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著名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提出了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被稱為「姚技術」、「姚方法」,為國際科技界所採用,在國內外雷射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
姚建銓,1939年生,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雷射與電子研究所所長,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及教委二等獎共4次,軍隊科技一等獎1次,中科院特等獎1次。
「科學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從開始的一無所知,然後逐步深入,最後做出成果。這就像走在森林裡探寶,最後找到科學寶藏的時候,那真是種享受。這種樂趣,是對自己最大的回饋。」
姚建銓所從事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研究需要長期的智力投資,1980年,姚建銓作為國家公派的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進修及研究雷射技術。回國以後,他將國外學習的經驗和中國的現有條件結合起來進行了研究,在「高功率、高重複頻率全固態綠光雷射器」的理論和技術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就。
通過多年的研究,他發展了高功率倍頻雷射的理論。姚建銓發明的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確計算理論,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姚技術」「姚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並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應用。在新型雷射器及應用技術方面,他成功研製了高效固體雷射器、可調諧雷射器、高效倍頻系列雷射器等,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新型固體雷射及調諧技術作出了貢獻。
做雷射研究的姚建銓也很關心物聯網的發展。在物聯網行業,他是一位開拓者、領導者,一直見證了整個行業的發展。2013年,他還受聘中國礦業大學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主任 。
姚建銓認為,國內物聯網產業與應用正積極發展,但仍處於初級階段,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要跟網際網路比,產值差距還是挺大的。不過若干年後,物聯網會接近網際網路發展的前景,潛力很大。
姚建銓不僅致力於科學研究,他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目前為止,從姚建銓門下已走出了約兩百名博士和碩士,還有十幾個博士後。
對於科技人才的培養,他頗有心得,姚建銓認為,導師的任務就是給學生定出研究方向,通過研究所申請科研項目,制訂科研的方針策略,具體的工作則應當放手由學生去做,「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他帶的博士生的論文都是圍繞承擔的國家科研項目、攻關項目,還有天津科委的項目,這些項目的目標很明確,在技術路線、研究方法確定以後,最主要就是由學生大膽的創新。「我相信,他們能夠在完成學業任務的同時又能完成科研工作。」
與此同時,姚建銓也會爭取多帶些優秀的學生去國際會議上見見世面,學校難以負擔的,他就會從社會上找來資金支持。目前,他的學生已遍布海內外,有些是優秀的科研人員、大學教授,有的是科技公司的高層……
姚建銓坦言,他與學生的交流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他會把學生按照項目分成若干個小組,經常召集起來討論課題,通過學生闡述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姚建銓也從學生那裡吸收學術養分。於是,他跟他學生之間的關係往往很融洽。「我歲數還沒這麼大的時候,還和學生們一起打排球呢。」
科技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去培養。姚建銓說道:「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站得高,看得遠,既要能夠看清楚國家發展的大形勢,要與自己的業務工作相結合,還要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社會之中,看淡利益得失,看重社會價值,在大好的形勢下,更好地去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天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雷射製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