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閻俏如 北京報導
近年來,伴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落地,醫學創新轉化備受關注,醫生和醫療機構在醫學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11月28日,由北京醫學會主辦、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作為支持單位的「2020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大會以「創新、轉化、融合、發展」為主題。400餘位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與本次大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王松靈指出,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著眼未來5年至15年,國家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很顯然,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除國家政策鼓勵外,醫企的聯動與創新更加促使頂級醫療機構興趣濃厚,且有不少頂級醫療機構在創新轉化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
北京醫學會會長封國生介紹,首屆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旨在認真貫徹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深入落實國家雙創政策,著力促進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醫藥健研學的橋梁,建立北京地區醫學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大平臺。
早在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發布了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標誌著十三五期間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出爐,規劃針對加強疾病防控技術和產品研發,加強健康促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向進行了明確的部署。在健康中國建設、健康產業發展、健康科技強國過程中,衛生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更深刻的認識,科技絕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發展的核心動力。
北京市方面,封國生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的創新發展,支持醫藥衛生產業的創新與成果轉化。醫藥衛生產業已成為符合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定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型產業,隨著人工智慧、5G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助推了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創新發展,為醫藥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了新的機遇。
同時,各個醫療機構和專家,也更加重視創新與成果轉化,醫學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控、診療方面實現了重大的突破。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還是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大數據溯源,以及健康碼的識別,都需要科技提供強大支撐,這正是我國醫學創新與轉化的典範。
另一方面,封國生指出,我們在醫學創新領域仍有一些方面有待提升,在關鍵領域技術的掌握上,在設備、藥品、耗材自主研發能力上,在成果轉化的能力上,在高端創新人才能力的建設等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面對這些挑戰,封國生表示,對創新規律的認識、機制的建設、人才的培養、資金的助力缺一不可。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第二要有各個部門協同全力以赴的支持配合,第三要加強醫工結合、醫企結合、臨床與基礎相結合,為實現創新轉化搭建有效的路徑。第四,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本屆大會上,還進行了第五屆北京醫學科技獎頒獎典禮。據了解,第五屆北京醫學科技獎共收到申報項目60餘項(2019年度),經形式審查並組織專家評委於2020年3月進行初審網評、4月進行現場終審,並經北京醫學會第二十屆常務理事會審核,共評出獲獎項目19項。其中,3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1個社區衛生學獎、1個醫學科普獎脫穎而出。在本次大會上,19個獎項悉數頒出。
此外,大會特設8個分會場,內容包括院士論壇、政策解讀、新冠研討、成果轉化、企業推薦等多個板塊。呼吸病學、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感染病學、放射醫學、醫學工程學、檢驗醫學、神經外科學、血管外科學、腫瘤醫學、婦科腫瘤學、醫學病毒學、細胞生物學等十三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共同研討創新和轉化,並有高校、研究院所、醫藥企業及金融投資機構相關人員參與論壇。
(編輯:曹學平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