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合肥中科院90名科研人員辭職和浙大李蘭娟院士捐出她應的科研獎金的事,引起大家熱議。
對此,對這兩起事件,因為不知道具體內情,也沒有資格進行評論。但突然想到古代有個故事,孔子是進行過講評的。這就是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事。
在古代,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說:「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誰:子貢,你錯了
而這次,浙江首次頒發科技大獎,獲獎者分別為李院士和張建鋒團隊。
得知科技大獎獎金有300萬元,李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獎勵和培養人才。
從這個消息上,可以得知李院士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得這個獎也是實至名歸的,甚至與她的貢獻帶來的效益來講,也是九牛一毛的。浙江對她的獎勵,可以說是對她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整個科技人員的一種認可。從這點上講,浙江做的這件事,值得提倡和讚揚!
但李院士把她應得獎勵,作為一種基金再捐獻出去,出發點是非常高風亮節的,是為了給與科技人員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激勵,她的這種胸襟和為國謀福利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但這種行為,是不應該提倡的。因為她的這個行為,無形之中樹立了一個標杆,使其他人有了道德的壓力,比如和她一起獲獎的張建峰們。大家一致讚揚她的行為,而和她一起獲獎的張建峰們,只是簡單的提了一句,褒貶之義,顯而易見。但張建峰們難道獲得這個獎勵不是應得的嗎?而他們做出的貢獻難道比李院士低嗎?恐怕不見得。
浙江省的這個獎勵,本身是為了讓廣大科研人員有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李院士的這個行為,使整個的獎勵一下子變了味。是浙江省政府對科研人員投入不夠還是科研人員的待遇不高呢?以後是不是獲得這個獎勵的人員都學李院士呢還是要像張建峰們一樣背負著道德的壓力呢?所以,無論怎麼樣,李院士的這個行為都是不妥的。
獎勵就是獎勵,事情本來很簡單,不要複雜化。有人肯定會說我這樣說太矯情或譁眾取寵。但的確個人認為李院士的行為是不妥當的。如果個人想對科技人員進行獎勵,也可以把獎金收了,再以個人出資的方式再成立一個基金,也未嘗不可。如果拿著獎金直接再捐獻,錢還是那個錢,但味道已經變了。
合肥中科院研究院90名科研人員辭職,也刺激了大眾的眼球。具體內情不是很清楚,有個說法是關於門禁的問題,使科研人員感覺到了不受尊重。或許這是個理由,但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意個人待遇,也在意個人的價值被尊重。如果我們一方面對科研人員要求他出成果,還一方面要求他們永遠站在道德的高位上,其實是對他們的貢獻的不尊重,對他們個人的苛求。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但他的前提是要有屋可掃。如果不能切實把科研人員的真正關心的事進行重視,就是再有幾個300萬,也解決不了科研人員的外流事情的再次發生,希望我們真正關心和愛護科研人員的生活,尊重他們的付出,尊重他們的個人,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我想,如果李院士高高興興的接下了300萬的獎勵,這才是更令人高興的事。這或許也是中科院研究員辭職給我們的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