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博士生面臨3個嚴峻問題!每天科研12小時只是下限

2020-09-07 木木西裡Janthy

博士畢業,一般要求博士生做出創新性的研究內容並形成理論體系,具備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想要真正的做到這一點,博士生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斷的閱讀、思考和實驗,提出自己的見解,做出開創性的研究。


因此,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 給自己的博士生寫了這樣一封信,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博士生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博士階段的學習。以下是正文: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3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


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第二,已經完成的工作量嚴重偏少,博士(有的是從本室碩士上來的)做了幾年還未見到可以發表的東西

第三,在計劃中傾向於以最低工作量結束研究。即遊擊戰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來解決戰鬥。


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


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麼能變內行?你不幹,怎麼會有結果?不鑽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表。這對加強業務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深化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養事業心都大有益處。


幾年來我們大會小會說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說是沒有時間,我看是不願投入時間。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


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記得有一首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此詩所描述的雖有些封建意識,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想要稍加以補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時代裡,女兒也應當自強。走到了做科學這條路上,博士生階段有無成就與將來有無建樹關係十分密切。

椐我觀察,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凡是後來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學習階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理解的基礎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廣博的知識和不斷求知的欲望;

二是作為今後發展基礎的工作成就;

三是不斷進取的奮鬥精神和以工作作為第一需要的人生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試想:要建功立業,博士生階段不搏,更待何時?


有的研究生說,在我們這個實驗室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輕鬆,入錯了門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於言表。


我不知道是該「輕鬆」的羨慕「辛苦」的,還是像我們「辛苦」的研究生這樣羨慕人家「輕鬆」的。但就我看來,身在國家級的實驗室裡,從事著國際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應的保證條件,大可一展才華,以慰平生,應該受到全校乃至全國的羨慕,而不是相反。


對「輕鬆」妄加羨慕的人,其實是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讀研究生這個最起碼的問題,或者是讀研究生的動機本來就存在問題。他們讀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約只是一張文憑,自己對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這種思想傾向是應該下大功夫糾正的。

我們這裡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畢業後到國外去做博士後,我很贊成,並願盡我之力給予支持。我很希望我們實驗室出去的人將來在國際上都成為知名人士。


今後在我們室畢業的博士出國做博士後可能主要有兩類途徑,一類是經我提名推薦,另一類是博士生本人爭取,而將以後者為主。而後者卻意味著要參與國際競爭。


博士論文做得好,競爭性就強,我也樂意推薦,用人方也願意接收。博士論文做得不好的,我不願意推薦,而且推薦起來難度也大。


其實,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腳下,各人的命運在各人自己手裡。成敗興衰,全在各人,請各自勉。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


張啟發,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公安,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主任、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

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1985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之後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方向: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水稻功能基因組、水稻生物信息學、綠色超級稻。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張啟發院士寫給學生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張啟發,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1、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
  • 張啟發院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來源:整理自華中農業大學、百度百科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
  •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張啟發: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於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於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裡是基於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
  • 李寧院士,判刑12年,成為第3個被除名「院士」資格的人
    所以院士都八九十了,想退休,一般單位是堅決不允許。直到近些年,才有了院士退休。院士退休成了大問題,或者退而不能休。有的院不過中國實行院士制度以來,卻有三名院士,被剝奪了院士資格,到底是誰呢?2001年,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張存浩院士,今天在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時說,已有2名中科院院士因違背科學道德而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然而,科研無高低,無論基礎自然科學研究還是應用工程研究的每一名院士均是其領域的頂尖人才、集大成者。從院士規模而言,兩家單位並無高低之分。且從行政級別來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均是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事業單位。那麼,為什麼感覺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的新聞報導、影響力要完勝中國工程院,且坊間也常說: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 中科院新晉院士謝毅:榮譽只是「副產品」
    中科院新晉院士謝毅:榮譽只是「副產品」   中新社合肥12月20日電 題:中科院新晉院士謝毅:榮譽只是「副產品」  中新社記者 吳蘭  2013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19日正式對外發布,中科院新增選院士53名,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51名。
  • 中科院院士高福,寒門出身一家9位博士,SCI發文 500餘篇十分高產
    高福曾自己介紹,自小出生在山西的一個農村家庭,但自己的父母卻不是農民身份所以他們家沒有土地可以耕種,在當時吃飯都成問題的家中,父母一直都很勤勞,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面,父母一直持有支持的態度,雖然在學習上父母沒辦法幫忙,但一直沒有讓幾個兄弟姐妹輟學。
  • 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本科畢業後任詠華決定留校,只用了3年,僅25歲時就拿了化學博士學位。每天至少在實驗室工作10多個小時的作息習慣,也在那時確定下來。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是金融中心,很難開展基礎研究,而任詠華硬是做出了世界級水平的科研。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候新創的應用科學系的實驗室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試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詠華從買玻璃瓶開始從事研究。
  • 中科院3位女神院士:集美貌智慧於一身,她們才是我輩之楷模
    他們默默無聞,潛心於科學研究,他們在科研道路上負重前行,只為換得人民生活的歲月靜好。現在有很多追星族,美麗帥氣的明星會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其實,我們真正該關注的並非只是外貌,應該學習的是優秀者的智慧、才能與品質。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就在今年的3月24日,Science在線發表了盧柯的一項全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就在今年的3月24日,Science在線發表了盧柯的一項全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
  • 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中國甘肅網9月7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 (記者武永明)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9月3日下午在該校舉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並擔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院長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連日來,網上流傳著多則講述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早年經歷的故事,稱其身為「清華才女」,卻在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棄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對於這些說法,北京時間5月25日凌晨,顏寧在微博上回應了兩個字:「扯淡!」
  • 巾幗不讓鬚眉:中科院3位美女院士,都貌美如花1位還是北鬥女神
    今天就一起來走近中科院3位優秀的美女科學家 她是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建立以來,最年輕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導師。不僅如此,徐穎博士還注重對科學的普及,拉近普通人和科學的距離。化學專業,畢業後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與博士生,吉大和于吉紅院士,是相互成就的關係。
  • 12個小時OR2個小時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你造嗎?
    12個小時OR2個小時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你造嗎?時間:2020-11-05 00:2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2個小時OR2個小時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你造嗎? 小雞寶寶考考你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幾小時?
  • 成果被國際認可,科研達國際先進,天津這位院士還斬獲中科院特等獎!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雷射與電子研究所所長,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目前為止,從姚建銓門下已走出了約兩百名博士和碩士,還有十幾個博士後。對於科技人才的培養,他頗有心得,姚建銓認為,導師的任務就是給學生定出研究方向,通過研究所申請科研項目,制訂科研的方針策略,具體的工作則應當放手由學生去做,「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 "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原標題:「氫氣控癌」調查:每天吸氫1.5小時 連續3個月可控癌?) 氫氣控癌,一個傳說是如何書寫的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杜瑋每天吸氫氣至少1.5小時,連續吸3個月及以上,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體能可獲改善,病情進展得以控制……這是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創始人、榮譽總院長徐克成在日前出版的新書
  • 中科院院士聯合3高校申建廣東首個國家實驗室
    中國光學權威、中科院院士劉頌豪教授領銜廣東3高校衝擊廣東首個「國家實驗室」。「劉頌豪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暨八十華誕誌慶」昨日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筆者獲悉,由劉頌豪院士領銜,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3校將聯合申請組建「廣州納米光子學國家實驗室(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