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發院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2020-09-05 學術橋

來源:整理自華中農業大學、百度百科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


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第二,已經完成的工作量嚴重偏少,博士(有的是從本室碩士上來的)做了幾年還未見到可以發表的東西。

第三,在計劃中傾向於以最低工作量結束研究。即遊擊戰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來解決戰鬥。


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這對加強業務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深化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養事業心都大有益處。幾年來我們大會小會說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說是沒有時間,我看是不願投入時間。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


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記得有一首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此詩所描述的雖有些封建意識,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想稍加以補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時代裡,女兒也應當自強。走到了做科學這條路上,博士生階段有無成就與將來有無建樹關係十分密切。椐我觀察,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凡是後來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學習階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理解的基礎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廣博的知識和不斷求知的欲望;

二是作為今後發展基礎的工作成就;

三是不斷進取的奮鬥精神和以工作作為第一需要的人生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組委會為張啟發頒發獲獎證書


試想:要建功立業,博士生階段不搏,更待何時?有的研究生說,在我們這個實驗室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輕鬆,入錯了門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於言表。我不知道是該「輕鬆」的羨慕「辛苦」的,還是象我們「辛苦」的研究生這樣羨慕人家「輕鬆」的。但就我看來,身在國家級的實驗室裡,從事著國際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應的保證條件,大可一展才華,以慰平生,應該受到全校乃至全國的羨慕,而不是相反。對「輕鬆」妄加羨慕的人,其實是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讀研究生這個最起碼的問題,或者是讀研究生的動機本來就存在問題。他們讀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約只是一張文憑,自己對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這種思想傾向是應該下大功夫糾正的。

我們這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畢業後到國外去做博士後,我很贊成,並願盡我之力給予支持。我很希望我們實驗室出去的人將來在國際上都成為知名人士。今後在我們室畢業的博士出國做博士後可能主要有兩類途徑,一類是經我提名推薦,另一類是博士生本人爭取,而將以後者為主。而後者卻意味著要參與國際競爭。博士論文做得好,競爭性就強,我也樂意推薦,用人方也願意接收。博士論文做得不好的,我不願意推薦,而且推薦起來難度也大。


其實,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腳下,各人的命運在各人自己手裡。成敗興衰,全在各人,請各自勉。


/張啟發/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公安,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主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


1976年張啟發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後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後工作;1986年回國後在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擔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擔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水稻功能基因組、水稻生物信息學、綠色超級稻。

相關焦點

  • 張啟發院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張啟發院士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張啟發: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中科院院士:博士生面臨3個嚴峻問題!每天科研12小時只是下限
    因此,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 給自己的博士生寫了這樣一封信,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博士生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博士階段的學習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學生在酒店實習每天工作逾12小時 棄崗不能畢業
    每天幹12小時月薪才600 中途棄崗還不予畢業  學校實習規定遭家長質疑  東方網8月13日消息:「我女兒在廣州某酒店實習,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一個月才600元工資,學校安排這樣的實習單位完全是幫其提供廉價勞動力。
  • 四川500多初中生東莞實習 每天被迫工作14小時
    四川500多初中生東莞實習 每天被迫工作14小時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2日 12:57 來源: 南方網     學生每天只能住在十幾二十人一間的宿舍    信息時報6月12日報導 500多個四川省儀隴縣大寅中學的初中生,被學校以實習籌集學費、半工半讀的名義組織來到東莞,在石碣鎮的整隆連接器廠每天工作長達14個小時。
  • 施一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近日,研究生新生已開始陸續開學,很多同學問: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對這個問題,施一公院士曾進行深入的思考,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專門寫了兩篇長篇博文進行總結,樸實精闢,流傳甚廣,得到很多導師及學長學姐們的極力推薦,以下為完整版,分享給大家。
  •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年的時間,在2004年的時候以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身份引入到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自此開啟了其國內發展的不尋常之路,高福先後在中科院下轄的多個研究所擔任要職,後來進入到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任職,7年前與施一公同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每天2小時戶外光照
    「每天至少2小時戶外光照,青少年患近視的機率會降低一成。」在最近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眼科學學術大會暨第五屆全球華人眼科學術大會上,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智寬教授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 「布鞋院士」李小文去世 最後一課站著講了2小時
    北京師範大學透露,該校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因病醫治無效,於前天下午在京逝世,享年67歲。在網際網路上走紅,被師生們親切稱為「掃地僧」、「布鞋院士」的李小文院士走了。  1月7日北師大公布了第六屆 「感動師大」新聞人物,入選的李小文因為身體原因並未出席,引發不少關注。現場播出介紹李小文的視頻時,全場師生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 武漢又有12人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你猜哪個大學最多?
    昨天(16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的候選人名單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共205位小編查看名單發現武漢地區就有12名候選人列入其中!來圍觀一下他們都是誰!許波專業:飛行器設計工作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提名渠道:院士提名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員。2017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 人物: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如
    黃如,女,回族,1969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教授、博士生導師,微電子器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更是因為她的年輕,生在60年代尾巴的「準70後」,1999年當上副教授的時候實際年齡還不滿30歲,45歲之前便擔任了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行政一把手,她還是目前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因此給她的身份貼一個標籤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她更不是一個「名人」,不僅百度詞條少得可憐,甚至會在被請求提供幾張像樣的照片時露出為難的神色。
  • 彭實戈院士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一小時報告
    在該大會的歷史上,彭實戈院士是第一位被邀請作一小時報告的中國大陸數學家,這份邀請歷來被全球數學家視為殊榮。報告從當地時間上午11點30分正式開始,由國際著名數學家、阿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紐約大學數學系S.R.S. Varadhan教授主持。Varadhan教授首先介紹了彭實戈院士的學習及工作經歷、研究領域和學術貢獻。
  •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聰明又能幹的機器人化學家 每天工作21.5小時,自主發現新型材料 雷鋒網 發表於 2021-01-15 17:37:06   有一個聰明又肯幹的員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12個小時OR2個小時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你造嗎?
    12個小時OR2個小時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你造嗎?時間:2020-11-05 00:2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2個小時OR2個小時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你造嗎? 小雞寶寶考考你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
  • 深圳打工者每天上班12小時,一個月4500,過幾年無工可打了!
    每月辛辛苦苦上26天班,每天上班12小時,一個月下來能拿4500左右,我要不要辭工啊?我從深圳市跑到東莞市塘廈鎮一工廠上班,做普工,是今年進的這家廠,廠裡是做充電器的,我在焊錫崗位,我們廠底薪1800,加班按照1720的基數算加班費。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那時的你已經從地球上打開了不止一個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是光學和紅外?還是太赫茲?又或者是毫米波?12年前,中國科考隊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震動了國際天文學界,我們歡呼雀躍。「應該把中國的望遠鏡架到南極去!」我是如此興奮,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中國人坐回了前排。12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離成功仍很遙遠。
  • 天上有顆「貝時璋」星:中國最長壽院士,離世前20小時仍在工作
    貝時璋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是迄今為止中科院最長壽的院士,也是最後一名去世的中研院院士。1903年10月10日,伴隨著一聲啼哭,貝時璋出生在浙江寧波鎮海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自小,貝時璋寡言少語,獨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