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健康界在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張亞卓教授辦公室觀摩了一場在人體最精密、最複雜的區域上進行的手術——通過一個小小的切口,使神經內鏡進入顱內手術部位,手術區域的血管、神經及病變情況便實時、清晰地展現到屏幕上。在內鏡的「特寫」下,主刀醫生得以全景化地觀察到傳統手術中無法顯露的盲區,在深部視野中可以直視病變,並進行精細化的手術操作。
這樣的手術在北京天壇醫院每年已經達到上千例。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展內鏡神經外科技術的醫生,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張亞卓教授和他帶領的團隊,為中國內鏡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北京醫學會舉辦「2020年北京醫學創新與轉化」大會之際,健康界專訪張亞卓教授,分享他對醫學創新的思考與展望。
(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張亞卓教授)
以「最小的創傷」為追求
如今,北京天壇醫院應用神經內鏡技術治療顱底和腦室系統疾病的手術,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在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回顧內鏡神經外科發展的歷史,也是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的。
張亞卓回憶到,22年前,在王忠誠院士的直接領導和指示下,北京天壇醫院建立了全國首個神經內鏡技術研發團隊。當時研發團隊的主要工作是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然後結合中國的疾病特點進行新技術的創新、研發、應用和推廣。
在20餘年的努力下,張亞卓帶領的團隊現在已經解決了海綿竇腫瘤、顱底中線腫瘤、顱內外溝通腫瘤、腦室內病變等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獲得重要的技術進步。在垂體腺瘤、脊索瘤、顱咽管瘤、顱底腦膜瘤等顱底複雜疾病和腦室、腦池疾病的內鏡手術等領域,從臨床研究到技術開發,都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績。
張亞卓介紹,內鏡神經外科發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是由於進入新世紀以來,神經內鏡設備解析度歷經標清、高清、超高清的發展,4K內鏡和3D內鏡已經進入臨床使用,解析度的提高在術中能夠更清晰辨認病變和解剖結構,提高手術安全性;二是神經內鏡技術為臨床提供一個觀察、認識疾病全新的視角,建立新的手術應用解剖概念和手術路徑;三是內鏡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微創手術理念的更新,改變了神經外科的許多傳統觀念,進一步推動了神經外科技術的發展。
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這些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具有「裡程碑意義」。神經內鏡手術在減少術後併發症,降低復發率,縮短術後恢復時間等方面,與過去相比都取得明顯進步。無論是手術創傷、手術質量,還是住院時間等,神經內鏡技術都表現出極大的優勢。
因此,張亞卓總結到,這些變化給病人帶來最直接的好處是「以最小的創傷,讓病人獲得最大的效益」。
既攀登高峰,也腳踏大地
早期許多引進的內鏡神經外科技術,需要的設備條件很高,普通患者接觸高端技術的成本比較高。隨著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現在神經內鏡技術已基本覆蓋神經外科手術的各個領域,在越來越多的常見病多發病診治中得到應用。
高端技術走入「尋常百姓家」,一方面得益於計算機、光學、影像等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離不開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的不懈追求。
在天壇醫院,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致力於醫學創新與成果轉化。吳中學教授在神經血管介入技術領域,發明了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吳教授的技術轉化成果,推動了國產產品替代進口產品,降低了產品價格,使老百姓實實在在獲得了收益。
除了在結合臨床需求的專利技術國產化、精準醫學研究、新藥臨床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也著重推動疑難重症治療理念的革新。
趙繼宗院士、王碩教授團隊踐行「腦心同治」新理念,將心內、心外科室資源與神經學科資源整合,打破學科界限,在重大疑難腦血管病的手術治療領域不斷提出新的方法。
「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在每一個亞專業角度,都有專門領域的人才在研發創新新的理念和技術,同時幾十年如一日地對這些技術進行推廣。」張亞卓說。
「醫學創新的成果應該由患者共享。」以此為目標,張亞卓和他帶領的團隊每年在全國巡迴培訓內鏡神經外科人才,還牽頭成立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鏡培訓學院及中美意神經內鏡聯合培訓基地,為全國神經外科持續系統地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
張亞卓提到,以天壇醫院為代表的「領軍」團隊要在神經外科發展中做引領作用,一方面要不斷開發新技術,研究新理論,促進新理念形成,探索科學的高端前沿;另一方面要回應患者的需求,使技術能夠讓患者獲益是更重要的。這就需要讓基層的醫生能夠及時掌握新技術,讓他們能夠不斷地用各種方式立體化的更新知識。
「醫學創新和醫療技術的提高,我們可以說一方面是『頭頂藍天』,也就是站在科學前沿,向科學的珠穆朗瑪峰衝刺;另一方面是『腳踏大地』,也就是普及到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基本的疾病治療過程中,讓群眾都能從技術進步中受益。」張亞卓說。
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
「智能化一定是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 張亞卓說:「無論從整個神經外科發展,還是從技術角度來講,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將是現代技術與智能的融合。」
張亞卓認為,在神經外科技術上,智能化內鏡技術最容易開發和實施,並且是重要的發展方向。這個方向包括應用內鏡技術與導航等高科技方法的融合,能夠提高手術過程中對病變的識別能力、分離和切除能力。
另一個方向是精準醫學的發展,精準醫學能夠從分子水平上提升個性化治療疾病的效果。比如腦腫瘤的治療,未來會在分子水平上做到更精準,治療更有效。精準治療過程中會研發出很多新的靶點,建立新的機制,同時研發新的藥物。
除此之外,現代儀器設備的發展也是正在提速的「賽道」。「因為神經外科是個高端學科,嚴格說來它是個現代科技依賴型學科,每一個現代科技的發展都會在一個領域上拓寬治療水平,增加治療範圍,同時提高治療效果。」張亞卓說。
因此,對內鏡神經外科領域的探索,在未來將不斷突破原有的技術邊界,推動新方法、新理念、新思想的產生,推動內鏡神經外科不斷的創新與發展。
但同時,張亞卓也提到,現在醫療儀器設備整體上有賴於臨床醫生。比如,神經內鏡手術操作與傳統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相比差別很大,對操作精細程度要求更高,均需要長期訓練和操作才能適應。對內鏡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的理解也需要長期經驗的積累,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科學、系統的培訓,使更多的神經外科人才更好地掌握神經內鏡技術,才能保障內鏡神經外科的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神經內鏡技術已經成為部分腦部疾病的首選治療手段。但在現實中,一提到要給腦部做手術,許多人還是會「談腦色變」。張亞卓認為,這是由於目前國內相關的技術應用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患者在治療的時候,對醫院是否開展了此項技術,醫生經驗是否豐富,在很多時候還存在「信息差」。
對此,張亞卓坦言,對患者的教育、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學創新成果的推廣也是科研人員未來需要承擔起來的一項責任。隨著現在新媒體等傳播渠道的發展,通過網絡進行科普,也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這項技術的普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