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胡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

2021-01-07 和訊網

新華網昆明7月23日電(記者 張東強)中國科研人員研究發現,胡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能夠記憶發生在30天前的氣味刺激。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實驗生物學雜誌》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化學生態研究組組長、研究員譚墾介紹,他與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龔志文等科研人員,通過對胡蜂蜂王、工蜂和雄蜂分別進行嗅覺學習記憶能力的測定和比較,發現胡蜂蜂王的學習記憶能力明顯比胡蜂蜂群裡工蜂和雄蜂的要好。

科研人員對胡蜂蜂王、工蜂和雄蜂進行嗅覺學習記憶能力訓練之後進行了長達30天後的記憶穩定性檢測,發現蜂王和雄蜂均能很好地維持對之前所發生事件的記憶。譚墾說,他們還發現雄蜂對性信息素和普通氣味的學習記憶能力並沒有明顯差異,胡蜂在認知行為中並沒有對氣味表現出明顯的偏好性。

此外,科研人員在對胡蜂蜂王、工蜂與雄蜂進行記憶檢測的時候,分別就這些胡蜂對食物獎勵的聯合氣味之間的辨識力進行了比較,發現胡蜂蜂王、工蜂和雄蜂對聯合氣味的反應能力明顯高於非聯合氣味的反應能力,表明胡蜂具有良好的氣味辨識能力。

譚墾介紹,胡蜂屬於肉食性昆蟲,作為捕食者,其採集活動與胡蜂個體的學習記憶能力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胡蜂需要記住被捕食對象與巢址之間的路線以及被捕食者的具體位置,以獲得最佳的採集方案。 (完)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實驗證明「殺人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
    動物具有學習和記憶能力是適應環境變化的重要機制。記者14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實驗,獲得了胡蜂具有嗅覺學習和長期嗅覺記憶的第一手證據。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胡蜂可學習並記住與食物獎勵相關的氣味。
  • 實驗:「殺人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
    "據《科技日報》報導,記者14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實驗,獲得了胡蜂具有嗅覺學習和長期嗅覺記憶的第一手證據。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胡蜂可學習並記住與食物獎勵相關的氣味。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化學生態組龔志文博士與譚墾研究員等人通過對胡蜂蜂王、工蜂與雄蜂分別進行嗅覺學習記憶能力的測定和比較,發現蜂王的學習記憶能力明顯比工蜂和雄蜂要好。他們還發現雄蜂對性信息素與普通氣味的學習記憶能力並沒有明顯差異,在認知行為中,胡蜂並沒有對氣味表現出明顯的偏好性。
  • 魏相相嗅覺記憶簡介
    魏相相嗅覺記憶是以浪漫主義(Romanticism),人類心理學和現代生理學為根基,浪漫主義以發現真
  • 【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新華網】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2018-05-07 新華網 嶽冉冉 【字體: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胡蜂傳播。研究組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實驗,揭開了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之謎。
  • 研究發現胡蜂能助力種子傳播
    我國科學家日前發現,胡蜂的攻擊行為能使種子傳播得更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高介紹,在自然界,植物傳播種子有很多種方法,包括:風、水、重力或彈力、鳥、螞蟻等。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胡蜂傳播。研究組通過野外調查、化學分析等一系列實驗,揭開了胡蜂傳播大百部種子之謎。
  • 我們對嗅覺的記憶
    我們對嗅覺的記憶其實嗅覺的記憶是非常特殊的,而且在人生當中非常重要。氣味,時記憶的要塞。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這段文字,總結了嗅覺記憶的許多特徵。正如這些聯繫所展現的,我們在記憶的同時刺激了所有的感覺和感情的背景,多個腦區域參與了嗅覺信息的處理——丘腦、淋巴系統等——烙下了氣味的感情價值,聚集了各種感覺信息,因此這些記憶從來不是純粹嗅覺的記憶。
  • 利用嗅覺記憶,建立酒店的嗅覺品牌!
    在你的嗅覺記憶裡打上烙印,這種烙印就像一個品牌無形的名片。研究表明,人們回想一年前的氣味準確度為65%,然而回憶三個月前看過的照片,準確度僅為50%。可見,「嗅覺記憶」比「視覺記憶」的效果更突出及持久。酒店香氛將品牌導入酒店的專屬香氛之中,利用特定氣味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記憶、認同。
  • 嗅覺記憶是我們最長久的記憶
    封面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期全程用帶著揭陽、饒平、汕頭口音的汕尾話錄製的Patrick腦師認為嗅覺記憶是我們最長久的記憶大腦各部位負責不同的功能,而記憶的主要負責部位是海馬體(Hippocampus),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
  • 科普:與嗅覺記憶有關的秘密!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與記憶有關的效應,叫「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用來形容嗅覺喚起記憶的情況。在一個以色列實驗中,研究者利用氣味形成記憶內容的時候,發現大腦裡的杏仁核和海馬迴特別活躍。
  • 我省科學家解析胡蜂傳播對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意義2019年03月...
    本報訊(記者 施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團隊經過多年探索,解析了胡蜂傳播對大百部種子的識別機制及其生態意義。    胡蜂傳播,即種子被胡蜂科昆蟲進行傳播,是蟻播植物中罕見的種子傳播類型。目前僅在3個被子植物科中被發現,即Vancouveria hexandra、齡草屬的種類、沉香屬的種類。
  •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嗅覺與空間記憶力受同一個腦區控制
    加拿大科學家研究發現:嗅覺與空間記憶力受同一個腦區控制 張夢然/經濟參考報 2018-10-22 07:28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國科學家歷時數十年持續研究,最近取得裡程碑突破——發現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定位蝗蟲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 【大家】穿越記憶的嗅覺
    [摘要]嗅覺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啟一扇又一扇的記憶之門。作者:朱天衣(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臺灣著名作家)嗅覺就像一把鑰匙,能開啟一扇又一扇的記憶之門。遠颺的心鼓張著帆,亟欲航向一個還有能力愛、還有能力恨的國度,記憶中的海就該像眼前徹底乾淨的天一樣藍一樣深。
  • 嗅覺也是有記憶的!人的嗅器是如何傳到腦並為腦感知的呢?
    原來我們的嗅覺也是有記憶的!就像記憶裡的春天是那個季節特有的野菜味兒;夏天則是荷葉雞的香氣;秋天是桂花糕的清甜;冬天是烤紅薯濃鬱的、散著熱氣的甜蜜味道(等等,為什麼都是吃的)。總之,嗅覺總是會和我們記憶裡的某個時間或者事件勾連起來,讓你一聞到某種味道就能想起某段時光,或者是在某時發生的某件事。的確,嗅覺是無所不在的。
  • 人人都有「狗鼻子」,科學家發現人類嗅覺和狗的嗅覺一樣好
    長久以來,我們說一個人嗅覺靈敏,總是會說「你這個狗鼻子」,因為我們認為狗的嗅覺是超級靈敏的。不過現在有研究發現,事實上人的嗅覺並不比狗差。人的嗅覺不比狗的嗅覺的差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神經學家John McGann表示,通過比對研究,他發現其實人的嗅覺和狗一樣靈敏,和老鼠等其他哺乳動物比起來也是毫不遜色,之前人類的嗅覺一直都被低估了。
  • 嗅覺記憶
    嗅覺神經元只有30~60天的壽命。壽終正寢後,會被新生的嗅覺神經元替代。頂替者是嗅上皮中的基細胞(basal cell)。基細胞是幹細胞,具有變身成其他細胞的能力。當嗅覺神經元死亡後,臨近的基細胞便開始分化。它首先分化成一個不成熟的細胞,兩端伸出兩個凸起,一個是樹突,一個是軸突。樹突最終伸長到嗅上皮表面,生出帶有嗅覺受體的纖毛。
  • 有時候聞到一種味道,就會突然想起來往事,難道嗅覺也有記憶?
    這些我們本來已經遺忘的事情,依然悄悄埋在記憶的深處,而味道就是開啟記憶寶藏的鑰匙。難道人類的嗅覺也有記憶力嗎?實際上,人類的各種感官都有記憶力,而嗅覺記憶,是其中最難以忘記的一種。比如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東西,甚至幾天內就能忘到腦後,而嗅覺和味覺記憶,卻能夠長達幾十年時間,它們帶給人類大腦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雖然能夠被嗅覺和味覺記憶到的事情卻不多,但對於我們的一生來說,這些記憶都非常珍貴。國外科學家就曾針對嗅覺記憶做過研究,並初步揭示了其中蘊含的秘密。
  • 記憶假象!科學家成功讓小鼠產生了它沒有體驗過的嗅覺記憶,我的期末考試什麼時候可以安排一下呢丨科學大發現
    既然是要人工製作一段「假記憶」,當然得搞清楚「真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研究剛開始,先定一個小目標,研究人員挑了一種產生模式相對簡單的記憶——嗅覺記憶。嗅覺受體有很多種(動物的嗅覺受體種類一般1000種往上吧),每種嗅覺受體負責的氣味種類不同。找到氣味所對應的特定嗅覺受體,就找到了嗅覺產生的第一步。
  • 大腦兩側嗅覺圖譜連接機制研究
    左起:丁澄,秦昶,譚潔,閆致強,盧堯,羅敏敏 2008年5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實驗室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發表題為「Precise Circuitry Links Bilaterally Symmetric Olfactory Maps」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小鼠嗅球兩側對稱的嗅覺圖譜通過大腦中一個特化的嗅覺區域精確地連接起來
  • 中國科學家解密「瞬間記憶」大腦「路線圖」
    中國科學家解密「瞬間記憶」大腦「路線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9 14:43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上海10月29日電(記者 王琳琳)一本《論語》,甚至是厚厚的《紅樓夢》,為什麼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幾分鐘,就可講出書中的內容,連具體的數字也能複述出來?這種「瞬間記憶」的大腦「路線圖」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