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作為國家最高級別、最權威的科研學術機構,卻發生了技術人員集體出走的事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這件事反映的不是社會問題,而是我國科研大環境的問題。
技術人員大面積辭職,「換保安」只是導火索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所的90多名技術人員集體辭職引發轟動,但該所對外卻聲稱離職是「正常的人員流動」,這些員工是主動離職的。
據核能所網頁介紹,該所最高峰時有500多人,但近些年人員不斷流失,近期在僅有200多人的情況下,走失了近一半的人員。這麼大面積的人員流動顯然不正常,也不知後面的科研工作應該如何正常開展?
目前,不但中科院已經派出了調查組,連國務院也已進駐調查,可見事情一定不是之前說的「換保安」引發的安全問題那麼簡單。
員工出走的代價並不低
核能所此番出走的員工多為博士學歷,上學時好多都是中科大的本碩博,按理說應該對中科院感情頗深才對。然而在這些科研人員三四十歲的年紀,多數已經結婚生子,拖家帶口,卻仍然執意要放棄寶貴的事業編制,放棄難得的福利分房,放棄月薪10000多元的高工資,這看起來相當需要勇氣。
原本工作穩定、收入高、做的又是自己喜歡的科研工作,這本應是人生美事,可是為什麼還要冒險出走呢?他們離職後還能找到與之相當或者更好的去處嗎?
離職原因猜想
90多名技術人員「冒險」集體辭職,我猜測可能主要有以下2方面原因:
1、待遇問題
核能所原本只是一個實驗室,人員編制並不多,後來擴張成為一個研究所。科研收入主要靠大項目,但國家級大項目並不是那麼多,也並不容易申請到,因此收入下降導致核能所人員不斷流失,從高峰時的500多人流失到近期的200多人就是最好的證明。
員工不是學生,收入減少,難道自己讀了那麼多年書,現在搞科研是為了情懷?
2、院內管理問題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生院2019年底新上任了一位院長,到任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引起了院裡部分老領導和員工的不滿。而且,似乎這位院長的口碑並不好,網上對其差評很多。
中科院合肥核能所集體辭職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
1、管理比科研更難。
科研工作,只要給了科研人員足夠的項目、相關設備儀器,以及穩定的編制和合理的收入,讓科研人員能夠踏實地工作,足矣。
然而,管理工作遠比科研工作複雜得多。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會存在管理思想的衝突,就會有利益分配的問題。
從本事件來看,領導層與基層科研人員之間有著深刻的矛盾,可以說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2、留住人才比培養人才更難。
我們的高考、考研等升學制度,就是在層層選拔人才,學子們想要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知識,走進更高一級別的頂尖高校、科研院所深造,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實現自己的理想,迎來富足的人生。
人才的培養,既需要教育資源的投入,也離不開個人自己的努力,這是相對容易實現的。然而,等人才培養到一定階段,他的心裡便不僅僅有學術和科研,他看到了社會是物慾橫流,他也要養家餬口,他想要把自己多年的付出轉化為更多的收入以實現人生價值。這時,留住人才便成了一個課題。
結束語
希望此事件能儘快查明真相,並以此為契機大力優化改善我國的科研大環境,讓懂管理的人來加強科研管理,讓科研人員能夠安心做好學術研究,為我國的科技進步形成強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