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被國際認可,科研達國際先進,天津這位院士還斬獲中科院特等獎!

2020-08-11 天津大學招生辦

他是我國著名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提出了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被稱為「姚技術」、「姚方法」,為國際科技界所採用,在國內外雷射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

姚建銓,1939年生,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雷射與電子研究所所長,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名譽院長 。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及教委二等獎共4次,軍隊科技一等獎1次,中科院特等獎1次。

學術界廣泛應用的「姚技術」

「科學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從開始的一無所知,然後逐步深入,最後做出成果。這就像走在森林裡探寶,最後找到科學寶藏的時候,那真是種享受。這種樂趣,是對自己最大的回饋。」

姚建銓所從事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研究需要長期的智力投資,1980年,姚建銓作為國家公派的訪問學者,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進修及研究雷射技術。回國以後,他將國外學習的經驗和中國的現有條件結合起來進行了研究,在「高功率、高重複頻率全固態綠光雷射器」的理論和技術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就。

通過多年的研究,他發展了高功率倍頻雷射的理論。姚建銓發明的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確計算理論,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姚技術」「姚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並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應用。在新型雷射器及應用技術方面,他成功研製了高效固體雷射器、可調諧雷射器、高效倍頻系列雷射器等,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新型固體雷射及調諧技術作出了貢獻。

物聯網的積極推動者

做雷射研究的姚建銓也很關心物聯網的發展。在物聯網行業,他是一位開拓者、領導者,一直見證了整個行業的發展。2013年,他還受聘中國礦業大學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主任 。

姚建銓認為,國內物聯網產業與應用正積極發展,但仍處於初級階段,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要跟網際網路比,產值差距還是挺大的。不過若干年後,物聯網會接近網際網路發展的前景,潛力很大。

既是師生,又是朋友

姚建銓不僅致力於科學研究,他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目前為止,從姚建銓門下已走出了約兩百名博士和碩士,還有十幾個博士後。

對於科技人才的培養,他頗有心得,姚建銓認為,導師的任務就是給學生定出研究方向,通過研究所申請科研項目,制訂科研的方針策略,具體的工作則應當放手由學生去做,「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的工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他帶的博士生的論文都是圍繞承擔的國家科研項目、攻關項目,還有天津科委的項目,這些項目的目標很明確,在技術路線、研究方法確定以後,最主要就是由學生大膽的創新。「我相信,他們能夠在完成學業任務的同時又能完成科研工作。」

與此同時,姚建銓也會爭取多帶些優秀的學生去國際會議上見見世面,學校難以負擔的,他就會從社會上找來資金支持。目前,他的學生已遍布海內外,有些是優秀的科研人員、大學教授,有的是科技公司的高層……

姚建銓坦言,他與學生的交流從來都不是單向的。他會把學生按照項目分成若干個小組,經常召集起來討論課題,通過學生闡述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姚建銓也從學生那裡吸收學術養分。於是,他跟他學生之間的關係往往很融洽。「我歲數還沒這麼大的時候,還和學生們一起打排球呢。」

科技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去培養。姚建銓說道:「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站得高,看得遠,既要能夠看清楚國家發展的大形勢,要與自己的業務工作相結合,還要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社會之中,看淡利益得失,看重社會價值,在大好的形勢下,更好地去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天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雷射製造網 )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  中新網天津5月5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王濤 張潔)記者5日從天津大學獲悉,由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技術領域專家、天津大學黃田教授主持的「高速並聯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科研成果通過鑑定,並經專家認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近年來,李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30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作為唯一獲獎代表出席了科技部新聞發布會,是當年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獲獎團隊。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中國材料學家楊培東,斬獲國際大獎,能力與貢獻獲得大眾認可
    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提升,不僅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中國的傑出人才以及優秀代表也在國際上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近些年陸續有我國專家學者獲得國際知名大獎的好消息從國外傳來,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教育體系的肯定。
  • 天津這位女教授團隊科研成果登上國際著名期刊封面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封面刊登了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王敏教授科研團隊論文,該論文第一作者為蘇立秋博士,通訊作者為王敏教授和申雁冰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中國學者連續三年斬獲此國際大獎
    近日獲悉,由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青年科學家獎中,唯一的特等獎頒給了他,他就是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獎盃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是一項全球範圍的獎項,由Science/AAAS、SciLifeLab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發起,是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國際獎項之一
  • 李言榮院士:唯本真才有「真科研」
    李言榮院士李言榮,長期從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以及省部級獎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路子對,就不要怕路途遙遠,堅持不懈地幹下去。」1979年,李言榮考入四川師範學院化學系,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87年,他進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倪嘉纘院士和李有謨研究員。在導師直接指導下,李言榮從事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研究,博士期間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而今天所說的這位女科學家李愛珍,她就曾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後來怎麼樣了呢?美國先進的科研成果讓李愛珍頗受震撼,她看到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科研方面的差距,從而更加努力吸取經驗,獲取知識。當時李愛珍身邊不少人認為,她出國之後一定會被國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所吸引,很有可能不回來了。在李愛珍老師的堅持下,最終成功推薦她去了美國,並堅信她一定會回來。
  • 我國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6年中國科學儀器及分析測試行業十大新聞」評選結果近日揭曉,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研發的「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成果獲此殊榮。    電化學氣體傳感器以其體積小、檢測速度快、準確、便攜、可現場直接檢測和連續檢測等優點,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和成為競相研發的熱點項目之一。
  • 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3月27日,首屆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會議樓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主辦。    圖片:天津大學為期兩天的會議旨在展示表層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地球科學與其他多學科的交叉發展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發展,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地球科學基礎研究並更好服務民生。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深圳先進院研製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深圳先進院光伏太陽能中心劉壯接受國外媒體採訪就在第一代中國光伏產業在歐美受阻之際,國內科研院所傳來捷報,可取代「晶矽」原材料的第二代「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達到國際水平。11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舉行的第十四屆高交會上,中科院廣州分院副院長李定強發布了該成果的最新科研進展。該項目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深港攜手自主研發成功的高效低成本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工藝及產品。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光伏太陽能實驗室主任肖旭東團隊研製的「銅銦鎵硒」太陽能電池效率已達到18.7%,邁入國際領先行列。
  •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2015年3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榮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第十七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本屆亞太地區的唯一獲獎人,也是自199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第四位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女性。
  • 從高考落榜到當選院士,貴州"寒門學子"實現完美逆襲,科研成果國際先進!
    "做科研就像沙裡淘金,然後千錘百鍊。"誰都沒有想到,曾經的像他這樣一位看似普通的鄉村教師,能夠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蘭州大學,並在這裡完成了本碩博的學習,成為了如今擁有卓越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人生一路奮鬥,一路精彩。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SCI論文背後的科學家,施一公、舒紅兵等院士的傳奇人生和科研初心
    他曾兩次斬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首先,我們從舒紅兵院士開始介紹,根據之前「SCI至上」的評價方法,我們會比較看重他所發過的論文數量,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他已先後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60篇,被SCI引用12000餘次,其中通訊作者論文單篇最高被引用1200餘次,第一作者論文單篇最高被引用350餘次 ,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成績,當然這是之前評價科研工作的一個不客觀的評價方式。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