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發院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2020-09-09 科技導報

張啟發院士


張啟發,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主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水稻功能基因組、水稻生物信息學、綠色超級稻。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


1、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2、已經完成的工作量嚴重偏少,博士(有的是從本室碩士上來的)做了幾年還未見到可以發表的東西。

3、在計劃中傾向於以最低工作量結束研究。即遊擊戰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來解決戰鬥。


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

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攝影劉濤


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

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這對加強業務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深化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養事業心都大有益處。

幾年來我們大會小會說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說是沒有時間,我看是不願投入時間。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

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

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記得有一首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此詩所描述的雖有些封建意識,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諦。

想稍加以補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時代裡,女兒也應當自強。走到了做科學這條路上,博士生階段有無成就與將來有無建樹關係十分密切。

椐我觀察,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凡是後來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學習階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理解的基礎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1、廣博的知識和不斷求知的欲望;

2、作為今後發展基礎的工作成就;

3、不斷進取的奮鬥精神和以工作作為第一需要的人生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組委會為張啟發頒發獲獎證書劉濤攝


試想:要建功立業,博士生階段不搏,更待何時?

有的研究生說,在我們這個實驗室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輕鬆,入錯了門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於言表。我不知道是該「輕鬆」的羨慕「辛苦」的,還是像我們「辛苦」的研究生這樣羨慕人家「輕鬆」的。

但就我看來,身在國家級的實驗室裡,從事著國際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應的保證條件,大可一展才華,以慰平生,應該受到全校乃至全國的羨慕,而不是相反。

對「輕鬆」妄加羨慕的人,其實是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讀研究生這個最起碼的問題,或者是讀研究生的動機本來就存在問題。他們讀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約只是一張文憑,自己對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這種思想傾向是應該下大功夫糾正的。

我們這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畢業後到國外去做博士後,我很贊成,並願盡我之力給予支持。我很希望我們實驗室出去的人將來在國際上都成為知名人士。

今後在我們室畢業的博士出國做博士後可能主要有兩類途徑,一類是經我提名推薦,另一類是博士生本人爭取,而將以後者為主。而後者卻意味著要參與國際競爭。博士論文做得好,競爭性就強,我也樂意推薦,用人方也願意接收。博士論文做得不好的,我不願意推薦,而且推薦起來難度也大。

其實,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腳下,各人的命運在各人自己手裡。成敗興衰,全在各人,請各自勉。

本文轉載自科研大匠公眾號,內容整理自華中農業大學、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張啟發院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張啟發: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中科院院士:博士生面臨3個嚴峻問題!每天科研12小時只是下限
    因此,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 給自己的博士生寫了這樣一封信,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博士生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博士階段的學習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 班主任老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字裡行間透漏出對學生真摯、誠懇
    這是我們學校一位非常優秀的語文教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感情真摯、誠懇;同時這位同學也是我的足球隊員,我希望這封信,能給你帶來改變,你很優秀,加油,你的明天會更好。你是一個細膩,心細的男孩,我覺得你會是一個對自己的人生有規劃,有長遠眼光的人。
  • 科學家@未來——未來親啟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寫給南極天文臺的一封信》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那時的你已經從地球上打開了不止一個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是光學和紅外?還是太赫茲?又或者是毫米波?12年前,中國科考隊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震動了國際天文學界,我們歡呼雀躍。「應該把中國的望遠鏡架到南極去!」我是如此興奮,在仰望星空的人群中,中國人坐回了前排。12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離成功仍很遙遠。
  • 學生在酒店實習每天工作逾12小時 棄崗不能畢業
    每天幹12小時月薪才600 中途棄崗還不予畢業  學校實習規定遭家長質疑  東方網8月13日消息:「我女兒在廣州某酒店實習,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一個月才600元工資,學校安排這樣的實習單位完全是幫其提供廉價勞動力。
  • 史丹福大學招生官寫給被拒學生的信
    [來源/網絡 推薦/北京前途出國謝舒悅老師]  我們來讀一讀史丹福大學招生官寫給被拒學生的一封信
  • ...這個冬至,你們寫給奶奶寫給父親寫給孩子的這些文字,讀來淚如雨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寫在前面:這個冬天,一封杭州女檢察官寫給14歲涉案少女的信打動了很多人,信的題目叫「願你燦爛不負芳華」,背後是一個讓人心痛又欣慰的故事(詳情戳這裡願你燦爛不負芳華,杭州女檢察官寫給14歲失足少女的信好暖
  • 兩位院士博導,寫給同學們的自學建議
    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張肇西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和李永舫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寫給大家的自學建議。可見有時正確的路徑還不只是一條!參與了朱洪元老師領導的這項工作,整個研究組所有成員受益匪淺。對我自己,其影響我後來的科學研究工作生涯重大!結合當時背景從原始文獻上能夠了解歷史上大師們面臨實驗事實是如何地思考和如何「被逼無奈」和「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新理論的。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一名實習醫生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
    下面這篇文章是一名美國實習醫生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寫出了自己實習的艱難和對未來自己的期望。各位不妨也抽幾分鐘回憶一下自己實習的日子,想想自己犯過的錯、接受的幫助以及曾經對自己的期許。最初的夢想,你實現了嗎?
  • 施一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我從指導自己獨立實驗室的第一個博士生到現在也已經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中已經有11人在美國和中國的大學裡擔任獨立實驗室的PI。他們的成長過程差別極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應該說,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可以簡單地遵循另外一個優秀科學家的足跡脫穎而出。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家的成功是不可能複製的。但是,優秀科學家常常具備的共同特點應該對年輕學生有很大啟發。
  • 四川500多初中生東莞實習 每天被迫工作14小時
    學生每天只能住在十幾二十人一間的宿舍    信息時報6月12日報導 500多個四川省儀隴縣大寅中學的初中生,被學校以實習籌集學費、半工半讀的名義組織來到東莞,在石碣鎮的整隆連接器廠每天工作長達14個小時。
  • 愛的信箱|你的守護天使寫給你的一封信
    關於信件的Q&A來自守護天使的一封信是什麼?A:本票篇以寫信的形式,為有緣的小夥伴提供當下的訊息和指引。如果你看到信件內容,產生共鳴的話,身體能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那麼你就是這封信的主人。信件來自哪裡?A:所有的信件都是Kelly通過接受宇宙和守護天使的信息,親筆書寫的。信件中的訊息,我是否可以全部接收?
  • 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寫給實驗室博士的email,施一公轉給了所有學生
    我把這封email轉給了我實驗室的所有學生。其中的一段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實驗室裡的工作時間,當今一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時左右的時間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有6小時的緊張實驗操作和2小時以上的與科研直接有關的閱讀等。文獻和書籍的閱讀應該在這些工作時間之外進行。
  • 家書·清明專輯(一):盲人作家吳百孫寫給姨媽的一封信
    視頻:家書·清明專輯(一)盲人作家吳百孫寫給姨媽的一封信:霜打的楓葉更紅更豔 每年清明,人們總是懷著對故人的深深情意,輕輕擦拭墓碑,靜靜述說追思。浙江衛視推出《家書·清明專輯》,今天推出第一篇,盲人作家吳百孫給姨媽的一封信。古稀之年的吳百孫是位盲人作家,出版有短篇小說《碼頭燒餅店》。本來耳聰目明的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雙目失明。在人生最低谷,是姨媽不僅照料他生活,更是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 王乃彥:啟發學生科學思維,要給「實驗室」而非「參考書」
    「我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1956年北京大學畢業後,王乃彥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的錢三強小組,做中子能譜學研究。在原子能所工作的三年中,王乃彥潛心研究,很快獲得了錢三強的賞識。錢三強決定推薦他前往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學習。
  • 「布鞋院士」李小文去世 最後一課站著講了2小時
    最後一課  站著講了兩小時  採訪中,不少學生對於李小文先生的去世感到震驚和悲傷。北師大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小李告訴記者,李先生是一個低調的不能再低調的人。「平時就是大家在網上看到的形象,衣著樸素,一雙標誌性的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