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被神經所破格引進前,曾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
圖片說明:孫強(左)和劉真。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破格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正向原單位申請副高級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就在不久前,為便於他培養博士研究生,神經所再次將其由工程系列轉為研究系列。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創新活力,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近年來,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為上海構築人才高地提供了新思路。
堅持高標準,但不唯標準
上海有機所研究員李昂8年前人尚在國外,所裡就將100平方米的實驗室準備好了,科研經費也已轉入他的帳戶,上班第一天他的團隊就已到位6個人,為團隊早出科研成果贏得了一兩年時間。按照規定,一些引才計劃要求有三四年海外博士後工作經歷,上海有機所拿出自有資金推出了待遇等同的所聘「百人計劃」。當時在新加坡從事博士後研究僅僅八九個月的李昂,就這樣「破格」來到了有機所擔任研究員。他不負眾望,2015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李昂近照
田野博士31歲時成為了上海光機所的一名青年特聘研究員。若論年限,一般博士畢業起碼要七八年才能評研究員。為讓有潛力的青年人才有一個好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對於33周歲以下、在基礎研究或工程任務中做出突出創新性成果的青年科研人才,上海光機所直接聘為「青年特聘研究員」,不僅給予和研究員同樣的待遇,還配套3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從自2014年以來,已有4位青年才俊成為青年特聘研究員,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核心成員劉真也是一位「土博士」,他在「千錘百鍊」中練就了猴體細胞核移植的過硬本領,不到10秒可以完成一次卵母細胞去核操作,不到15秒可以完成一次體細胞注入操作,用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的話來說是這些技術的「世界冠軍」。神經所已計劃破格晉升劉真為研究員。
蒲慕明、孫強和劉真近照
堅持高標準,但不唯標準,以實績論英雄,方能人盡其才。
不打擾科學家,人性化考核
科研工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失敗乃科研常事。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一個寬鬆的環境非常重要。
中科院神經所建立了以「不打擾科學家」為前提的保障和服務體制,所長蒲慕明從有限的所長基金裡拿出一筆經費支持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的研究課題。2009年以來,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建設獲得近3000萬元的支持。
上海有機所制定了人性化考核體系,寬嚴結合,每兩年考核一次,隔年只進行工作交流。對於新進的青年人才,在其人才計劃執行期內(前 5 年)只做交流免考核。該所還探索建立與所聘「百人計劃」有效銜接的「副研究員級課題組長」培養機制,期滿考核且獲評「優秀」者可晉升為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延長期後考核仍「不合格」者則被要求解散課題組。
如果一名優秀博士畢業生自帶20萬元經費,無疑他將更有機會前往國際頂尖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近年來,上海有機所做了一件看似「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事情,選派了60多名極具發展潛力的博士畢業生前往世界著名實驗室繼續科研工作,除了每人資助20萬元,期間還為他們繳納「四金」。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對於他們將來的歸屬卻沒有任何限制。對此,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看得深遠:「我們並不僅僅為有機所培養人才!」
給年輕人壓擔子,在實戰中成長
「這些學生娃什麼都不懂,能把量子衛星載荷做出來?」一位航天專家2008年對項目負責人、時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所長王建宇推心置腹,言語中流露出深深的擔憂。確實,做量子衛星載荷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王建宇帶著張亮等研究生「摸石頭過河」。短短8年,張亮成長為量子密鑰通信機這一最大載荷的主任設計師。上海技物所50餘人參與了這一項目,其中80%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
多年來,上海技物所通過搭平臺、壓擔子等形式,讓年輕人在項目實戰中成長。由於承擔的工程項目比較多,所裡設計並疏通了工作崗位與職務職級崗位並行的寬帶職業發展通道,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總設計師林寶軍有個管理理念,要敢於給年輕人壓擔子。這支平均年齡31歲的研製團隊,僅用3年零3個月,就完成了165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和應用,新技術佔比超過70%。而航天領域有條不成文的規定,衛星上採用新技術的比例不會超過30%。這些創新,很多正是靠年輕人大膽設想出來的。「儘管辛苦,但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給了我們年輕人很多的機會與信任。」從2012年工作至今,1986年出生的王丹已參加了6顆衛星的發射任務,如今已成為衛星總體的副主任設計師,而以前要做到這個崗位,差不多要1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