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調整:譚蔚泓院士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

2020-11-26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6月13日中午,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召開幹部大會,宣布新院長任命決定。浙江省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平、委黨委副書記夏建成、委辦公室主任傅志敏、中科院院士譚蔚泓教授出席會議。醫院領導班子和全體中層幹部參加會議。會議由於恩彥書記主持。

委黨委夏建成副書記宣讀聘任文件,正式宣布譚蔚泓院士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院長。

省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張平同志作重要講話。他認為,今天的幹部大會翻開了浙江省醫學發展,尤其是腫瘤醫學發展歷史性的一頁。這是浙江貫徹國家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相關要求,提升浙江醫學發展水平,打造醫學高峰作出的重要決定。為了致力於腫瘤臨床研究,譚院士來到浙江,帶領我們一起謀劃,為浙江醫學發展助力,體現了譚院士作為科學家,對人民健康的強烈追求和使命擔當。

張平主任表示,今天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醫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臨床醫學院的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開啟了醫院發展新階段。

他對醫院今後工作提出具體要求:一是要找準定位,提高國家隊的戰略意識。作為一體化運作的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承載著中國科學院優質資源和載體,將帶動與中科院的科技合作,也標誌著醫院邁入了國家隊的序列,要準確把握新機構的新任務和新使命。我們這個機構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新平臺;是省委省政府建設兩大創新高點的新載體;也是我省打造醫學高峰的新地標。

二是搶抓機遇,加快補齊競爭力短板。省腫瘤醫院這幾年經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縱向橫向比較,醫院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嚴峻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和產出,厚植研究基礎,激發創新力量;要建設人才高地,對標中央級研究機構,積極研究建立高精尖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要抓緊集聚高端要素,如成果、項目、創新能力,以及重離子治療等高精尖技術。

三是對標一流,聚力高質量的發展。瞄準世界一流,突出最好最優,是邁入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先決條件,也是我省與中科院深入合作的最大前提。各項工作都要高標準、爭一流,從原來跟跑並跑向領跑邁進。廣大幹部職工要在理念上堅決克服小步慢跑、小富即安的小院意識;在行動上要更高一層,更進一步,在新時代、新機遇面前,要以十年磨一劍的態度,在臨床、科研、教學上拿出一流的成果;在隊伍建設方面,要激活力、增動力、強實力,既要大力引進人才,也要發揮好現有人才的作用,讓所有人才各得其所,在這個平臺上有獲得感、有幸福感、有安全感。

張主任要求,全院幹部職工要在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支持和配合譚院長在行政管理、科研、臨床業務等工作,在新平臺上,胸懷全局,在院黨委和行政班子的堅強領導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抓住機遇,推動醫院高質量高水平發展,創造腫瘤醫院新的輝煌。

譚蔚泓院長在發言中首先衷心感謝省衛生健康委黨委的信任和關心,感謝全院幹部職工的支持和厚愛,他深情表態:「今天接力醫院院長一職,能為醫院未來的發展盡職盡力,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一定會倍加珍惜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和省衛生健康委的關心和關懷,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好形勢和好局面,在醫院黨委的領導下,團結醫院行政領導班子,依靠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務實作為,把腫瘤醫院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決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全院幹部職工的期待!」譚蔚泓院長認為,現在是我們醫院的轉型發展期,已經有了清晰的發展定義、清晰規劃發展路線、明確指引創新方向,不僅要打造腫瘤基礎研究領域的前沿陣地,更會努力探索各類成果及產業的落地。相信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臨床醫學院這些機構,在省衛生健康委的領導下快速向前發展,努力邁向新高度,塑造腫瘤治療模式的新名片,成為杭州的新力量,提升我們的幸福感,也為杭州這座城市乃至浙江省帶來更多的健康獲得感。讓我們一起共勉,以更好的姿態擁抱新環境、為新時代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院黨委書記於恩彥同志代表醫院領導班子表態。他表示,醫院對委黨委的決定表示堅決擁護和全力支持,定不辜負省衛健委黨委和張平書記等委領導的殷切希望,把握時機,勇於擔當,為醫院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他也向委領導和全院職工作了表態:一是院領導班子會一如既往地坦誠團結,院黨委將全力支持新院長工作,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帶領全院職工苦幹實幹,推進醫院各項工作又好又快開展。二是各位中層幹部要全力配合譚院長儘快熟悉各項工作,在醫院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醫院發展的中堅力量,對每一項工作要一件件抓落實、抓成效,同時也要敢想、敢闖、敢幹、敢擔當,為醫院發展出謀劃策。三是每位職工要堅守各自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未來任重而道遠,希望大家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頑強拼搏、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執著追求,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工作熱情,緊緊圍繞醫院新領導班子,秉持「兩為一擔當」的發展理念,不畏風雨,同舟共濟,共建我院美好的明天! 

譚蔚泓個人簡介

譚蔚泓,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現任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湖南大學)主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院士諮詢與交流促進會會長,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諮詢委員會委員等。現任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CS Chemistry雜誌副主編,ACS Nano、國家科學評論等國內外雜誌編委。在Science、PNAS和Nature系列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60餘篇,H-index 133。2014-2018連續五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員名單。研究成果獲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2年美國化學會Florida獎,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湖南省光召科技獎,2018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2018年美國化學會「光譜化學分析獎」,2019年美國PITTCON分析化學成就獎、2019年Ralph N. Adams生物分析化學成就獎。

譚蔚泓教授長期致力於生物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和分子醫學的研究與開發,提出了核酸適體活細胞篩選的新概念,建立了以活細胞為靶標的核酸適體篩選方法,利用獲得的分子探針實現了癌症等多種重大疾病細胞的特異性識別,為解決細胞研究缺乏分子探針的難題開闢了全新的途徑;提出了系列核酸適體化學和生物醫學應用的新原理:利用核酸適體發現了胰腺癌等癌症的疾病相關蛋白,測定了這些蛋白的結構參數,建立了這些蛋白的定量分析和光學成像方法,系統研究了核酸適體細胞識別的分子基礎;探索了分子醫學,納米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的交叉研究新方向:構建了新型氧化矽螢光與磁性納米顆粒,開發了DNA膠束、DNA水凝膠等生物納米新材料。結合核酸分子工程發展了多種信號放大新策略,為生物分析化學, 化學生物學和分子醫學提供了新原理, 新材料與工具和新應用。

相關焦點

  • 築巢引鳳,發展未來 ——譚蔚泓院士到訪時代集團考察交流
    2020年8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醫學所所長譚蔚泓受時代集團的邀請,赴時代集團深圳總部參觀考察並深入交流。時代(中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蔣澤根院長熱情接待了譚蔚泓院士,同時參與陪同的有時代生物科技總經理李少飛先生、時代特膳總經理蔣亮先生、時代特膳執行總經理萬小平先生、時代(中國)首席技術官葉長明先生,時代生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會平先生等時代集團高管。
  •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從分子角度看病、治病的時代已經到來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所長譚蔚泓發表了以《分子醫學力推健康中國》為主題的演講。譚蔚泓提到,「截至 2019 年,中國大約有 100 萬個醫療機構,但真正的醫院只有 3.4 萬個,其中三甲醫院僅佔 8%。」 由此而來的是,預防醫學也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分子醫學:在分子水平看病和治病譚蔚泓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分子醫學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 後疫情時期醫院如何高質量發展?李蘭娟、吳朝暉、譚蔚泓諸院士專家...
    圍繞這個中心,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朝暉,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葉全富,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傅衛,浙江省醫院協會會長馬偉杭分別就智慧醫院改變未來醫療、疫情之下AI推動醫療健康新變革、創新臨床研究推動健康中國、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在整合型服務體系框架下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 譚蔚泓院士ICG-15重磅報告:Aptamer-Drug Conjugates vs. ADC
    譚蔚泓院士ICG-15重磅報告:Aptamer-Drug Conjugates vs.、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先生出席在武漢開幕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並做精彩報告。
  • 上海交大譚蔚泓院士獲頒拉夫·亞當生物分析化學成就獎和匹茲堡...
    近日,在美國費城召開的匹茲堡分析化學和光譜應用會議暨展覽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譚蔚泓教授因核酸適體在生物傳感,光譜分析,化學生物學、納米醫學和分子醫學等方面取得的諸多突破性、原創性成就,同時獲得拉夫·亞當(Ralph N.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譚蔚泓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學術經緯/報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教授領銜建立,並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實體建設
  • 譚蔚泓院士:逐夢「聰明分子」精準抗癌
    新華社長沙5月25日電題:譚蔚泓院士:逐夢「聰明分子」精準抗癌  新華社記者鄭欣、謝櫻  他擔任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傑出教授卻毅然選擇回國,他致力於用「聰明」分子來識別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他連續3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論文引用率高的研究人員名單……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歸國
  • 專訪譚蔚泓院士:逐夢「聰明分子」精準抗癌
    他擔任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傑出教授卻毅然選擇回國,他致力於用「聰明」分子來識別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他連續3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論文引用率高的研究人員名單̷̷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歸國7年裡,國內科研的「黃金時代」讓他成果豐碩,一大批海外學者被他影響投身國內科研,而最讓他高興的是「遍布各地的學生們」。
  • 走近科學家|譚蔚泓:分子抗癌路上的「金剛狼」
    該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領銜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於核酸適體的蛋白質研究新技術和新方法」,已在生物分子識別的醫學應用上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針對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肝癌等癌細胞的特有生物標誌物,篩選出不同的核酸適體,可用於精準抗癌,有望造福數以萬計癌症患者。
  • 譚蔚泓院士:逐夢精準抗癌
    1985年,譚蔚泓碩士畢業於著名物理化學催化專家彭少逸門下,科研生涯自此開始。兩年後,他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學習最前沿的技術,最終是為了把這些技術帶回祖國。在譚蔚泓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後,一次回國探親期間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湖南大學的王柯敏教授。王柯敏教授邀請他回國協助其在湖南大學的研究工作,他毫不猶豫同意了。    傳統的化療藥物無法將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區分開,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將正常細胞殺死,毒副作用大。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譚蔚泓團隊研發出一種能向腫瘤細胞靶向輸送大量抗癌藥物的DNA「納米火車」。
  • 中科院院士譚蔚泓:回國發展 夢想之路更順暢
    今天我們來認識中科院院士,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蔚泓。學化學出身的他,長期致力於從分子領域尋找治療癌症等疾病的良藥和良方,並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他最大的夢想是研製出真正用於癌症靶向治療的新藥,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而回國發展,讓他的這條夢想之路,更為順暢。
  • 強強聯手,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籤署...
    馬曉潔 孫丹 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7月16日上午,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在杭州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謝建平,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於恩彥、常務副院長陳明、副院長程向東與邵國良等參加籤約儀式。此次籤約標誌著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迎來歷史性重大發展機遇,作為核心單位成員正式加入國家腫瘤區域性醫療中心,聚力打造國內領先的腫瘤公共研究平臺、臨床實踐平臺和科研轉化平臺。
  • 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計劃全球招收百名博士後
    張煜歡 攝中新網杭州5月8日電(記者 張煜歡)8日,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重大人才項目籤約儀式在杭州舉行,籤約內容包括院士團隊引進、創新藥研發中心啟動、重大醫療產業項目落戶等。記者從儀式上獲悉,該研究所今年將招收研究生近50名,博士後100名,充實人才力量。
  • 湖南大學譚蔚泓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分享—   紅網長沙11月17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範典 通訊員 蔣晶麗)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7屆院士大會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開幕
  • 上海仁濟醫院與聯影共建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新聞—科學網
    這也是全國首家與聯影合作的「產學研醫」為一體的創新型分子影像研發中心。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以及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等人共同出席了籤約儀式。仁濟醫院副院長夏強主持籤約儀式。
  •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來了!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與濱海新區管委會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紹興院區」項目在杭州順利籤約。該項目擬選址於紹興濱海新區東城區域,建設該院區將充分發揮醫院在腫瘤診治、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立足濱海新區,輻射華東,影響全國。項目計劃分兩期實施,一期建設400畝用地,4年內建成投入使用。
  • 譚蔚泓教授受邀成為《美國化學會志》(JACS)副主編
    日前,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譚蔚泓教授受邀成為美國化學會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