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院士捐獎金到中科院集體辭職事件看科技人員的待遇

2020-08-26 當時花開

最近,關於合肥中科院90名科研人員辭職和浙大李蘭娟院士捐出她應的科研獎金的事,引起大家熱議。

對此,對這兩起事件,因為不知道具體內情,也沒有資格進行評論。但突然想到古代有個故事,孔子是進行過講評的。這就是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事。

在古代,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說:「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誰:子貢,你錯了


而這次,浙江首次頒發科技大獎,獲獎者分別為李院士和張建鋒團隊。

得知科技大獎獎金有300萬元,李院士表示,要把全部獎金捐出來用於人才培養促進科技發展,獎勵和培養人才。

從這個消息上,可以得知李院士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得這個獎也是實至名歸的,甚至與她的貢獻帶來的效益來講,也是九牛一毛的。浙江對她的獎勵,可以說是對她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整個科技人員的一種認可。從這點上講,浙江做的這件事,值得提倡和讚揚!

但李院士把她應得獎勵,作為一種基金再捐獻出去,出發點是非常高風亮節的,是為了給與科技人員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激勵,她的這種胸襟和為國謀福利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但這種行為,是不應該提倡的。因為她的這個行為,無形之中樹立了一個標杆,使其他人有了道德的壓力,比如和她一起獲獎的張建峰們。大家一致讚揚她的行為,而和她一起獲獎的張建峰們,只是簡單的提了一句,褒貶之義,顯而易見。但張建峰們難道獲得這個獎勵不是應得的嗎?而他們做出的貢獻難道比李院士低嗎?恐怕不見得。

浙江省的這個獎勵,本身是為了讓廣大科研人員有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工作中去,而李院士的這個行為,使整個的獎勵一下子變了味。是浙江省政府對科研人員投入不夠還是科研人員的待遇不高呢?以後是不是獲得這個獎勵的人員都學李院士呢還是要像張建峰們一樣背負著道德的壓力呢?所以,無論怎麼樣,李院士的這個行為都是不妥的。

獎勵就是獎勵,事情本來很簡單,不要複雜化。有人肯定會說我這樣說太矯情或譁眾取寵。但的確個人認為李院士的行為是不妥當的。如果個人想對科技人員進行獎勵,也可以把獎金收了,再以個人出資的方式再成立一個基金,也未嘗不可。如果拿著獎金直接再捐獻,錢還是那個錢,但味道已經變了。

合肥中科院研究院90名科研人員辭職,也刺激了大眾的眼球。具體內情不是很清楚,有個說法是關於門禁的問題,使科研人員感覺到了不受尊重。或許這是個理由,但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意個人待遇,也在意個人的價值被尊重。如果我們一方面對科研人員要求他出成果,還一方面要求他們永遠站在道德的高位上,其實是對他們的貢獻的不尊重,對他們個人的苛求。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但他的前提是要有屋可掃。如果不能切實把科研人員的真正關心的事進行重視,就是再有幾個300萬,也解決不了科研人員的外流事情的再次發生,希望我們真正關心和愛護科研人員的生活,尊重他們的付出,尊重他們的個人,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我想,如果李院士高高興興的接下了300萬的獎勵,這才是更令人高興的事。這或許也是中科院研究員辭職給我們的反思吧!

相關焦點

  • 給李院士獎300萬獎金,我們國家給科學家的獎金為什麼這麼少?
    最新消息,李蘭娟院士獲得了浙江科學技術最高獎,獎金是300萬,但是,李院士在得知科技大獎獎金有300萬後,第一時間把這些錢捐了。而且是有計劃地捐,用來培養人才。計劃把獎金的三分之一用來獎勵團隊,三分之二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蘭人才基金,獎勵和培養人才。
  • 中科院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後續:已低調處理,涉事所長添重要職務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集體離職事件引發關注,90多名科研人員在6月集體離職,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入駐調查,「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後續如何?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90 多人集體辭職後續:哀莫大於心死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在職科研人員集體辭職時間雖然已過去一個多月,但是對相關職能單位的影響還很深遠。中科院及其分院在職人員屬於事業編制,工作待遇穩定,為何多名在職人員辭職,而且還是集體辭職呢?現有在職人員約 500 人,包括逾 20 名研究員,和一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2019 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吳宜燦教授。集體辭職事件的九十多位科研人員,據悉都是基層科研人員,與上述二十餘人並無關係。
  • 放棄事業編制、福利分房,中科院30多歲的科研人員為何敢集體辭職
    中科院作為國家最高級別、最權威的科研學術機構,卻發生了技術人員集體出走的事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這件事反映的不是社會問題,而是我國科研大環境的問題。技術人員大面積辭職,「換保安」只是導火索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所的90多名技術人員集體辭職引發轟動,但該所對外卻聲稱離職是「正常的人員流動」,這些員工是主動離職的。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回應:屬正常人員流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近日,有消息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近百人集體辭職。據報導,出走的人才大多為博士編制,引起社會公眾關注。此前,據報導,一位中層幹部稱,這次集體辭職是因為近幾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離開了。
  • 合肥中科院:如何看待核安全所 90 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
    根據中國經營報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且擁有事業編制,這些出走的人員都屬於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從6月前後到現在,大概已經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這些科研人員都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職工。
  • 「中科院90人集體離職」事件,離職原因真因為待遇嗎?值得深思
    中科院合肥物理學研究院90多名人員集體辭職,事件發展出來後紛紛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而其背後原因就是辛辛苦苦為社會做貢獻,到頭來工資卻比其它普通崗位還要低,那他們拼死拼活那麼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一個月薪資連過萬都沒有,根本不符合他們的學歷與崗位。因此,有更好的矛頭拋向他們,肯定會就此辭職。
  • 中科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貓膩背後的正面意義
    文/咖啡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消息一出,立馬刷爆各個平臺,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對於這一罕見的現象,該科學院的人事部就此事回復是正常人員流動,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可能是有人挖「牆角」。根據知情人稱,其實這所科學院最近幾年人才流失非常嚴重,最高峰的時候竟然有500人,2019年時,該科學院只有200人,最近90多人集體辭職後,也就剩下100人左右了。
  • 中科院核所90多人集體離職,待遇太低還是改革刺激?
    7月15日,中國經營報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設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引起廣泛關注。16日,澎湃新聞採訪的研究院人事處一名負責離職管理的工作人員稱,離職於6月份發生,「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現離職手續都已經辦完。」據新京報報導,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回應稱,離職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工作人員稱「這種人員流動一直存在,辭職人員也都有自己的安排和去向。辭職是部分職工個人選擇,目前上述單位在職員工們均正常工作。」
  • 是什麼讓科研人員放棄事業編、福利房!誰一次性挖走中科院90多人
    可關於他們為什麼集體辭職,信息卻含糊不清:有說是因為研究院為核所更換保安引起後者不滿,有說所內科研人員待遇太低,有說這種集體辭職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知乎」上有關這方面的問答,把整個事件指向了另一個方向: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很有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這些回答大多匿名,歸納起來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科學院的問題,此次集體出走和新上任院長大刀闊斧的改革,是少不了關係的;一個是來自核所本身。核所原先是一個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後擴張成一個研究所,攬下國家的幾個大項目。
  • 中科院90位博士集體辭職背後,「科研民工」的生存狀態值得關注
    因此,目前的社會導向、價值觀導向,並不利於純粹的科研人員生存。文:本刊記者 莊文靜 責任編輯:李靖不久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下屬的核能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震驚高層。連最忙的副總理劉鶴都親自出馬了,可想而知出了多大的事。離職的科研人員,大多數是博士畢業,擁有事業編制。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希望這筆獎金可以為支持我成長工作一輩子的地方,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於是,100萬獎金全部捐給了北理工。李俊賢,我國工程院院士。
  • 李蘭娟院士榮獲浙江科技大獎,300 萬元獎金將全部捐出
    今天上午,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隆重舉行,首次頒出科技大獎。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蘭娟教授榮獲「2019 年度浙江科技大獎」,接受省委書記車俊頒獎,並作為獲獎代表在大會發言。
  •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餘名在編博士研究員集體辭職背後隱情是什麼?
    教師集體辭職的事件引起網友們的廣泛關注。網友們關注的焦點在於,70名教師是被辭退還是主動辭職?據網上網友們的發帖內容來看,網友們還是傾向於是教師集體辭職。臨川70名教師集體辭職的風波還沒散去,近日又爆出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餘名在編在崗的博士又集體辭職的消息。據媒體消息稱,90餘名在編博士集體辭職的原因是因為不滿研究所不尊重他們,更換安保和門禁等制度才憤而辭職。但是,網友們認為背後隱情不會這麼簡單。
  •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辭職事件:如果工資提高,科研人員還會辭職嗎?
    這個不好說,因為到現在我們都還沒有知曉中科院下屬合肥科研所為何那麼人辭職的根本原因,現在的都是推測,只是一個估計,現在只有國家的調查組將所有事件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公布於眾,我們才能夠知曉整件事情的答案。
  • 月薪過萬,住房福利,中科院核所員工為何還要辭職?3個原因
    儘管已有一個多月,但中科院合肥核所90餘員工集體離職事件仍在發酵。簡單說,就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屬的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下文簡稱「中科院核所」)的90多名科研人員一夜之間集體辭職:不幹了!放在平常,此事到也算正常,但放在中美科技戰打得酣熱之時,在我們高喊「尊重科研人員」之際,就不由不讓人浮想聯翩了。事業單位,月薪過萬,住房福利,國家寶貝……看著都是讓人眼紅的條件,為啥不管不顧了?
  • 90餘位中科院高級知識分子集體辭職,是時代下的悲哀?
    中國的發展自然也少不了一批又一批科學家的努力付出,從「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到雜交水稻的批量生產,再到如今科學技術的全方位發展,我國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處處都落後於他人的弱國了,我們也有了強大的實力,也有了他國都驚嘆的科學成果。
  • 中科院博士集體辭職:人才頻頻流失的背後到底是為什麼?
    最近,一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的新聞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關注。據悉,集體辭職的這些辭職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30多歲,每個人都是家庭裡的頂梁柱。事業編制、穩定、體面的工作是大多數人一輩子所追求和嚮往的。可是,為何這群已經人到中年的科技人員會放棄這令人羨慕的工作呢?據研究所的一名中層幹部解釋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研究所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
  • 中科院90多人集體離職,網友:難道背後另有隱情?專項組展開調查
    中科院90多人集體辭職,這一消息在網上鋪天蓋地的出現了,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這是位於中科院安徽省合肥物質科學研究所某一研究組的集體辭職消息,與此同時中科院黨組針對此項事件成立了特別專項工作組,並且在7月19日,抵達集體辭職的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很快真相就會水落石出。
  • 致敬,李蘭娟之後又是教授捐出全部獎金,明星改善不了科研氛圍
    但是依舊有很多高風亮節的國士在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改變這一切,就在今天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來,用來培養更多電子工程領域的人才。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教授,是我國雷達與信號處理領域的技術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少時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讀書,之後到清華大學無線電系、英國伯明罕大學深造,最後回到哈工大從事無線電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地從事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