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

2020-12-06 東方網

  原標題: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被神經所破格引進前,曾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

圖片說明:孫強(左)和劉真。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團隊負責人孫強,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因其在猴生殖的技術突破,破格作為正高級工程師引進時,他正向原單位申請副高級職稱,並考慮是否要放棄非人靈長類研究工作。就在不久前,為便於他培養博士研究生,神經所再次將其由工程系列轉為研究系列。

  兩次重用,其背後是神經所求賢若渴的迫切,更是對人才的尊重。青年科技人才最具創新活力,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近年來,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的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培養青年人才,為上海構築人才高地提供了新思路。

  堅持高標準,但不唯標準

  上海有機所研究員李昂8年前人尚在國外,所裡就將100平方米的實驗室準備好了,科研經費也已轉入他的帳戶,上班第一天他的團隊就已到位6個人,為團隊早出科研成果贏得了一兩年時間。按照規定,一些引才計劃要求有三四年海外博士後工作經歷,上海有機所拿出自有資金推出了待遇等同的所聘「百人計劃」。當時在新加坡從事博士後研究僅僅八九個月的李昂,就這樣「破格」來到了有機所擔任研究員。他不負眾望,2015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李昂近照

  田野博士31歲時成為了上海光機所的一名青年特聘研究員。若論年限,一般博士畢業起碼要七八年才能評研究員。為讓有潛力的青年人才有一個好的發展空間和平臺,對於33周歲以下、在基礎研究或工程任務中做出突出創新性成果的青年科研人才,上海光機所直接聘為「青年特聘研究員」,不僅給予和研究員同樣的待遇,還配套3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從自2014年以來,已有4位青年才俊成為青年特聘研究員,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核心成員劉真也是一位「土博士」,他在「千錘百鍊」中練就了猴體細胞核移植的過硬本領,不到10秒可以完成一次卵母細胞去核操作,不到15秒可以完成一次體細胞注入操作,用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的話來說是這些技術的「世界冠軍」。神經所已計劃破格晉升劉真為研究員。

蒲慕明、孫強和劉真近照

  堅持高標準,但不唯標準,以實績論英雄,方能人盡其才。

  不打擾科學家,人性化考核

  科研工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失敗乃科研常事。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一個寬鬆的環境非常重要。

  中科院神經所建立了以「不打擾科學家」為前提的保障和服務體制,所長蒲慕明從有限的所長基金裡拿出一筆經費支持有望實現重大突破的研究課題。2009年以來,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建設獲得近3000萬元的支持。

  上海有機所制定了人性化考核體系,寬嚴結合,每兩年考核一次,隔年只進行工作交流。對於新進的青年人才,在其人才計劃執行期內(前 5 年)只做交流免考核。該所還探索建立與所聘「百人計劃」有效銜接的「副研究員級課題組長」培養機制,期滿考核且獲評「優秀」者可晉升為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延長期後考核仍「不合格」者則被要求解散課題組。

  如果一名優秀博士畢業生自帶20萬元經費,無疑他將更有機會前往國際頂尖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近年來,上海有機所做了一件看似「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事情,選派了60多名極具發展潛力的博士畢業生前往世界著名實驗室繼續科研工作,除了每人資助20萬元,期間還為他們繳納「四金」。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對於他們將來的歸屬卻沒有任何限制。對此,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看得深遠:「我們並不僅僅為有機所培養人才!」

  給年輕人壓擔子,在實戰中成長

  「這些學生娃什麼都不懂,能把量子衛星載荷做出來?」一位航天專家2008年對項目負責人、時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所長王建宇推心置腹,言語中流露出深深的擔憂。確實,做量子衛星載荷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王建宇帶著張亮等研究生「摸石頭過河」。短短8年,張亮成長為量子密鑰通信機這一最大載荷的主任設計師。上海技物所50餘人參與了這一項目,其中80%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

  多年來,上海技物所通過搭平臺、壓擔子等形式,讓年輕人在項目實戰中成長。由於承擔的工程項目比較多,所裡設計並疏通了工作崗位與職務職級崗位並行的寬帶職業發展通道,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首發星總設計師林寶軍有個管理理念,要敢於給年輕人壓擔子。這支平均年齡31歲的研製團隊,僅用3年零3個月,就完成了165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和應用,新技術佔比超過70%。而航天領域有條不成文的規定,衛星上採用新技術的比例不會超過30%。這些創新,很多正是靠年輕人大膽設想出來的。「儘管辛苦,但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給了我們年輕人很多的機會與信任。」從2012年工作至今,1986年出生的王丹已參加了6顆衛星的發射任務,如今已成為衛星總體的副主任設計師,而以前要做到這個崗位,差不多要10餘年。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一批「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吳靖平、副部長陳皓、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巖、副書記章衛民、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長李猛力等受邀出席表彰大會並頒獎。大會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分黨組成員瞿榮輝主持。  上海分院設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表率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科技創新事業中。
  • 昨天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的15位青年才俊 他們的人生格言這樣說
    原標題:昨天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的15位青年才俊他們的人生格言這樣說東方網5月4日消息:15位青年才俊,昨天榮獲中科院上海分院第六屆「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稱號。上海分院設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表率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科技創新事業中。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自2008年以來,歷經五屆,已評選出50位上海分院「傑出青年」(另有提名獎25人)。
  • 嘉定區政府與中科院上海分院合辦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
    為集聚和推動教育與科學資源的深度融合,深化嘉定區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品質,妥善解決科研人員子女的入學需求,2016年1月19日,嘉定區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在嘉定–高校科研院所座談會上簽署了合作舉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學校協議。
  • 習近平視察中科院上海分院
    5月21日,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副市長楊定華在中科院副院長、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恆等陪同下視察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科技創新工作。習近平指出,上海分院為國家和上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基礎雄厚,實力強大,在科技創新工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績,具有很高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科院北京分院「啟明星」優秀人才計劃紀實(上)—新聞—科學網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是一顆「啟明星」照亮了他的職業之路。 一個照亮前路的計劃 2001年7月,剛剛大學畢業的熊志建來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工作。在職期間他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能源化工領域的戰略研究和產業發展規劃。2010年年底,他又被任命為黨政辦公室副主任,著手管理工作。
  • 上海分院舉行第七屆「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表彰大會
    11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行第七屆「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表彰大會。中科院副秘書長、院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和風出席表彰大會並頒獎。上海分院系統15位研究員榮獲第七屆「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稱號,表彰他們在航空航天、先進材料、植物學、神經學、有機化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上海分院設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表率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技創新事業。
  • 白春禮向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領導幹部
    5月16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辦2014年領導幹部學習班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加快改革創新發展為主題,應邀做了重要報告。上海分院院長江綿恆和分院及研究院所領導班子成員共80餘人參加了學習會,上海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滬區黨委書記王建宇主持學習會。   白春禮在報告中深入分析了中科院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深刻闡述了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訪問上海分院
    4月24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代表團由綜合計劃部陳曉東部長率隊來到中科院上海分院,與上海分院共同交流研討模式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體制等工作。 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主持交流座談會,滬區各研究所分管領導、部門負責人及分院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座談會。
  • 中科院北京分院天津創新產業園共建籤約儀式在津舉行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推動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引導區縣在與中科院系統院所對接中主動作為會上,何巖院長對天津市為中科院北京分院天津創新產業園區發展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說,中科院北京分院將以戰略合作協議籤署為契機,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與合作交流,鞏固深化合作成果,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成果優勢,以北京分院為平臺大力推動更多項目的引進和落實,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
  • 科學網—中科院京區「中關村人才苑」奠基
    本報北京12月21日訊(記者丁佳)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京區首個「3H工程」人才公寓項目「中關村人才苑」舉行奠基儀式。
  • 侯建國調研中科院上海、蘇州地區研究所
    調研中,侯建國聽取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幾個單位總體情況、黨建和人才工作匯報,對各單位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表示充分肯定。與各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座談交流,並與上海分院在滬部分單位黨委書記進行個別談話;分別組織召開在滬部分單位紀委書記、青年課題組長、博士後導師代表座談會,深入了解基層黨支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工作情況與成效,徵求對加強青年人才隊伍,特別是博士後隊伍建設的意見建議;深入實驗室實地了解各研究所主要科研工作和創新成果。
  • 賽諾菲-安萬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優秀青年人才獎勵基金...
    10月26日上午,賽諾菲-安萬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優秀青年人才獎勵基金頒獎典禮舉行。  張旭首先向賽諾菲-安萬特製藥集團對上海生科院青年人才培養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並介紹了基金的相關情況及遴選工作進程。
  • 科技人才如何「引」和「留」 上海的青年科學家們有話說
    東方網記者解敏1月7日報導:上海如何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科學家?與國際一流科學中心、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進方面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今天下午,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代表在一場新年茶話會上道出他們對於上海科技創新以及青年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  基礎研究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  來自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陳玲玲曾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帶研究組開展了十年工作。她認為,上海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的投入,鼓勵前沿基礎科學探索研究。
  • 上海分院領導親切看望中科院資深院士
    9月9日,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前往上海華東醫院,親切看望了吳浩青、嵇汝運、施履吉、張煦等中科院資深院士,並代表上海分院其他領導向他們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祝他們節日愉快,早日康復。    朱志遠副院長首先來到復旦大學教授、中科院資深院士吳浩青先生的病房,帶去美好的祝願。
  • 朱志遠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原標題:朱志遠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   科學網1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1月6日,中科院上海分院領導幹部調整宣布大會在上海舉行。中科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宣布任命通知:朱志遠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中科院原副院長、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恆,以及中科院人事局、上海市科技黨委相關領導出席了大會。
  • 科研院所的招生情況知多少?你考研會選科研院所嗎?
    國內有哪些科研院所?主要分為三類:1、直屬國務院的中國科學院(俗稱中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院)兩大科研系統中的各類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兩大系統下屬的各類研究機構遍布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省份都設有其直屬的研究機構,其中尤以北京最為集中。例如: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等。
  • 中科院西安分院專家引領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生科研活動
    中科院專家引領中學生科研—中科院西安分院-西安市第83中學共建中學生科學探究活動課題第一期研究方法指導11月28日上午,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2020級創新實驗班和人工智慧班的學生們滿懷期待地迎來了專家課題指導活動,中科院西安分院的課題指導專家上官亦卿
  • 中科院上海分院在浙江科技大市場「賣」成果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成果投資路演推介會現場4月27日,2017年浙江省科技成果春拍系列活動第二場——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成果投資路演推介會在浙江科技大市場舉行。這也是浙江科技大市場首次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進行成果轉移轉化合作。路演專家在臺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專業性強的科技成果作了詳細闡釋,點評專家在臺下從市場化投資經營的視角,對臺上科技成果作點評,意向企業則對自己感興趣的科技成果舉牌示意。這場路演對接活動,把科研院所、投資機構、企業各方優勢匯聚到一起,生動高效。
  • 專訪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科技創新需要...
    擁有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機所等十幾個研究所(院)的中科院上海分院,今年將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及推動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科院上海分院今年除了繼續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之外,更多地會聚焦兩大任務,一個是長三角一體化中的科技創新協作,另一個就是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合作。「我們(中科院上海分院)也會把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G60科創走廊等比較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團隊。」
  • 中科院上海分院在徐匯建立
    上海解放以後,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在1949年6月派遣軍代表、歷史學家李亞農接管了原中央研究院下屬的化學、藥物、醫學、動物、植物、工學等六個研究室和駐滬辦事處以及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室結晶學實驗室、藥物研究所和生理學研究所等三個機構。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已完成接收的實驗室、研究所很快被移交給新成立的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