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所長譚蔚泓發表了以《分子醫學力推健康中國》為主題的演講。
譚蔚泓在演講中說,「新冠的發生我覺得更加表明了『健康中國』的重要性和艱難性。」據了解,截至 12 月 10 日中午,全球已經有 6950 萬人感染新冠病毒,158 萬人死亡,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二戰後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
雖然目前中國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譚蔚泓表示,中國的醫療和衛生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狀況不容樂觀。
他舉例稱,首先 「中國大部分都是仿製藥」, 而且醫療器械如 CT、 PET 大部分也都是進口的。
另外,中國優質醫療資源相當稀缺。譚蔚泓提到,「截至 2019 年,中國大約有 100 萬個醫療機構,但真正的醫院只有 3.4 萬個,其中三甲醫院僅佔 8%。」 由此而來的是,預防醫學也未能得到足夠重視。
譚蔚泓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分子醫學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他表示:「所謂分子醫學就是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機理,在分子水平上早期和精準診斷疾病、有效治療疾病,並且還要在分子水平上預防疾病。」
當下,分子醫學在醫院已經有了很多應用,如基因測序、分子診斷等。譚蔚泓認為,「目前分子醫學最大的可行性在於基因測序,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可以通過基因測序找到相關問題、並對問題進行修補,大大降低了遺傳病的發生。」
對於分子醫學的應用,譚蔚泓也介紹了他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的一些成果。
其中,在他看來做得最成功的是放射治療,該研究所把核素與核酸適體連接起來形成靶向核素,這一靶向核素既可以做分子影像也能做治療。值得一提的是,該放射治療方案已獲得醫院批准並在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進行了首例臨床試驗,受試者一切良好。
他進一步表示,「我們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做完一百例,然後把這個方法做成在任何一個有資質的核醫學科都可以用的方法,來做靶向成像和靶向放射治療。「
另外,在今年新冠病毒肆虐的 1 月,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和杭州優思達公司使用快速診斷技術開發了一款即時檢驗(point-of-care testing,POCT)產品,並成為中國第一個能夠在 40 分鐘內把新冠病毒檢測出來的產品。
與此同時,譚蔚泓實驗室還做了分子靶向,與常規做法中將特異性抗體和癌症治療藥物做連接不同,他們用核酸適體替代抗體,同樣也實現了識別靶標只作用於相關癌細胞的效果。譚蔚泓提到,他們將核酸適體與雷公藤甲素連接做成了三陰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療,也把治療急直腸癌的康普瑞汀藥物與能夠識別急直腸癌核酸適體相結合,做成了急直腸癌的靶向藥物。
談及分子醫學的未來,譚蔚泓舉例說:「我經常跟我們醫院的外科醫生開玩笑說,最多 20 年之後,外科醫生單純開刀肯定是不行的。將來一定是把分子圖譜做出來,把它放到達文西機器裡面,機器能夠做更精準地開刀。那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外科醫生是能夠設計方案,而不是親手操作手術刀的外科醫生。」 因為他認為,未來科學家的使命是通過精準分子合成再加上智能分子網絡設計,來實現對任何一種生物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