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張啟發: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2020-09-09 高校科技進展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

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第二,已經完成的工作量嚴重偏少,博士(有的是從本室碩士上來的)做了幾年還未見到可以發表的東西。

第三,在計劃中傾向於以最低工作量結束研究。即遊擊戰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來解決戰鬥。
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這對加強業務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深化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養事業心都大有益處。幾年來我們大會小會說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說是沒有時間,我看是不願投入時間。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

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記得有一首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此詩所描述的雖有些封建意識,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想稍加以補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時代裡,女兒也應當自強。走到了做科學這條路上,博士生階段有無成就與將來有無建樹關係十分密切。椐我觀察,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凡是後來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學習階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理解的基礎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廣博的知識和不斷求知的欲望;

二是作為今後發展基礎的工作成就;

三是不斷進取的奮鬥精神和以工作作為第一需要的人生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組委會為張啟發頒發獲獎證書

試想:要建功立業,博士生階段不搏,更待何時?有的研究生說,在我們這個實驗室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輕鬆,入錯了門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於言表。我不知道是該「輕鬆」的羨慕「辛苦」的,還是象我們「辛苦」的研究生這樣羨慕人家「輕鬆」的。但就我看來,身在國家級的實驗室裡,從事著國際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應的保證條件,大可一展才華,以慰平生,應該受到全校乃至全國的羨慕,而不是相反。對「輕鬆」妄加羨慕的人,其實是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讀研究生這個最起碼的問題,或者是讀研究生的動機本來就存在問題。他們讀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約只是一張文憑,自己對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這種思想傾向是應該下大功夫糾正的。

我們這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畢業後到國外去做博士後,我很贊成,並願盡我之力給予支持。我很希望我們實驗室出去的人將來在國際上都成為知名人士。今後在我們室畢業的博士出國做博士後可能主要有兩類途徑,一類是經我提名推薦,另一類是博士生本人爭取,而將以後者為主。而後者卻意味著要參與國際競爭。博士論文做得好,競爭性就強,我也樂意推薦,用人方也願意接收。博士論文做得不好的,我不願意推薦,而且推薦起來難度也大。

其實,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腳下,各人的命運在各人自己手裡。成敗興衰,全在各人,請各自勉。

張啟發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公安,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主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

1976年張啟發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後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後工作;1986年回國後在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擔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擔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水稻功能基因組、水稻生物信息學、綠色超級稻。

來源:科獎中心

相關焦點

  • 張啟發院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中科院院士:博士生面臨3個嚴峻問題!每天科研12小時只是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最新|2018未來科學大獎:......誰是林本堅?
    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林本堅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九洲藥業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
    9月8日下午,「中國版諾獎」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關於周其林院士周其林,1957年2月出生於江蘇南京,有機化學家,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博士生導師,「未來科學大獎」得主。現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學、有機合成方法學、不對稱催化、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4位學者獲獎
    2016年1月19日,張亭棟被評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2020年9月,獲得2020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王振義,1924年出生於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導師,上海交大醫學院終身教授。先後擔任內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和主治醫師。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彭實戈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官方網站消息。這項工作開創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數學理論,又有在數學金融中的重要應用。彭在這個領域一直持續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
  • 科學改變未來,2020未來科學大獎剛剛揭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2016 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 高官獲評「未來科學大獎」的背後的故事
    高級官員也能獲評「未來科學大獎」得百萬美元獎金,小編一語驚人!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揭曉之時,就有這麼一位副省級官員獲此殊榮。官員與科學獎?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小編便和各位朋友一起探究一下「未來科學大獎」官員獲獎背後的故事。
  • "未來科學大獎":華農教授張啟發3人獲生命科學獎
    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同李家洋院士、袁隆平院士一起獲得「生命科學獎」,以獎勵他們系統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 山東大學教授王曉雲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中國諾貝爾獎」上的山大成績單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非政府組織頒發的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對為全人類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予以表彰,逐漸成為當今大中華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獎項之一。  今年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王小雲院士本科、碩士和博士均就讀於山東大學;2016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的薛其坤院士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2018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的馬大為教授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在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的16名獲獎人中,山東大學獲獎者本科生源總數居全國高校第一。
  • 副省長、院士、未來科學大獎得主!
    副省長、院士、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大河報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未來科學大獎」這樣產生
    2015年1月20日,一個名曰「未來」的論壇在北京創立。在當天的結束致辭上,論壇創始理事、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張磊發起了 「做中國自己的科學大獎」的倡議,一個民間科學大獎就此浮出水面,並被命名為「未來科學大獎」。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 必看常識: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的成立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歷5屆。這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未來科學大獎設「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兩個年度獎項,用於獎勵生命科學,以及物質科學(包括數學、計算機)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兩個門類的獎金分別為每年100萬美元。獲獎人於每年年底前公布。獲獎人數按同一項工作最突出者為準,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五人。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
  • 2018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2018 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