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2020-12-03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閻俏如 北京報導

近年來,伴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落地,醫學創新轉化備受關注,醫生和醫療機構在醫學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11月28日,由北京醫學會主辦、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作為支持單位的「2020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大會以「創新、轉化、融合、發展」為主題。400餘位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參與本次大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醫學會副會長王松靈指出,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著眼未來5年至15年,國家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很顯然,醫學創新轉化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除國家政策鼓勵外,醫企的聯動與創新更加促使頂級醫療機構興趣濃厚,且有不少頂級醫療機構在創新轉化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

北京醫學會會長封國生介紹,首屆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旨在認真貫徹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深入落實國家雙創政策,著力促進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醫藥健研學的橋梁,建立北京地區醫學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大平臺。

早在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發布了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標誌著十三五期間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出爐,規劃針對加強疾病防控技術和產品研發,加強健康促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向進行了明確的部署。在健康中國建設、健康產業發展、健康科技強國過程中,衛生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更深刻的認識,科技絕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發展的核心動力。

北京市方面,封國生表示,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醫療衛生事業的創新發展,支持醫藥衛生產業的創新與成果轉化。醫藥衛生產業已成為符合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定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型產業,隨著人工智慧、5G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力地助推了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創新發展,為醫藥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了新的機遇。

同時,各個醫療機構和專家,也更加重視創新與成果轉化,醫學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控、診療方面實現了重大的突破。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論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還是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大數據溯源,以及健康碼的識別,都需要科技提供強大支撐,這正是我國醫學創新與轉化的典範。

另一方面,封國生指出,我們在醫學創新領域仍有一些方面有待提升,在關鍵領域技術的掌握上,在設備、藥品、耗材自主研發能力上,在成果轉化的能力上,在高端創新人才能力的建設等方面,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面對這些挑戰,封國生表示,對創新規律的認識、機制的建設、人才的培養、資金的助力缺一不可。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第二要有各個部門協同全力以赴的支持配合,第三要加強醫工結合、醫企結合、臨床與基礎相結合,為實現創新轉化搭建有效的路徑。第四,科研創新與成果轉化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本屆大會上,還進行了第五屆北京醫學科技獎頒獎典禮。據了解,第五屆北京醫學科技獎共收到申報項目60餘項(2019年度),經形式審查並組織專家評委於2020年3月進行初審網評、4月進行現場終審,並經北京醫學會第二十屆常務理事會審核,共評出獲獎項目19項。其中,3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8個三等獎、1個社區衛生學獎、1個醫學科普獎脫穎而出。在本次大會上,19個獎項悉數頒出。

此外,大會特設8個分會場,內容包括院士論壇、政策解讀、新冠研討、成果轉化、企業推薦等多個板塊。呼吸病學、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感染病學、放射醫學、醫學工程學、檢驗醫學、神經外科學、血管外科學、腫瘤醫學、婦科腫瘤學、醫學病毒學、細胞生物學等十三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共同研討創新和轉化,並有高校、研究院所、醫藥企業及金融投資機構相關人員參與論壇。

(編輯:曹學平 校對:張國剛)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從分子角度看病、治病的時代已經到來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所長譚蔚泓發表了以《分子醫學力推健康中國》為主題的演講。當下,分子醫學在醫院已經有了很多應用,如基因測序、分子診斷等。
  • 國際院士聯合體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醫學免疫診斷中心籤約建立長期戰略技術合作關係
    2020年11月14日下午,國際院士聯合體執委會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醫學免疫診斷研究中心在北京市房山區行宮國際院士聯合體總部隆重舉行了《戰略技術合作協議書》籤約儀式。國際院士聯合體執委會主席、著名科學家孫成院士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醫學免疫診斷研究中心主任李翀博士代表雙方在《戰略技術合作協議書》上簽字。籤約雙方決定建立長期戰略技術合作關係,國際院士聯合體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醫學免疫診斷中心研製成功的「男性新兩癌篩查」、「癌症早期預警項目」等科技成果,列為國際院士聯合體重點推廣轉化落地項目,面向國內外,推廣轉化落地。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當代青少年趕上了科技創新的好時代
    全國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媒體人及各大教育機構的領軍人物50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創新改革浪潮中中國教育的創新發展之路。以下是本次論壇的精彩摘要。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發言。新華網 於耀東 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中央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方針,科技創新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長遠布局,奮力爭先。
  • 廣藥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松靈擔任首席科學家,深耕醫藥研發領域
    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表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王松靈院士作為我國口腔醫學界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此次能擔任廣藥集團的首席科學家,並與廣藥開展多領域、多系列的合作,為廣藥集團「十四五」開局注入了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同時,首都醫科大學人才濟濟、學術資源豐富,在教學、科研、臨床應用等方面都可以和廣藥集團緊密合作,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創新成果。
  • 專訪中科院院士王松靈:加大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提高專業人員待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議加大公共衛生專業隊伍建設力度,提高專業人員待遇。9月17日下午,2020中歐人才論壇在京舉行,中科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松靈在論壇現場。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人才的短缺。
  • 近日,領域內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加盟東北這所高校!
    12月4日,中國醫科大學在綜合樓第四會議室舉行了榮譽職稱授予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受聘為中國醫科大學榮譽教授。,是我國口腔醫學界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以第一完成人獲2003及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2018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國際口腔權威的威廉蓋茨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成就獎、幹細胞轉化成果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愛丁堡)Fellowship ad hominem。
  • 8院士齊聚羊城,縱論中國精準醫學前沿與創新
    論壇院士顧問團共同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廣東省科協精準醫學學會企業聯合體首任主席徐濤作視頻致辭。開幕式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炳剛主持。5年過去了,精準醫學發展取得哪些成果,中國精準醫學的科技創新水平和競爭優勢如何,未來又將有哪些走勢?
  • 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舉辦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6日訊(記者 胡旭陽 攝影報導)11月26日,「2020華西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院士論壇」在成都舉辦,15位國內知名院士及學者團隊齊聚一堂,圍繞建設「國際一流、裝備先進、高度綜合集成、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設施帶來新的啟迪等話題開展深入探討
  • 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開園
    27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赴濱海新城調研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並與前來參加開園活動和第三屆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等座談交流。27日開園的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是以精準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技術運用等為主的專業特色產業園,將依託復旦大學打造精準醫學產業化生態鏈。林寶金來到這裡,聽取創新中心建設、與復旦大學合作情況匯報,了解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前景,希望創新中心嚴把準入關,引進技術領先、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和項目;要求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做好服務保障,促進精準醫學產業化。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老先生是院士,但並不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對於很多學者來說這都是夢寐以求的終身榮譽,從設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的人數還未超過1000人,他們是一個國家最為聰明、最有貢獻的人。
  • 直播回顧丨2020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生物材料與轉化醫學國際研討會
    尹德森 攝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溫醫大附一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以下簡稱「國科大溫研院」),本著「優勢互補、突出重點、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就有效整合雙方在科研與臨床方面的優質資源、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醫學轉化中心。
  • 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生物醫學物理中心在浙南科技城正式揭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胡江平,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書記李明,溫州醫科大學副校長金勝威分別在啟動儀式中致辭,生物醫學物理中心主任帥建偉教授,就中心未來建設構想和使命進行了報告。    活動中, 歐陽頎院士、帥建偉主任共同為生物醫學物理中心揭牌。
  • 中國再生醫學技術創新與轉化高峰論壇 暨生命科學健康驛站啟動儀式盛大舉行
    論壇聚焦中國再生醫學創新與轉化發展趨勢 論壇由中國首家專業從事再生醫學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主辦。全國政協委員、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李小琳女士特別錄製視頻參與本次論壇。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在武漢逝世
    中新社武漢10月18日電 (馬芙蓉 吳江龍)武漢大學張俐娜院士治喪委員會18日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大數據+」助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創新發展!ICG-15國家基因庫...
    作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ICG-15共設22個分論壇,來自21個國家的160多位科學家(包括13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通過線上、線下兩大渠道,帶來一場頂級學術盛宴。首先,分論壇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進行了開場致辭,他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指出大樣本、大數據背景下的科學研究正面臨新挑戰,希望通過本次分論壇的跨領域交流,和與會專家們共同發掘生物樣本庫、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方面的融合創新方向。
  •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新增兩院士-公告解讀-上市公司-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2月28日,2019年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等10位頂級專家加入公司學術委員會顧問團隊。
  • 大數據+」助推生命科學、醫學、農業創新發展!ICG-15國家基因庫分...
    作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ICG-15共設22個分論壇,來自21個國家的160多位科學家(包括13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通過線上、線下兩大渠道,帶來一場頂級學術盛宴。首先,分論壇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主任馬俊才進行了開場致辭,他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指出大樣本、大數據背景下的科學研究正面臨新挑戰,希望通過本次分論壇的跨領域交流,和與會專家們共同發掘生物樣本庫、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方面的融合創新方向。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在此背景之下,李燦院士適時撰寫了《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一書。該書全面介紹了太陽能轉化的主要科學和技術,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進展,並規範了大部分評價標準。其涵蓋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光能—化學能轉化、光能—熱能轉化、自然光合作用等方面,在簡要介紹太陽能轉化的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引述了一些包括作者團隊在內的國際學術界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作為示例。
  • 新晉歐洲科學院院士、蘇大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時玉舫受聘為《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9月4日,《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任儀式在蘇州大學舉行,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赴蘇州市向歐洲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頒發《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書。時玉舫出生於山東沂蒙山區,1977年被山東農學院錄取。
  • 2020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 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這樣的手術在北京天壇醫院每年已經達到上千例。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展內鏡神經外科技術的醫生,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張亞卓教授和他帶領的團隊,為中國內鏡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北京醫學會舉辦「2020年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之際,健康界專訪張亞卓教授,分享他對醫學創新的思考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