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科學大獎」這樣產生

2020-09-07 讀創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未來論壇的創始者未來,需要科學的指引。2015年1月20日,一個名曰「未來」的論壇在北京創立。在當天的結束致辭上,論壇創始理事、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張磊發起了 「做中國自己的科學大獎」的倡議,一個民間科學大獎就此浮出水面,並被命名為「未來科學大獎」。從五年前的一個倡議,「未來科學大獎」到現在 已經獲得世界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記者從9月6日的發布會上了解到,五年來已有20位科學家獲此獎項,研究領域涵蓋了量子通信、半導體研發、水稻產 量增長、急性白血病治療等方面,獲獎年齡從36歲到96歲不等。做全世界公認的科學大獎早在發起倡議的一年半前,張磊已萌生設立中國的科學獎的想法,並得到了施一公、饒毅等人的支持。這些頂尖科學家所組成的科學委員會的加入,為 大獎提供了專業上的保障。逐一研究過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科學突破獎後,論壇創始理事們發現,這些國際知名的科學大獎無一例外是由個 人或家族捐贈,而政府背景的科學獎項在學術界及國際影響力上,都難以望其項背。由此,未來科學大獎的民間性質被確立。明確了方向,大獎的評選模式很快確立:各獎項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 申請與社會推薦。提名人由科學委員推薦產生,每年可提交一次提名,不能採取聯名推薦方式,並且不能向被提名人透露任何信息,每位提名人都與組 委會籤署50年的保密協議。在資金上,每個單項獎的獎金為100萬美元(約700萬人民幣),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每位捐贈人承諾捐贈10年 。在2016年1月17日舉行的未來論壇年會上,「未來科學獎」大獎正式宣布成立。第一屆大獎設立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大獎項,2017年起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組委會曾表示,做全世界公認的科學大獎,是他們的終極目標。成立初期,以鼓勵在大中華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作出卓越研究 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為主。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左一)、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王曉東(左二)、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左三)在未來論壇創立大會上與丁健(左四)對話提名較第一年增逾三成2020年1月,「未來科學大獎」評審啟動,1-5月為提名期,採用提名邀約制,邀請全球範圍內資深學者及前沿領域的青年科學家進行提名。6-8月進入國 際同行評議期,經過兩輪討論,全體委員投票選出最終候選人名單。「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何川說,今年收到了近百封提名信,大獎採取國際同行評議制,科學委員根據候選人的學科,從大同行、小同行 、競爭對手等多個維度邀請評議人對候選人的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跟國際同行做橫向和豎向比較。每年受邀的評議人代表著該領域的世界最高學術水平,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等各學科最高獎項得主,每位候選人將會收到10封左右來自國際同行的評議信。今年提名較第一年增長逾三成。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2020輪值主席鄧鋒說,整個評審過程和所有候選人的信息全程保密的,即使對捐贈人也不公開,捐贈人代表也是在現場打開信 封的一刻才知道獲獎人是誰。鄧鋒表示,未來科學大獎的影響力逐漸從華人科學界拓展至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很多推薦人是全球學界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咖們。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進 步都能找到科學的聲音,我們希望通過大獎,讓科學家的聲音可以被聽見,讓科技之光溫暖世界。圖片來源:未來論壇

相關焦點

  • 必看常識: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的成立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歷5屆。這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未來科學大獎設「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兩個年度獎項,用於獎勵生命科學,以及物質科學(包括數學、計算機)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兩個門類的獎金分別為每年100萬美元。獲獎人於每年年底前公布。獲獎人數按同一項工作最突出者為準,原則上每個獎項不超過五人。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委員會)。
  • 科學改變未來,2020未來科學大獎剛剛揭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2016 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 公考常識積累: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10點,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個獎項陸續揭曉,共誕生了4位獲獎人。  未來科學大獎的成立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至今已歷5屆。這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田剛:推動基礎科研 做全世界公認的大獎田剛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表示:作為大獎的第一批科學委員會委員,我見證了大獎五年來的不斷成長和發展,感受到了大獎科學委員會對於評審的嚴謹性、科學性、公正性原則的堅持,也看到了未來科學大獎在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五年來,未來科學大獎共產生了20位獲獎人。
  • 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 昨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暨未來人才高峰對話論壇在京舉行。發布會現場,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公布。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
  •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盧柯:古老學科也有未來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物質科學獎」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獎勵他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盧柯:古老學科也有未來
    盧柯 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 盧柯: 因為我所在的材料科學領域是一個相對傳統、古老的領域,所以我覺得一個聚焦「未來」的科學大獎不太可能落到我頭上。正因如此,我今天特別驚訝。
  • 盧煜明、施一公:未來科學大獎意義重大,有助吸引科研人才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幫助我們吸引更多科研人才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表示:過去20多年我們所做的工作對醫療衛生行業產生了積極影響,我特別感謝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對我們的鼓勵,這對於我們吸引科研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助力。
  • 專訪 ​|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得主盧柯:古老學科也有未來
    以下是專訪實錄,註:以下,Q=《中國科學報》Q:您想過自己有一天能獲得這項大獎嗎?盧柯:因為我所在的材料科學領域是一個相對傳統、古老的領域,所以我覺得一個聚焦「未來」的科學大獎不太可能落到我頭上。正因如此,我今天特別驚訝。
  •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未來科學大獎上的山大人今年,是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在王小雲之前還有兩位山大校友獲得過未來科學大獎,他們分別是薛其坤和馬大為,薛其坤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馬大為和馮小明、周其林一起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中的物質科學獎。
  • 2020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雲端頒獎典禮|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2020未來科學大獎#2020年,疫情阻隔了我們彼此的距離,改變了我們溝通的方式,但阻擋不了我們對科學的熱愛,對未知的探索。今天,2020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雲端呈現!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彭實戈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根據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於9月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來自山東大學的彭實戈教授因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費曼-卡茨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此項獎金100萬美元,約合700萬人民幣。
  • 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 9月6日 |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即將揭曉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將於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00舉行,揭曉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大獎項獲獎者。2020年11月 舉辦未來科學大獎周11月17-22日,將於北京舉辦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大獎周期間,獲獎者學術報告、科學峰會、青少年對話獲獎者及星光璀璨的頒獎典禮輪番上演。頒獎典禮上,將對為全人類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予以表彰。02 誰能提名未來科學大獎?
  • 盧柯摘取2020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原春琳)2020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揭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因為「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揭曉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舉行,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世界級科學家齊聚2019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
    作為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活動的一場國際科學盛宴,11月16日在京舉辦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大咖雲集。本次科學峰會邀請到了15位世界頂級科學家蒞臨現場,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產業應用。這些全球最有智慧的大腦們通過最精彩的主題演講、最深刻的交流,共同開啟科學的想像和未來。據悉,在大獎周期間到場的百餘位科學家陣容豪華,諸多國際頂尖科學家也是因為本次科學峰會首次來到中國。每年舉辦一次的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峰會,圍繞探究學術、分享思想展開。
  • 王貽芳:未來會讓我們無法想像 | 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專欄
    迄今共頒發了16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2019年我們更是立下了將未來科學大獎打造成「百年科學大獎」的遠大目標。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步入第五個年頭,我們特邀多年來深度參與和支持未來論壇及未來科學大獎的數十位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及社會各界人士,凝所思、抒其感、匯其思想,在回顧與總結的同時,期待與展望未來!正式推出「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專欄」。
  • 「未來科學大獎」揭榜 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未來科學大獎」有「中國諾獎」之稱,每年評選一次,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因其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