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2020-1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

王春暉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今年兩會熱點話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在最高檢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過去五年,檢察機關優化科技創新法治環境,堅持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強化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等工作,促進科技創新,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四個特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該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此,中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解決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所追求的發展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和效率優先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二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技術創新引領全面創新。三是強化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需要現代化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通信、物流等設施的支撐。四是大力發展新型實體經濟,尤其是發展先進位造業,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還不相稱,與現代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還不適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現代法治精神實質上就是良法善治之精神,基本標誌有五個:一是法律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意願,必須建立在立法為民的基礎上;二是必須確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國家結構,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全面納入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軌道;三是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文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兩個科學內涵:首先,法律的實體內容符合平等的原則,其次,法律的執行程序和結果公平公正;四是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民權和實現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五是政府的權力應當受到制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如授權必須為,官員要從權力導向向服務導向轉變。良法善治對創新型國家社會利益的劃分和調整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創新型國家社會利益分配與調整的制度基礎。

構建創新型國家良法之治的法治環境

創新型國家良法之治的法治環境應該具有以下特徵:(1)創新型國家的良法,必須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意志,保護人民創新的積極性和因創新而獲得的合法利益,維護有利於人民的創新型社會秩序和治理結構;(2)創新型國家的良法,應該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法律規範;(3)創新型國家的良法,不僅僅限於護航作用,更以導航為目標。我們過去總是強調法律的護航作用,而很少講到法律的導航功能,這是片面的。創新型國家的良法的重要功能是導航。

構建創新型國家善治的法治環境

創新型國家善治的法治環境應該體現以下要素:(1)創新型國家善治的本質,是多元參與協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要突破市場和政府二元對立和單一的主導模式。數字經濟時代,政府、市場、社會要以協同化思維、平臺思維和社會化思維模式,重新審視政府、市場、社會這三大主體的關係。(2)創新型國家善治應當體現「善者治理」。首先,參與協同治理的主體,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個人都應具有合法性。在多元治理的環境下,政府應當成為更溫良、公正的治理者,成為值得人民信賴的合格治理者。「善者治理」本意是服務,創新型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最顯著特徵是服務之治,沒有服務的治理是無本之木。(3)創新型國家善治的方式,是良性互動之治。良性互動之治不是政府統包統攬的治理,更不是權力壓制、單向施恩,而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合作。治理的過程,是多中心良性互動的過程,是政府不斷回應和滿足公眾需求的過程。(4)創新型國家善治的結果,應該是善態之治。善態之治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多元治理、和諧治理的社會形態,雖然矛盾與衝突仍會頻繁出現,卻能最大限度地被社會所包容、被制度所接收、被機制所化解。

技術創新需要良法善治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要有戰略性,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依據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作出科學預測。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把握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敏銳發現並及時抓住具有前途的新徵兆,用超前性的科學預見指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司法機關,不僅僅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要有戰略前瞻性和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視角,積極研究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規律,尤其是在依法保障科技基礎建設、科技創新改革和科研創新機制方面做足文章。2016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的意見》,並公布了10起檢察機關依法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工作典型案例,由此彰顯了我國檢察機關綜合發揮打擊、預防、監督、教育、保護等職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所付出的努力。

從價值鏈的角度看,科技創新是一個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過程,其中創新資源的投入、創新產權的形成和市場利潤的獲取及佔有等是關鍵環節,在關鍵環節中科技工作者與企業的協同是實現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針對近幾年科技領域科技人員與企業協同過程中出現的科技創新融資、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收益等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應多聽取行業專家、主管部門以及法律專家的意見,努力營造激勵創新的法治環境。

(作者為南京郵電大學教授、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專家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標,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有機結合。  「法治」之「法」應當是「良法」,法治應是「良法之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所言:「法治應當包括兩種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記載道:「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 良法是發揮善治職能的前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強調以良法保障善治,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背後的制度邏輯,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指明了方向。
  •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原標題: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積聚,穩定風險增大,迫切需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 《法治:良法與善治》
    作者王利明  《法治:良法與善治》分為六編共計70篇文章,標題分別為:法治的一般理論、法治的實踐、立法制度、司法、教育與個人隨感,由本書作者將新近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作品和小文章匯集而成。良法和善治的有機結合是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 「接地氣」的良法推動善治
    獲得立法權至今近4年時間裡,中山市人大常委會聚焦改革發展難點,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先後出臺了《中山市水環境保護條例》 《中山市制定地方性法規條例》 《中山市供水用水條例》和《中山市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共4部地方性法規,成為以「良法」引領「善治」的生動中山實踐。進入改革開放40周年,法治建設護航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徵程。
  • 「良法善治」的傳統進路與歷史經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制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並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積累了豐富的關於「良法善治」的歷史經驗,構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動良法善治的有益的本土資源。
  • 良法善治:現代法治的本質與目的
    【理論周刊·學術·學者論壇】  作者:王淑芹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正確理解現代法治的本質和目的。筆者認為,良法是法治的本質規定,善治則是法治的目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偏離良法的本質和善治的目的。
  •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以上問題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方世榮作答)   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的一個重要思想。那麼,什麼是「良法」?如何以「良法」求「善治」?
  • 解讀何謂良法善治
    書名:法治:良法與善治(隨想錄第二輯)     作者:王利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任務,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2014-10-30 08:55:05  讀者提問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與法治政府之間是什麼關係?良法對於依法行政有何意義?
  • |怎樣從「良法」走向「善治」
    第三集怎樣從「良法」走向「善治」主講嘉賓: 葉青(華東政法大學校長、教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堅持依法治國,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優勢。在黨的領導下,各國家機關是統一整體,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協作,既充分發揚民主,又有效進行集中,克服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實等不良現象,避免了相互牽制、效率低下的弊端。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這新一輪改革中,法治被作為一種基本的治理方式,成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控制公權」「保護私權」已成為學界對法治的一種普遍理解,「良法」「善治」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鬥的目標。這既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也表明中國領導人努力改變中國的勃勃雄心。
  • 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原標題:張晉藩:論中國古代的良法、賢吏與善治的統一性 [關鍵詞]良法;賢吏;善治;良法善治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8)06-0004-08 [收稿日期]2018-10-1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
  • 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良法與善治的關係,揭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理念是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善治強調治理內容的法治性、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公職人員的責任性、社會公眾的參與性、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善治將引導中國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各種途徑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武文莉: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深刻理解良法善治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為《決定》)中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
  • 【地評線】南方網評:良法與時代同步 善治讓國家富強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 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
    從1978年至1997年間,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形式法治意義的「法律之治」。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向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結合前進一大步。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以良法之治打造城市 治理現代化骨幹工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不僅是制度文明的發展,更體現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治理智慧。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開創具有杭州特點的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的「善治六策」,其中「良法之治」可謂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骨幹工程,必須抓實抓好,讓杭州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 【法治熱評】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法治熱評】全面認識個人信息保護 科學立法確保良法善治 2020-12-02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