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科院院士王松靈:加大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提高專業人員待遇

2021-01-13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雯)作為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之一,2020中歐人才論壇今天(9月17日)下午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議加大公共衛生專業隊伍建設力度,提高專業人員待遇。

9月17日下午,2020中歐人才論壇在京舉行,中科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松靈在論壇現場。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人才的短缺。為此,王松靈建議,完善中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結構體系,將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和臨床醫學教育相結合。據他介紹,首都醫科大學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方面已經作出調整,例如招生向公共衛生專業傾斜等。

近年來,不少公共衛生人才離開學校後,並沒有選擇公共衛生領域從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王松靈坦言,我國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力度以及經費投入明顯不足,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社會地位及經濟收入都有待提高,人才流失嚴重。

他建議,加大公共衛生專業隊伍建設力度,提高專業人員待遇,營造有利於穩定專業隊伍和人才培養的環境,使中國公共衛生體系更加科學化和專業化。

針對疫情暴露出的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的問題,王松靈認為,要理順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危機管理體系,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應由國家直接管理,與公安、消防體系一道成為國家應急體系的一部分。

新京報記者 許雯 協作記者 鄭新洽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
    首先,我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總體數量和質量不足,且因社會地位和待遇不高造成人才流失嚴重。 「健康中國」建設需要大量高素質公共衛生人才,現有公共衛生教育和人才供給不能適應新挑戰和新要求。我國由於預防醫學等公共衛生專業畢業生的待遇普遍不高、公共衛生人員職稱晉升相對困難、成就感和社會地位較低,導致公共衛生專業的生源質量存在較大問題,畢業後轉行比例很高,人才流失嚴重。 其次,醫療系統和公共衛生系統人才培養相互獨立,不利於重大疫情中防控、治療和科研緊密結合。
  • 從李院士捐獎金到中科院集體辭職事件看科技人員的待遇
    最近,關於合肥中科院90名科研人員辭職和浙大李蘭娟院士捐出她應的科研獎金的事,引起大家熱議。對此,對這兩起事件,因為不知道具體內情,也沒有資格進行評論。但突然想到古代有個故事,孔子是進行過講評的。這就是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事。
  • 院士專家長沙行丨孫九林:加大數據信息人才引進培養 讓數據發揮更...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海清攝。)4月26日,在「院士專家長沙行」暨中國工程院「網際網路+」行動計劃(2035)項目中期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認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國家農業的現代化。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我國科研人員待遇不高,部分人才流失
    多位老科學家反映,所在單位的科研人員收入有待提高,生活問題有待更好解決,否則會導致部分人才流失。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教授級高工陳愛平說,作為在滬央企單位,該所科研人員大多來自外地。目前二十三所的收入水平和上海房價不太匹配,給員工造成較大壓力,也使得優秀人才的引進比較困難。
  • 三亞已形成人才聚集的「強力磁場」
    據統計,「4·13」以來,三亞新增人才落戶27075人(包含隨遷人員)。目前,三亞市經省人才主管部門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共1250人,其中傑出人才13名,領軍人才116名,拔尖人才124人,其他高層次997人。
  • 席南華:我們志在培養頂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學」
    攝影/本刊記者 董結旭我們志在培養頂尖人才,而非「一流大學」——專訪中科院院士、國科大本科生培養委員會主任席南華「我們不是和別的學校爭什麼,也不是為了辦成國內另一所所謂的一流大學。我們只是探索培養出最高端的科技人才。」
  • 楊振寧改中籍真相,中國院士待遇到底幾何?
    ,尤其是楊振寧,很多人都覺得他是來中國進中科院養老了。但事實是,楊振寧和姚期智本身就是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第十三條規定,外籍院士在取得中國國籍後,可直接轉為院士或資深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因此,楊振寧與姚期智之所以能加入中科院,是因為兩位取得了中國國籍,因此從外籍院士直接轉為院士,符合相關規定。 那外籍院士與院士在職責和待遇上有什麼區別呢?
  • 兩會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郝躍: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要納入到國家統一的評估體系中去,在國家學科建設與管理的框架下面進行探討。在學科建設上,要並重基礎課程和實踐環節,實現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在注重人才培養的同時,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仍需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加速關鍵技術和產品突圍。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昨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
  • 青年領軍人才培養 | 邢定鈺院士:優秀人才是可以扎堆出現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實現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戰略目標,但在面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問題時,總體上還不能完全滿足,存在著成才率低、流失率高、教育資源浪費大等問題。為探索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邢定鈺等國家實驗室相關人員於2009年提出創建微結構國家實驗室實驗班的設想——以國家實驗室的名義,面向物理、化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三院招生。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中科院人員幾十人集體辭職,高端人才的流失,對我國有何啟示?
    中科院有多少人?一個兩個走我認為比較正常,一次性走10人都不太正常,別說一次性90人,國家有關部門應研究問題出在哪裡,是大政策出現問題還是小環境不對勁,是單位領導層出現問題還是科研人員出現問題,總而言之,留住人才才是上策。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創新人才培養需營造非功利的文化環境
    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給出這一觀點。周忠和說,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好奇心為動力,營造能夠長期堅持、非功利的文化土壤。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最終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的一種,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學生的成長也大有裨益。
  • 全國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經驗交流會暨基礎醫學類教指委2020年度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
    會議由教指委主任委員、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2.0專家委員會主任、新醫科建設專家組副組長陳國強院士主持。承辦方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院長江忠儀,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程金科致歡迎辭並祝大會圓滿成功。
  • 我省培養血防專業技術人員
    我省培養血防專業技術人員 發布時間:2019-05-28 09:27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日前,江西省血防機構「一帶一路」與熱帶病防控研討班在南昌開班,旨在提升我省血吸蟲病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走出去」的能力,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熱帶病(血吸蟲病)防控與援外政策信息,提前做好相關技術和人才儲備。
  • 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遭拒,但是卻一次就被美國評為院士
    因為自身對於自己專業的喜愛,所以跟旁人比起來,李愛珍更多出了自己的一份熱情,她心甘情願的將自己的一生都致力於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在1984年的國際會議上,在自己所在的半導體領域上發表了一篇十分優質的論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對中國半導體做出改變的李愛珍也改變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看法。
  • 媒體: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校長
    11月19日,記者從多個獨立信源處了解到,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他認為,勤勉、樂觀、團結,是自己能走到今天的關鍵,是他帶領團隊最看重的品質,也是他培養學生最想傳導的理念。本月1日,在深圳「人才日」舉行的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薛其坤進行大會演講並接受讀特記者的專訪,他的演講內容也恰好是關於在深圳創辦一流大學的思考。
  • 西安交大人才培養系列報導: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八十餘年研究生教育歷史的名校,始終將培養具有堅實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及較高學術和科研水平的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目標。作為國內首批博士、碩士點授權單位的高校,西安交大的研究生教育在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已形成了與本科生教育規模旗鼓相當的態勢。
  •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
    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破格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正向原單位申請副高級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就在不久前,為便於他培養博士研究生,神經所再次將其由工程系列轉為研究系列。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創新活力,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