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啡
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消息一出,立馬刷爆各個平臺,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對於這一罕見的現象,該科學院的人事部就此事回復是正常人員流動,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可能是有人挖「牆角」。
根據知情人稱,其實這所科學院最近幾年人才流失非常嚴重,最高峰的時候竟然有500人,2019年時,該科學院只有200人,最近90多人集體辭職後,也就剩下100人左右了。
這麼一看,科研人員離職對於這所科學院來說已經不算什麼大事,只是因為在同一時間"出走",人數有點多,動靜有點大,這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現在,國務院辦公廳已經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進行調查。
雖然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這一現象實在令人詫異。
這次離職的這些科研人員,有大多數都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他們為什麼要放棄多年苦讀得來的穩定的職位和福利?離職後他們又都去了哪?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心裡委屈了,錢沒給到位。
是內部管理問題,還是別的地方有更豐厚的待遇?
有人更願意猜測是待遇問題,很多人說,這些博士很多人一個月也就一萬多塊,還不如一個企業的員工工資高,不走才奇怪。
雖然他們工資不高,但還有其他福利,比如提供福利房或者生活補助,工作穩定等一些不是能直接以金錢來衡量的東西。從長遠看,一個科研人員的福利待遇肯定是一個在企業拿一萬元的員工不可以比較的。
有人又會說,但如果放棄這點福利,走出去更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高,你看柳傳志不放棄中科院的工作,現在怎麼可能這麼成功。
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柳傳志的成功畢竟是個體,就跟馬雲放棄教書,俞敏洪離開北大一樣,他們並不是一離開就能得到巨大的財富,都是經過艱苦奮鬥加上機遇才換來的。再說,個體現象不能代表集體,走出去是有更成功的可能,但失敗的可能性也很大啊。所以,即便是有人因此離職,也不可能90多人都有這麼大自信吧?
那麼,到底是不是跟待遇有關呢?
根據一名內部人士透露的一個消息:離職人員集中在該科學院中的核能安全研究所,因為今年改革,降低基層科研人員工資,集體辭職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更換保安,科研人員認為是自身權益被侵犯,跟自己的待遇沒有直接關係。
這件事雖然還沒得到證實,但如果按照院方內部人員透露的,這次科研人員集體離職跟自身收入沒關係,那麼說明也許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可不管是管理還是薪資問題,之前已經有那麼多人離職,說明科研人員工作不穩定也一直是這個研究院的常態。不知道其他研究院的人員流動有沒有這麼頻繁?如果也是這樣,國家培養的這些人才都去了哪?
撇開這次的特殊事件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貓膩來說,如何讓這些人才不流失,確實也是相關部門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雖然這次事件引起的震動有點大,但確實也是一個反思和警醒的機會。
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