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周友兵博士通過無線電跟蹤等分析技術,對果子狸等動物的生態習性和對種子的傳播作用進行了為期四年的系統研究,研究表明,儘管果子狸分類上屬於食肉動物,但卻是一種高度食果的靈貓科動物。根據果實季節性的可利用性,果子狸在果實和小型獸類之間出現了季節性的食物轉換行為。本研究第一次實證了小型食肉動物應對食物資源空間上季節性變化採取轉換覓食地的策略。本研究結果同時支持了獵物模型假設(Prey model)和生境模型假設(Patch model)。
靈貓科動物屬於食肉動物,但其中的很多種類仍以果實為食。由於這些動物多具有隱秘的生活習性和夜行性的特徵,其對植物種子的傳播作用一直鮮為人知。
研究還表明,果子狸的家域同性間的重疊率與異性間的重疊率並沒有顯著的不同,說明果子狸是沒有領域性的物種。果子狸的晝夜活動節律具有顯著的時間變化。在夜間22點到凌晨1點具有一個活動高峰,白天8點到12點具有一個活動的小高峰,總的晝夜活動節律沒有性別和月的變化。研究還表明,野生果子狸沒有(半)冬眠現象,否定了前人根據飼養種群觀察所得出的結論。果子狸至少取食67種野生果實,能傳播66種野生種子。果子狸對不同生境間的種子交換(特別是一些大種子)、基因流動以及次生生境的恢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外兩種食果性食肉動物—— 鼬獾和黃喉貂都是合格的種子傳播者,但在種子傳播效率方面存在差異。鼬獾的糞便主要是在不利於種子萌發的微生境點,並且其具有糞便標記行為,因此鼬獾並不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種子傳播者。但鼬獾還能通過另外一種機制促進森林更新,即常常通過挖土取食地下的無脊椎動物,這些取食後留下的「小坑」有助於埋藏與保護種子,因而促進森林更新。黃喉貂能攜帶較多數量種子到較遠的生境中,並且消化作用並不降低種子的萌發,因而是一個高效的種子傳播者。在森林更新與恢復方面,鼬獾是一個廣生境的物種,其不僅能在各生境內傳播種子,而且能在各生境間交換種子,在森林更新與恢復兩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黃喉貂主要在原始林及其林緣活動,因此其在次生林的恢復方面的作用甚微。
相關研究成果在愛思唯爾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等學術期刊發表,根據周友兵博士的研究,中央電視臺和科學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大型果子狸紀錄片《寂靜山谷》。(來源: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森林生態與管理》(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Volume 255, Issues 5-6, 5 April 2008, Pages 1595-1603,You-Bing Zhou,Xiao-Ming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