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已有一個多月,但中科院合肥核所90餘員工集體離職事件仍在發酵。
簡單說,就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屬的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下文簡稱「中科院核所」)的90多名科研人員一夜之間集體辭職:不幹了!
放在平常,此事到也算正常,但放在中美科技戰打得酣熱之時,在我們高喊「尊重科研人員」之際,就不由不讓人浮想聯翩了。
事業單位,月薪過萬,住房福利,國家寶貝……看著都是讓人眼紅的條件,為啥不管不顧了?
有人說是保安搜身侮辱人,但立馬有人澄清這只是導火索絕非主因;有人說這是宮內鬥金蟬脫殼大戲,但也拿不出足夠的證據。國家已經開始著手調查此事,相信不久之後就有公論,我們暫不討論。只是,痛定思痛,我們要重視科研領域的3個主要傷疤。
1、科研人員工資不高
科研人員的構成,80%都是博士級別,20多年的寒窗苦讀,如果家底不殷實,多少都得掏個差不多。而目前科研人員的工資多少?也就一萬多塊!普通科研人員還到不了這個數!一年工資加獎金充其量也就10多萬,甚至比不上普通網紅一天的所得。在物價居高不下的今天,二三線小城市還算湊合,一線大城市怎麼活?買房買車、子女教育、看病養老、父母雙親、吃喝拉撒……換誰不頭大?整天為之頭大,又何談專心研究?
前幾日,華為在瘋狂招人,跳槽的科研人員又是一大批,甚至引來一位企業老總的吐槽抱怨,而我,卻表示理解:吃喝都成為難事,又何必大談職業道德?
2、科研人才不被重視
嚴格地說,這句話應該加個前提:事業單位裡。
事業單位福利好,工作穩定,按傳統的思維和看法,當然成了工作的香餑餑。但你去我去他也去,強手如林,人員過於飽和,競爭激烈也就難以避免。況且事業單位溫水煮青蛙,什麼事情都慢一拍,一層不變的生活,不僅容易讓科研人員激情消耗殆盡,萬一再碰到個不專業的領導,假大空地指揮著,再好的千裡馬也變成了土騾子。
而在民企私企,企業卻能合理設置研發目標,達標則進行豐厚獎勵,收入不僅能從十萬變百萬,更有了人才變精英的成就感。一正一負,換你你會怎麼選?
3、科研領域也非淨土
雖然我們憧憬期待,但不得不說,即便是科研領域,也並非我們想像的那般淨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況是5000年人際文化的中國。升職、加薪、獎金發放、住房補貼……哪個都是利益相關,本就捉襟見肘,怎不爭搶破頭?
何況,還有幫派、站隊、潛規則……
歸國精英饒毅曾直言不諱說:「我親眼目睹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臉。」可見一斑!
而從媒體的深挖來看,誰又敢說,這次的離職事件,背後沒有兩位領導的恩怨糾纏呢?
當科研人員不再為科學研究努力,變成了勾心鬥角的工具和炮灰,悲劇也是早晚的事兒。
此次事件主角的中科院合肥所,在鼎盛之時曾有科研人員500人,而歷經幾次集體辭職的衝擊,如今卻只剩下區區百人。從高科技領域的光環到無人問津的棄兒,可謂慘不忍睹。
情懷和口號,註定無法撐起一個民族的復興之夢。
所以,我希望,中科院合肥所離職事件,能為我們敲響識才、攬才、用才、留才最刺耳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