獵物去頭去尾,只取食中間的肌肉部分,然後用口器和腳把肌肉部分搓揉成肉糜帶回巢穴飼餵幼蟲。同樣,胡蜂也會搓揉大百部的傳播體,咬掉大部分油脂體後丟棄種子,種子落到地面後再被覓食的螞蟻進行第二次傳播。」陳高說。
  專家表示,在胡蜂和螞蟻的共同幫助下,種子可以傳播得更遠,這將有利於植物拓展新生境、促進居群間基因交流、減少親本與後代的競爭。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新華網昆明5月6日電(記者嶽冉冉)植物傳播種子又增添一位新「幫手」。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
  • 我省科學家解析胡蜂傳播對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意義2019年03月...
    本報訊(記者 施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團隊經過多年探索,解析了胡蜂傳播對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其生態意義。    胡蜂傳播,即種子被胡蜂科昆蟲進行傳播,是蟻播植物中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目前僅在3個被子植物科中被發現,即Vancouveria hexandra、齡草屬的種類、沉香屬的種類。
  • 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胡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
    新華網昆明7月23日電(記者 張東強)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胡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能夠記憶發生在30天前的氣味刺激。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實驗生物學雜誌》上。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化學生態研究組組長、研究員譚墾介紹,他與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龔志文等科研人員,通過對胡蜂蜂王、工蜂和雄蜂分別進行嗅覺學習記憶能力的測定和比較,發現胡蜂蜂王的學習記憶能力明顯比胡蜂蜂群裡工蜂和雄蜂的要好。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歷時5年追蹤8000多粒種子 中科院學者發現:中號種子最易傳播
    問:在風靡一時的動畫片《冰川時代》中,那隻呆萌松鼠(與老鼠同屬齧齒動物)一直上天入地地追逐松果,請問最後能從它口中「逃脫」的松子(松樹種子)是A:大號 B:中號 C:小號?答:B歷時5年,研究齧齒動物對西雙版納假海桐種子大小的選擇,追蹤8460粒種子的命運……研究人員最終發現,人們認為種子越大越容易傳播的這一觀點並不完全正確。
  • 植物種子的傳播方法 植物傳播種子的途徑
    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1、自身傳播  植物生長形態多樣,而有些植物可靠自身進行傳播。我們知道,果實和種子有些本身就有重量,成熟後會因重力直接掉落在地面,如毛柿、大葉山欖。有些果實會自己彈射出去,如蒴果、角果。  2、依水傳播  生長在水邊或者是水裡的植物一般就是用過藉助流水來進行繁衍生息的。 比如說生長在水中或者是沼澤地的植物, 它們的種子就是重量較輕, 能夠像是一葉小舟一般的漂浮在水面上, 飄到哪裡就在那裡生根發芽。
  • 從種子傳播談起
    因為如果種子成熟後直接掉在母株附近,萌發的幼苗需要和兄妹以及強勢的母株競爭光、水及養分,同時還要面臨熟悉此地的捕食者的傷害。離家出走,到更廣闊的天地開枝散葉——這是種子的宿命。如何傳播到遠方呢?「等風來」顯得過於被動,因為要取決於風的來臨時間、方向和強度,事實上,由於重力束縛,自然界多數種子飛不遠,作為典型的風傳植物,蒲公英種子通常散落在離母株不足一米的範圍。
  • 餵養胡蜂,採用中蜂好還是意蜂好?胡蜂師傅講了實話
    導讀:如今正是胡蜂養殖的一個關鍵時期,很多養殖胡蜂的朋友都在給胡蜂選擇飼料。養過蜜蜂的朋友都知道,胡蜂喜歡吃蜜蜂,所以養殖胡蜂的朋友都知道選擇蜜蜂餵養胡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現在廣泛人工餵養的蜜蜂有兩種,一種是從西方國家引入的西方蜜蜂,一種是我國本地的中蜂,究竟這兩種蜜蜂哪種更適合餵養胡蜂?可能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沒有細想過,可別小看這個小小的區別,這對於我們胡蜂養殖的朋友來說卻是非常關鍵的。那麼究竟餵養胡蜂要採用中蜂還是意蜂呢?
  • 大班科學教案:種子的傳播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種子的傳播   活動目標:   1、發現植物的種子,初步了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 鳳仙花傳播種子的方法
    風仙花傳播種子,不靠風,不靠動物,也不靠水,而是靠「自力更生」。它的果實在裂開時,果皮向內捲縮,又突向外伸張,將種子彈出。還有一種叫噴瓜的植物,當果實快成熟時,果實裡出現很多粘液,一旦果實從果柄上脫落,果皮立刻收縮,產生很大的壓力,粘液和種子一起從果柄處噴射出去,能射到5~6米遠的地方!
  • 胡蜂也能吃?師宗起點公司改變你的認知
    師宗起點公司總經理趙光輝(右一)向參觀者講解胡蜂養殖過程        「這東西能養嗎?」「這東西能蜇死人啊。」        胡蜂素來以生性兇猛、具有毒性的特點,讓人望而生畏。而雲南師宗起點胡蜂養殖有限公司卻以胡蜂養殖及其加工產品,顛覆著人們的認知。        12月8日,記者在北京農業展覽館找到雲南師宗起點胡蜂養殖有限公司的21號展位。展位前擺著約一米見方的大蜂巢,吸引來往客人的目光。        「胡蜂是天然的建築家,這個蜂巢是我們從雲南公司開車運到北京展會現場的。」
  • 揭開食果肉食動物傳播種子奧秘
    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周友兵博士通過無線電跟蹤等分析技術,對果子狸等動物的生態習性和對種子的傳播作用進行了為期四年的系統研究,研究表明,儘管果子狸分類上屬於食肉動物,但卻是一種高度食果的靈貓科動物。本研究第一次實證了小型食肉動物應對食物資源空間上季節性變化採取轉換覓食地的策略。本研究結果同時支持了獵物模型假設(Prey model)和生境模型假設(Patch model)。 靈貓科動物屬於食肉動物,但其中的很多種類仍以果實為食。由於這些動物多具有隱秘的生活習性和夜行性的特徵,其對植物種子的傳播作用一直鮮為人知。
  • 如何區分黃蜂、蜜蜂、馬蜂、胡蜂……各種蜂?
    如果細看,你會發現它的後足特別的發達,上面也有毛,被稱為攜粉足,上面往往會看到黃色的花粉團。這些收集的花粉會被當作食物帶回巢穴,當然,滿身的花粉也使得它們成了重要的傳粉者。其餘的蜜蜂大多是雌性,但是卻不能生育,稱為工蜂,其數量能過萬,職責就是維繫巢穴的正常運轉,包括育幼、覓食和防衛等工作。不得不說,蜜蜂是充滿了生存智慧的昆蟲,有一套應對各種情況的方案。比如巢穴中它們會通過加速爬動來增加巢穴的溫度,也能通過在入口處振翅等來降溫或增加空氣流動。蜜蜂著名的「8」字和「o」字舞是為同伴指示蜜源的導航手段,其和太陽的位置有關。
  • 歐洲最大的胡蜂-黃邊胡蜂
    黃邊胡蜂,又名歐洲黃蜂或歐洲胡蜂,是歐洲最大的胡蜂。黃邊胡蜂除了保護蜂巢或自衛外都不怎麼帶有攻擊性。若被刺中則會很痛。
  • 植物的種子是如何傳播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自然界中的植物為什麼能存在這麼久,不同的地方都留下了它們的身影,它們又是如何繁衍生息的?小時候我們都喜歡摘一種植物,叫蒲公英。用嘴吹一吹,蒲公英就會四處飄散,它白色的身影可能落在我們身邊,也有可能隨風飄到其他地方。其實這是蒲公英的種子,它在藉助風的力量把它的孩子送到各個地方落地生根。美麗的花朵也是靠風傳播的。
  • 兩大肉食性昆蟲,大刀螳螂對決金環胡蜂,被胡蜂落地刺殺!
    而在昆蟲中,螳螂和胡蜂是昆蟲界兩大獵食者,經常捕食其它昆蟲,它們對決又會如何?有攝影師曾拍到到:兩大肉食性昆蟲的對決,大刀螳螂對決金環胡蜂。螳螂是善於偽裝的生物,這隻體色為灰色的大刀螳螂並沒有選擇在綠樹上,綠色和和體色不符合,而是在灰色地面爬行,一般獵食者難於發現其蹤跡,有利於大刀螳螂的偽裝。
  • 胡蜂防控知識簡介
    胡蜂簡介胡蜂屬膜翅目胡蜂總科,為捕食性蜂類。全世界約有 1.5萬種,已知 5000種以上。安康常見的胡蜂種類有茅胡蜂、黑尾胡蜂、金環胡蜂等。其中茅胡蜂和墨胸胡蜂又被俗稱為「葫蘆包」。
  • 東方蜜蜂利用集體振動行為防禦胡蜂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科研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與西方蜜蜂不同,當捕食者胡蜂靠近東方蜜蜂時,東方蜜蜂的守衛蜂會擺動腹部產生嗡嗡聲,通過振動行為發出「我看見你了」的信號,從而防禦胡蜂的捕食。國際雜誌《動物行為》近日報導了這一研究結果。 據介紹,提供可信的實驗證據來證明動物之間的追捕和防禦信息是很困難的。
  • 警惕胡蜂!碰到胡蜂該咋辦?
    正常情況下,安康胡蜂一年大約繁殖三代。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當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處於抱團越冬狀態下的胡蜂開始從越冬場所散團飛出,並在周圍尋找食物、水來補充體力。4月上旬到中旬,氣溫升至17℃左右,胡蜂就開始尋找築巢地點,一般巢址選在背風、向陽、隱蔽,靠近水源,且食源豐富的地方,一隻越冬蜂建一巢。由于越冬蜂體質較弱,主要任務是建巢,一旦巢室建成,就開始產卵。
  • 蜂群遇到這2種胡蜂不敢出巢,卻不怕黃腳胡蜂,識別胡蜂的方法
    我們在飼養蜂群的過程中,在夏秋季節容易出現胡蜂入侵蜂群的情況,這3種胡蜂種類:虎頭胡蜂、黑尾胡蜂、黃腳胡蜂,前2種胡蜂的體型健壯,頭部較大,黃腳胡蜂的體型和頭部都較小,我們在飼養蜂群的時候,可以發現蜜蜂將胡蜂圍住的現象,通常被圍的都是黃腳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