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榮院士:唯本真才有「真科研」

2020-08-15 人民赤子


李言榮院士

李言榮,長期從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以及省部級獎8項,發表刊物論文260餘篇,主編著作/教材4本。任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計劃,並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任973重大項目技術首席專家。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路子對,就不要怕路途遙遠,堅持不懈地幹下去。」

1979年,李言榮考入四川師範學院化學系,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87年,他進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倪嘉纘院士和李有謨研究員。在導師直接指導下,李言榮從事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研究,博士期間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人員的回憶中,李言榮最大的特點是勤奮努力。他在攻讀博士期間經常提前上班,清理和打掃實驗室,並為老師做實驗做好準備,「在攻讀學位期間,他多次放棄假期回四川探親的機會,選擇留在實驗室工作」。

1993年,攻讀完博士的李言榮從中科院來到電子科大從事博士後工作,僅一年時間,他就完成了從講師到教授的飛躍,其後的博士後期間,他完善了Bi系超導體基本物性研究;留校後,他又與課題組所研製的應用在微波器件上的YBCO高溫超導薄膜,其主要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001年,李言榮成為電子科大新成立的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院長,他抓住學科建設機會將老化的設備更新換代,產生效果後再向全院推進,這一舉措更好地構築了該學院的研究平臺。

2004年,李言榮和他的「大面積單/雙面YBCO高溫超導薄膜的研製」課題組苦行僧般的研究終於迎來曙光,他們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受到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然而,成功往往包含著無數的痛苦和失敗。為了解決薄膜的雙面均勻性技術難題,李言榮和他的團隊不知設想了多少方案,又不斷被自己一一否定,痛苦、沮喪、失望,「有時候甚至人都要快被逼瘋了」!就在困惑的時候,有一天,當課題組的研究生羅安拿著一個基片走過來,李言榮和他的同事發現該基片邊緣與平時有很大不同,效果出奇的好,他立即抓住這瞬間的靈感,不斷思索。

最終,他們捨棄了傳統的工藝方法,提出了一種自外延工藝與單軸驅動的雙軸旋轉相結合的新方法,從而使研究柳暗花明,成功做出了2英寸單/雙面YBCO高溫超導薄膜。經當時的信息產業部鑑定,該技術達到了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可廣泛地推廣到其他電子信息功能薄膜的研發中。

而這僅是李言榮和他的團隊二十年來投身科研的一個縮影。不知道有多少夜晚,他們將自己鎖在冰冷的實驗室,與機器為伴;不知多少周末,他們捨棄天倫之樂,在學術之海以苦作舟。

而回想這一段段無法忘卻的歷程,李言榮說:「同樣的事情,大家都在做,隨時都可能放棄,但成功的只能是堅持到最後的人,就像燒開水,很多人燒到99度就放棄了,其實再堅持一下,就燒開了別人沒有堅持住的最後所需的一度。」

「大學生是中國走向國際舞臺的主力軍」

「從大趨勢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中國未來的GDP將可能超越美國。在數十年的和平發展過程中,中國必然會有一些大學接近甚至達到國際一流高校的標準。」作為全球一流大學的校長,李言榮有自己的思路。

「國內外每所大學實現一流建設的路徑都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都要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建設『雙一流』大學、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川大校長的李言榮這樣認為,要用辦最好的本科教育,來衡量川大的辦學條件、辦學力量以及支撐保障體系是否合格和有力,其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和社會需求的適應度尤為關鍵。

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涉及的環節很多,川大走在全國高校前列的課堂教學改革,是從近十年的教室改造實踐開始的。這一成果獲得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廣泛認可。

「現在,辦最好的本科教育已成為川大的一張名片,是川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底色。學校提出了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紮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人才培養理念。」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院士說,具有川大特色的「323+X」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小班化、互動式、非標準、全過程」的課堂教學改革等,使川大本科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李言榮希望每個川大人都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責任、使命與擔當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正把思想和行動都統一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施工圖」上來。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是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主要建設者,是2035年實現現代化的主力軍,是中國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主要表演者、是主角。因此,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引領能力是能力培養的關鍵。

作者:張琴

如有侵權請告知作者刪除17716128492

人物名片:

李言榮,男,漢族,1961年7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射洪縣,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信息材料專家,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項目技術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2年0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擔任學校黨委副書記,分管人事人才工作。

1993年03月至1995年01月,在電子科技大學工作。

1998年05月至2001年10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信息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1年10月至2009年10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院長。

2001年,被評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2009年10月至2013年04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副書記。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04月至2017年12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7年12月,擔任四川大學校長(副部級)

2019年04月17日,在成都召開的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一次全委會上,當選為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主席;7月,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資料來源於百度詞條)

相關焦點

  • 李言榮院士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發現量子金屬態
    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該校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發表原創成果,這標誌著該團隊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方向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 鮮榮生會見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院士
    7月16日,區委書記、區長鮮榮生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雙方圍繞進一步深化四川大學與雙流校地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區政協主席李德龍參加會見。鮮榮生對四川大學一直以來關心、支持雙流發展和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通報了雙流與四川大學校地合作相關重點工作推進情況。
  • 川大校長李言榮贈語畢業生:用簡單的話把複雜的事情表達出來
    「複雜」是校長李言榮院士在典禮致辭中提到最多的兩個字。從國際形勢的複雜多變和新冠疫情的跌宕起伏,到面對各種自媒體下魚龍混雜的信息,往往讓人難以獨立判斷。在這複雜多變的形勢中,四川大學卻不斷詮釋著「心懷萬川」的家國精神。
  • 李言榮校長帶隊赴上海張江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察調研
    為進一步落實學校支撐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相關工作部署,加快謀劃大裝置大平臺,7月1日—2日,校長李言榮帶隊赴上海張江實驗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重點圍繞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建設經驗和運行機制等進行專題調研。
  • 近30位院士齊聚川大!共話「航天航空航海國際工程科技戰略」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主任、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校長李言榮院士、副校長李蓉軍教授,以及來自航天、航空、航海領域的27位院士和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代表等500餘人參加論壇。
  • 四川省副省長出席,20餘位院士到場,這所985高校有大事發生!
    於國際率先發現了生物材料的骨誘導作用,建立理論雛形,首創新一代人工骨——骨誘導人工骨,取證生產並推廣臨床應用;提出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既無生命的生物材料通過自身優化設計可誘導再生有生命的機體組織或器官,開拓了生物材料研究的新方向。國際生物材料科學界評價:這是劃時代的醫學材料發現。
  • 工程院院士周志成獲聘任為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李言榮校長代表學校為周志成院士頒發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和四川大學特聘院士聘書。聘任儀式由副校長梁斌主持。李言榮校長首先代表學校和王建國書記歡迎周志成院士一行,並衷心感謝周志成院士接受學校邀請出任空天學院院長,支持學校和空天學院的發展。
  • 王子才院士: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光明訪名家【王子才院士: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1951年,王子才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自動控制專業的學生。從畢業留校任教到進行科研攻關,數十年來,王子才院士在系統仿真、現代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等領域成果斐然。在控制理論研究領域,研究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方向。由他一手創建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仿真技術研究中心為我國的國防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4日訊(記者 陳淋)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志成獲聘川大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寰)日前,四川大學傑出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志成受聘為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和四川大學特聘院士聘書。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院士為其頒發了聘書。李言榮校長在聘任儀式上說:「周志成院士作為學校培養的傑出校友,是國內外本領域學術非常活躍的年輕院士,當前正值他本人事業的旺季,此時加盟川大,讓我們很受感動。」據了解,四川大學早在1945年就創辦了航空系,後因國家高校院系調整,整體遷移至北京航空學院。2011年,為了響應國家建設航天強國戰略的號召,川大正式創建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 吳立新院士受聘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本屆教育部獎勵委員會共設委員26人,主任委員為教育部副部長杜佔元,副主任委員分別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張克儉,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鍾志華,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張希,部分兩院院士、高校校長、教授等知名專家學者和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科技司等有關部門領導擔任委員。
  • 四川大學舉行西南數學論壇暨劉應明院士誕辰80周年紀念會
    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單位代表,以及海內外專家、九三學社代表、劉應明院士弟子及親朋好友,校長李言榮院士、副校長李蓉軍教授,及學校各機關部處負責人,數學學院專家代表和川大師生代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大會。   李言榮在致辭中代表學校和王建國書記對劉應明先生表示深切緬懷,對參加紀念活動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他說,劉應明先生是我國模糊數學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在模糊數學及其應用方面作出了世界性貢獻。
  • 院士王小凡:只要方法對 中國有理由成科研強國
    20年後,他們都成了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王小凡是杜克大學的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董欣年則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種夫妻同為科學家的搭配,頗不尋常。王小凡的研究方向,是被醫學界公認為人類健康「頭號殺手」的癌症。
  • 130位院士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獻智
    9月17日~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以下簡稱「院士四川行」)活動成功舉行。130餘位川籍、在川或與四川有合作項目、合作意願的兩院院士,齊聚蓉城行走市州,為四川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獻計出力。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肇西:科研要有創新的勇氣
    在我國院士群體中,張文佑與張肇西被譽為「父子院士」。父親張文佑先生(1909—1985年)是我國著名大地構造學家、創立了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張肇西是我國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最近網上流傳稱「顏寧連續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終離開祖國,花落美國科學院。」因此,有許多網友也真信了,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流露出了不滿、不屑的情緒,有的對她則是冷嘲熱諷,乃至誹謗。而有部分網友說:中科院院士評選方法需要改改了,顏寧這樣出色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還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不是院士,如果不是評選機制有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科學家都選不上院士?顏寧為什麼落選院士,是不是院士評選方法存在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如何評選,以及它的由來?
  • 有3個院士頭銜,對諾貝爾獎沒興趣!這才是學子們心中的真女神!
    少年班班級合影3個院士頭銜大家應該又知道院士頭銜的含金量有多大,前段時間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奶奶還因為不是院士上過熱搜,並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議論,而莊小威卻身兼3個院士頭銜。2012年5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年4月,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5年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人物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這個孩子就是兒時的歐陽院士。歐陽院士便是在這熱鬧的港口城市,海上絲綢之路源頭泉州長大的。解放後的泉州,逐漸變得繁華起來,給他提供了看電影的機會。但在那個年代裡,電影票仍是「奢侈品」,好在泉州逢年過節都有猜燈謎的活動,而猜謎的獎品,正是電影票。
  • 國家數據科研領域開疆拓土的「將軍」孫九林院士
    在大數據科研的道路上,他執著堅定,勇於探索,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專業素養,一路前行,奮鬥不止,為了大數據科研的發展殫精竭慮。正是這種奉獻不止的高尚精神,成就事業的輝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在歲月的匆匆流逝中,孫九林院士默默地奉獻著。
  • 朱健康:做科研重在解決真問題
    逆境中心2012年成立,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植物抗逆科學與技術研發,培育抗旱、抗鹽、抗冷、抗熱、抗病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為己任的科研國家隊。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異常天氣增多的情勢下,逆境中心對於農業大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逆境中心的主任,是我國「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首批入選者、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上圖。本報記者趙永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