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代表:科研院所要有擔當 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中國經濟網楊騫/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 今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向群,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兩會之夜」欄目。崔向群認為,國家的科研院所要有擔當,有責任推動國家國力的增強,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責任。現在,我們在載人航天等方面都展示了我們科技創新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經開始從「跟著」走到「領著走」了。 >>>點擊進入訪談專題

  「科研人員要有雄心壯志,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努力;一方面是憑自己的興趣要面向世界上去探索、去追求;還有一方面,就是要國家的需求,要跟國家的需求緊密地結合。」 崔向群說。

  崔向群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接下來要進一步提升經濟上的實力,面臨著要有核心技術,核心智慧財產權以及在國際上要有站得住的產品,這些方面都需要創新來驅動。如何把創新和科研的成果轉化成經濟上的成果,這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此外,崔向群表示,由企業為主導來牽頭在科技創新方面是一個典範,非常好,如果企業都像這樣的話,我們科技強國而且企業的轉型,我們經濟結構調整就可以成功。

相關焦點

  • 崔向群代表:大科學裝置建設要從「跟跑」變成「領跑」
    這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拍攝的崔向群代表。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我國科學技術在有些領域已經成為世界『領跑者』,因此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不能僅跟在別國後面做簡單的複製,而是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技術方案和關鍵技術方面必須有所創新。」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建議:我國的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跟跑」變成「領跑」。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崔向群孜孜不倦進行調研。
  • 人大代表為創新型城市建設「出點子」
    會上,來自相關行業領域的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就依法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談體會、講問題、出點子。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多年「磨一劍」作為一座因科技而興、因創新而強的工業城市,株洲從未停止過對創新的追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也是謀劃多年、推進多年——2014年,我市正式籌備啟動創新型城市;2017年4月,我市正式印發《株洲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2017-2020年)》,明確重點抓好企業技術創新、產業集聚創新、創新人才培育、智慧財產權示範、特色園區建設等十大工程;2018年4月,國家批覆支持我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2019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關於依法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決定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這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也被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而崔向群就是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為項目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 【科技英才】崔向群:巡天望遠無窮期
    這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也被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而崔向群就是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為項目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77年,崔向群聽到國家恢復招考研究生的消息,興奮得一口氣騎行20公裡崎嶇山路到縣城報名。當時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天文光學專業只招8個人,卻有120多人報名,崔向群把3個志願都填了這個專業。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她全身心投入複習。一年後,崔向群成為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開啟了天文光學研究的新徵程。
  • 國家將擴大科研自主權
    公告全文附錄如下: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 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  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探索性、創造性科學研究活動,具有知識和人才獨特優勢,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領域簡政放權工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 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我國將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大力推動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推動優勢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陳飛:紮實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 支撐湖南高質量發展
    要加強科技成果與企業、產業需求有效對接,把高校的成果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更多成果在我省生根發芽,形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新動力。  ——2019年1月22日,副省長陳飛在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說    1月22日,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副省長陳飛出席會議並講話。
  •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如今,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經濟正在爬坡轉型,對創新動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創新動力核心的科技進步,主要依靠科學家群體的努力,依靠科學家精神的弘揚。我們需要更多的韓春雨式的科學家,時代呼喚科學家精神!
  • 崔向群:呼籲重視基礎研究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根基,它雖很難在短期內創造經濟價值,但著眼長遠,它決定著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將繼續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平臺建設的重視與投入。
  • 俞忠鈺:發揮學會優勢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黨中央在2006年初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020年進入世界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偉大奮鬥目標,還制定和發布了《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 推動化學學科和相關產業發展 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人類文明進步作貢獻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9日出席「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啟動大會時強調,要立足建設創新型國家,遵循科學規律,激勵原始創新,重視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化學引領學科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作用。
  •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儘快制定完善高新技術知識...
    「近年來,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對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但是,由於我國智慧財產權法制建設起步較晚,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高新技術智慧財產權保護,還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現代法治精神實質上就是良法善治之精神,基本標誌有五個:一是法律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必須建立在立法為民的基礎上;二是必須確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國家結構,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全面納入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軌道;三是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文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兩個科學內涵:首先,法律的實體內容符合平等的原則,其次,法律的執行程序和結果公平公正;四是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民權和實現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 集寧師範學院召開第二屆學科建設暨科研工作會議
    李樹林代表學校向全力推進學科建設、執著於科研工作而無私奉獻、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員、各級管理服務人員、歷屆領導班子表示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李樹林指出,過去五年,科研工作成果豐碩,但是與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國家發展作出戰略重大調整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回應現代化教育辦學要求,更好地探索規律、破解難題,引領創新,進一步加強我校科研工作,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
  • 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一行看望崔向群院士並調研南京天...
    在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5月22日上午,南京市科協主席、黨組書記鄭加強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看望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市科協兼職副主席崔向群,南京天光所和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重點就未來南京天文館建設進行了交流。  座談會上,崔向群對南京市委、市政府重視並迅速考慮建設南京天文館的建議表示感謝。
  • 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
    發展潛力大、韌勁強,武漢優勢突出「把武漢建設成國家(中部)科技創新中心,對於湖北乃至全國都具有戰略意義。」郭躍進委員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時說。「武漢完全符合區域有基礎、布局不重複、地方很積極這三個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布局原則。」
  • 上海:集聚資源推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集聚資源推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楊雄赴中科大上海研究院調研科創中心建設工作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14日前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調研科創中心建設工作。楊雄指出,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勇攀高峰的決心,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搶佔高地。要統籌集聚各方資源和人才,創新體制機制,打通產學研一體化瓶頸,力爭在基礎科研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未來綜合競爭力作出應有貢獻。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是中科大在滬創辦的一所新型研究院。
  • 崔向群:為天文鋪路的巾幗英雄(圖)
    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崔向群。在2009年中國科學院增選的35位新院士中,她榜上有名。  「感覺很榮耀!」崔向群坦言。而她更強烈的感受是,內心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在為我國天文學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鋪路,我們肩上寄託著眾多天文學家的希望和囑託。」崔向群說。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新時代伊始,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另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國際優質資源和先進經驗,應始終堅持國內自主創新、國際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有選擇、有重點地參與國際創新交流與合作。二是科技創新要面向經濟主戰場。創新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當前,雖然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0%左右,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早已超過了70%的現實。
  • 廣東省屬科研院所第一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建設階段
    昨天(12日),省科技廳在穗主持召開了華南應用微生物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建設方案論證會,朱作言、趙國屏、鄧子新3位院士等專家通過建設方案,這意味著廣東省屬科研院所第一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建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