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在職科研人員集體辭職時間雖然已過去一個多月,但是對相關職能單位的影響還很深遠。
中科院及其分院在職人員屬於事業編制,工作待遇穩定,為何多名在職人員辭職,而且還是集體辭職呢?
根據其官網的消息,核所的主要職能就是核能的安全開發。現有在職人員約 500 人,包括逾 20 名研究員,和一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2019 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吳宜燦教授。
集體辭職事件的九十多位科研人員,據悉都是基層科研人員,與上述二十餘人並無關係。
因更換保安產生衝突,近百人辭職
來自《中國經營報》的消息稱,「集體出走」事件的導火索是合肥分院要求強制為核所更換保安和門禁,因為核所之前是自行聘任的保安。
事情的最終結果就是,核所的 90 多名工作人員集體辭職抗議。
研究院人事處回應稱人是被挖走的
但是,事情的真正原因似乎並不簡單。
據澎湃新聞報導,7 月 16 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人事處一名負責離職管理的工作人員表示,90 多名科研人員於 6 月份集體向該研究院提出離職,「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現離職手續都已經辦完。」
巧合的是,在知乎,此前數位用戶的爆料隱隱與此吻合。
據部分「知情」網友推測,本次辭職事件的人員,很可能在辭職合肥分院的職位後,直接入職中科鳳麟。
中科鳳麟
不過能讓一群30、40歲集體辭職,說明研究院一定出現巨大的矛盾,並不僅僅是經濟的矛盾;要麼是管理上出了問題,不把我當人,要麼是科研上出了問題,情懷不到位。
一般,只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會下定離職的決心:
錢不夠,主要是工資水平不高,基層科研人員尤其是中科院內部,一般是一萬左右,當然其他方面諸如五險一金等福利還是很好的。如果工資突然降低,或者要支付額外的費用,很容易讓人覺得不悅。但是在事業單位,這種削減工資的情況,一般很少見。
「寒心」的意思就是,哀莫大於心死,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本次事件中合肥分院的強制更換保安和門禁。似乎就是對核所這一涉密單位的科研人員的不尊重行為。
綜合,90名基層研究人員集體出走莫過於以上兩點。一個科學項目通常需要數人數年的努力才能成型,換工作,就意味著要重新開始一個新項目,尤其是像核所這類的大項目,其他院所即使有資金也未必有能力提供齊全的設備和耗材。
這中間佔據主導的還是基層科研人員沒有受到尊重,哀莫大於心死。沒有期待不辭職,難道要聽老掉牙的情懷嗎?
最後只能祝願那些基層科研工作人員一切都順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