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肇西:科研要有創新的勇氣

2020-11-11 新華社客戶端

在我國院士群體中,張文佑與張肇西被譽為「父子院士」。父親張文佑先生(1909—1985年)是我國著名大地構造學家、創立了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張肇西是我國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0年7月,張肇西在廣西出生,隨後和家人一同遷居北京,中學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1960年,張肇西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走上了物理學科研道路。

1963年,大學畢業後,張肇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就讀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朱洪元先生。「朱洪元先生帶著我們調研了量子力學的誕生史,他的教育方式別具一格,這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使我們感覺重大科學發現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或者是多麼的神秘。」

跟隨朱洪元先生的這段科研經歷,為張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在隨後的研究中,他率先在理論上計算出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數,計算了Bc介子的主要衰變道的寬度及Bc介子的壽命等數據,認為實驗可以發現Bc介子的途徑和可能性。直到1998年,美國發現了Bc介子,張肇西院士的理論得到驗證,成為當時轟動粒子物理學界的重要突破。

「做科研創新的時候,任何一步,只有100分和0分。」張肇西說,「我們國家很需要創新,方方面面都需要,小的創新成果也有可能解決大問題。創新並不神秘,只要每個人都把基礎打牢,如果基礎沒打牢,也許會在99分時與創新成果失之交臂。」

五十年專注粒子物理的理論研究,讓張肇西院士對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探索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要想在科學探索中有所發現,不僅要有紮實的基礎,還要有創新的勇氣。

「勇於創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要勇於再邁出一步。」 張肇西認為,具有創新的勇氣後,首先要敢於去做。「父親講過,人家沒說的,你第一個說;人家沒看到的,你第一個看到;人家也看到的,你第一個指出來。」父親的指引,對張肇西的科研道路影響深遠。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邢定鈺:科研人員待遇差別太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邢定鈺: 關於科研,一方面,當前科研人員的有效工作時間不足,項目申請、評審等佔用時間太多;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裡面科研人員等級設置過多,使得年輕人不停地「爬臺階」。很多年輕人跑到國外去搞科研,實際上是為了躲應酬、圖清淨。 此外,當前海歸與本土科研人員待遇差別過大問題,應給予重視和解決。 關於中小學生教育負擔過重問題,「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貽害無窮,結果讓孩子在該快樂的時候不能快樂,在該創新的時候不能創新。
  • 崔向群代表:科研院所要有擔當 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中國經濟網楊騫/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兩會之夜」欄目。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目前,包括袁亞湘在內,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共有4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另外3位分別是教授線性代數的中國科學大學副校長席南華院士、教授熱學的歐陽頎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學原理的李永舫院士。這些院士不僅完整地為本科生上完其主講的課程,而且部分院士同時還擔任學業導師,進一步為學生的學術研究進行輔導。 院士有時間給本科生上課嗎?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與國內的同行相比,曙光的強項在技術,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第一點體會是辦高技術公司必須有拼搏精神。  1995年,深圳曙光公司剛成立的時候,IBM、DEC等外國公司生產的大型機、小型機一統天下,國產高性能計算機市場佔有率幾乎是零。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商品化的高端計算機產品,必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信心。
  • 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南大都有為、邢定鈺、祝世寧院士談創新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南京大學的多位院士也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當前的創新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 馮小明院士: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坐得冷板凳,潛心磨一劍 「化學學科是實驗科學,研究成果就是要拿來做產品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一個數據不實,結果就可能失之千裡,所有數據都必須經得起檢驗」。馮小明說,做科研就得有家國情懷,要耐得寂寞,要敢於坐「冷板凳」。 馮小明所從事的是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簡單而言,他研究的是催化劑,新型手性催化劑。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書宏:堅持原創性研究 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
    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鍾豔平)「從事科研工作的年輕人應該志存高遠,坐得了『冷板凳』,專注一個方向,堅持做從『0』到『1』的原創性工作;要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圍著『帽子』和『票子』轉;其次,要積極與同事及其他領域的研究者開展合作,不要固步自封,科研上的交流合作常常會產生『1+1遠大於2』的效果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參加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十五周年校慶系列活動——做客「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作題為「我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該校近600名師生共聚一堂聆聽了這場報告。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做客「華夏講壇」,與大學生講述他的科研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做客該校「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與600名師生講述他科研背後的故事。「科學是座沒有頂的山,所以永遠無法達到頂峰,沒有任何東西是無懈可擊的,要睜大眼睛去尋找沒有研究到位的東西,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同時,鄧子新院士還向大家表達了做科研一定要靜得下心,憋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的毅力。
  •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
    然而,在我國柔性電子學科領域,卻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始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在原始創新的「無人區」執著深耕。這就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科研「無人區」裡雖然暗藏風險,但也富含著科學寶藏。
  •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卓仁禧逝世
    字號:A+ | A- 著名化學家、我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卓仁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8月6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1960年任武漢大學化學系講師,1978年晉升為副教授,1982年晉升為教授;1983年至1984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從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國際生物材料聯合會會士(Fellow);歷任武漢大學化學系主任、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國家教委開放實驗室主任等;2018年12月光榮退休。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
    2014年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為武漢大學學生做「愛心與創新」講座供圖/視覺中國據武漢大學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紮根科研一線的院士——記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
    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黨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我是1999年入黨」,作為一名有著將近20年黨齡的黨員,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說:「我們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2012年我當選為十八大代表,今年又成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責任非常重大。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全國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及各大教育機構的領軍人物50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創新改革浪潮中中國教育的創新發展之路。以下是本次論壇的精彩摘要。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
  • 科技周刊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都有為提醒:用好「帽子」,激發...
    交匯點訊 「創新的核心是人才,科技周刊關注創新,我覺得你們可以關注下『帽子』的問題。」 8月15日,南京大學唐仲英樓,《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都有為送上顧問聘書後,都院士認真地談起了自己關注已久的「創新之問」。
  • 周琪院士: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真正的科研創新應該從科技規劃開始。如果科研規劃本身就是跟蹤性、模仿性的,在這樣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創新,只能越落越遠。  周琪非常推崇原創性的科研工作。他認為,一個成熟的科學家不會人云亦云,一味跟蹤模仿,而是會注重開展有意義的創新性工作,不斷開發新技術、拓展新領域,形成自己鮮明的標籤和特色。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王松靈指出,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著眼未來5年至15年,國家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很顯然,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除國家政策鼓勵外,醫企的聯動與創新更加促使頂級醫療機構興趣濃厚,且有不少頂級醫療機構在創新轉化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全國1 :5 萬基礎地理信息更新、全球30米地表覆蓋遙感製圖關鍵技術研究、數字地表模型多維動態構模研究……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瞄準、解決了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這正是陳軍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2000年,陳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時,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曾寄來一封親筆賀信,信中寫道:「今後的科學創新工作,捨我其誰!與有榮焉!」
  • 40位院士齊聚創新港 共話創新 攜手未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圖領獎獲得者姚期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等40名院士齊聚創新港,共話創新,攜手未來。陝西地區歷史文化深厚,科教事業發展蓬勃,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建設很有意義,「科創月」活動豐富,希望藉此契機匯集全國的創新資源,建立創新資源開放共享體制機制,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發揮科技成果轉化主力軍作用。會上希望院士們常到創新港來,為陝西、西部、全國發展作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