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

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去年3月,張啟發院士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一個優良水稻雜種的實驗種群,分析了小RNA(sRNA)數量變異的遺傳學基礎,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頂級雜誌《eLife》(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eLife最新文章 )。

9月,張啟發院士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練興明教授合作,通過分析1479個水稻品種繪製出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出了水稻改良的育種印跡。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PNAS雜誌上(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PNAS發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

12月,張啟發院士領導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水稻中鑑定了一個由microRNA和轉錄因子組成的,控制營養(分櫱)和生殖(稻穗)分枝的調控網絡。這一成果發表在PNAS雜誌上(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PNAS發表水稻miRNA研究重要成果 )。

在這篇文章中,張啟發院士和合著作者指出,水稻為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主要食物來源。提高水稻產量對於保障全球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相比於純種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產量往往大幅度增加,雜交育種有可能幫助實現這一目標。以往,他們曾開發出了一種標記物指導的雜交種產量預測方法,證實通過基因組雜交育種大大提高了產量。

現在,研究人員利用轉錄組和代謝組學數據來作為了預測產量的潛在資源。利用6種預測方法,包括最小絕對收縮與選擇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最佳線性無偏預測(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隨機搜索變量選擇法(stochastic search variable selection, SSVS),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和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RBF和SVM-POLY),他們發現利用這些組學數據可進一步提高雜交種產量的可預測性。LASSO和BLUP是最有效的產量預測方法。而對於一些具有高度遺傳可能性的性狀,基因組數據仍然是最有效的預測因素。他們證實相比於基因組預測,當使用代謝組學數據時雜交種產量的可預測性幾乎提高了兩倍。在源自210個重組自交系的21945個潛在雜交種中,根據代謝物預測選擇出的前10個雜交種將使得產量增長~30%。

研究人員認為,每種代謝物代表了一種生物學上的內置產量遺傳網絡;因此利用代謝產物進行預測就等同於利用來自這些隱藏遺傳網絡的集成信息來預測產量。

作者簡介:

張啟發教授

1953年12月出生,湖北公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1973-1976 華中農學院 農學 學士;1982-1985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 遺傳學 博士;1985-1986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 博士後。1993獲瑞典國王Baudouin獎,199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8年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5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傑出校友獎,2008年獲湖北省突出貢獻獎,2012年獲國際作物科學學會傑出科學家獎。

相關焦點

  • 華中農大在水稻酸性磷酸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線發表了題為」 Purple acid phosphatase 10c encodes a major acid phosphatase that regulates plant growth under phosphate-deficient conditions in rice」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中一種主要的分泌型酸性磷酸酶OsPAP10c,突變該基因顯著降低了水稻根系表面和分泌至環境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 張啟發組PNAS發表「化石」級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
    BioArt按:2012年張啟發院士團隊在PNAS發表文章率先破解了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奧秘,這一重要成果的背後是該團隊25年不懈的堅持。而今天剛剛在線發表的這篇PNAS文章被張院士稱為「化石」級的研究,前後研究時間差不多接近30年。
  •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神經學研究新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神經學研究新成果 來源:生物通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1-19   今日/總瀏覽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日前,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異三聚體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調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4月28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論文資深作者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傅向東(Xiangdong Fu)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氮是促進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佔植物乾重的1.5-2%以及植物總蛋白的16%,是胺基酸、蛋白質、核酸、葉綠素、激素等的組成成分。
  • 張啟發院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張啟發,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主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水稻功能基因組、水稻生物信息學、綠色超級稻。
  • 張啟發院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這對加強業務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深化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養事業心都大有益處。幾年來我們大會小會說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說是沒有時間,我看是不願投入時間。
  • 寧波大學全職引進植物學院士,今年已發表16篇高水平通訊文章
    寧波大學全職引進植物學院士,今年已發表16篇高水平通訊文章,在植物抗病領域取得系列進展!通過查詢得知,截止目前(20200915),自引進2年多的時間裡,陳劍平院士團隊就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成果-病毒相互作用方式即不同類型病毒蛋白都能靶向生長素途徑的同一轉錄因子,同時所研究的寄主基因對不同水稻病毒具有廣譜抗性,為改良作物廣譜抗性提供新的基因資源。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
  • 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
  • 我校教師曹志林在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曹志林與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水稻的高解析度三維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水稻三維基因組結構對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以及遺傳變異對三維基因組結構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 Plant Cell︱植物根毛細胞命運轉換的分子基礎研究新進展
    in the Arabidopsis Root Epidermis 的研究論文。綜上所述,核糖體缺陷的根表皮細胞命運會發生轉換,本研究為此提供了分子解釋。更廣泛地說,本研究闡明了逆境條件和植物細胞命運控制之間的一種新的調控聯繫。
  • @三亞,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
  • The Plant Journal:研究發現小RNA存在自我調控過程
    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方榮祥院士研究組在對水稻MAIF1(miRNAs regulated and abiotic stress induced F-box gene) 基因的研究中發現:該基因受植物激素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乾旱、高鹽等非生物脅迫因素的誘導啟動表達,同時又受小RNA(siR441和siR446)的轉錄後調控。
  •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本刊已被SCOPUS、ESCI、DOAJ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庫等收錄。 期刊主編:顧秉林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期刊主頁:http://journal.hep.com.cn/foms
  • 4D列印新突破!華中科技大學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最新成果!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史玉升教授團隊提出材料組合的思想製備柔性4D列印器件,為性能變化、功能變化的4D列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關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為解決傳感/執行一體化的難題,史玉升教授團隊受蠍子縫感受器超敏縫結構的啟發,仿生設計出梯度縫結構,4D列印炭黑納米粒子/聚乳酸(PLA)複合材料,成形出具有自主形變並能自感知應變和溫度的仿生縫結構器件,實現了傳感/執行一體化功能,相關成果以封底文章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 2020年朱健康團隊連續發表2項研究成果,在植物脅迫取得新進展
    在2019 年,朱健康團隊(通訊作者)發表了20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基因編輯,表觀遺傳及生物脅迫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於篇幅有限,iNature盤點其中的17篇文章(點擊閱讀): 【1】2019年9月27日,國際頂級綜合類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13.22)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完成的題為
  • The Plant Journal: 南京農大園藝學院在不結球白菜雜種優勢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前期很多研究表明植物的雜種優勢與雜交後代顯著的光合優勢密切相關,但其光合優勢增強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近期,我校園藝學院白菜系統生物學實驗室在the plant journal期刊上發表了題為「Enhance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in pak choi hybrid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grana thylakoids in chloroplasts」的研究論文。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綜述了無機砷在水稻中的相關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為水稻低砷積累種質創製與分子設計育種、低砷稻米安全生產技術集成應用等稻米安全品質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 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發表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