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院士群體中,張文佑與張肇西被譽為「父子院士」。父親張文佑先生(1909—1985年)是我國著名大地構造學家、創立了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張肇西是我國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0年7月,張肇西在廣西出生,隨後和家人一同遷居北京,中學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1960年,張肇西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走上了物理學科研道路。
1963年,大學畢業後,張肇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就讀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朱洪元先生。「朱洪元先生帶著我們調研了量子力學的誕生史,他的教育方式別具一格,這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使我們感覺重大科學發現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或者是多麼的神秘。」
跟隨朱洪元先生的這段科研經歷,為張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在隨後的研究中,他率先在理論上計算出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數,計算了Bc介子的主要衰變道的寬度及Bc介子的壽命等數據,認為實驗可以發現Bc介子的途徑和可能性。直到1998年,美國發現了Bc介子,張肇西院士的理論得到驗證,成為當時轟動粒子物理學界的重要突破。
「做科研創新的時候,任何一步,只有100分和0分。」張肇西說,「我們國家很需要創新,方方面面都需要,小的創新成果也有可能解決大問題。創新並不神秘,只要每個人都把基礎打牢,如果基礎沒打牢,也許會在99分時與創新成果失之交臂。」
五十年專注粒子物理的理論研究,讓張肇西院士對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探索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他看來,要想在科學探索中有所發現,不僅要有紮實的基礎,還要有創新的勇氣。
「勇於創新,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要勇於再邁出一步。」 張肇西認為,具有創新的勇氣後,首先要敢於去做。「父親講過,人家沒說的,你第一個說;人家沒看到的,你第一個看到;人家也看到的,你第一個指出來。」父親的指引,對張肇西的科研道路影響深遠。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