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原標題:良法善治: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積聚,穩定風險增大,迫切需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從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 讓城市更宜...
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我國市域治理體系經受了一次全面檢驗,展現了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治理能力的強大優勢。在會場、在駐地,來自浙江的代表委員圍繞如何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討論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讓「中國之治」的浙江風景更加動人。
-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讓人民過...
在會場、在駐地,來自浙江的代表委員圍繞如何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熱烈討論,建議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讓「中國之治」的浙江風景更加動人。更科學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內容,不少代表委員將其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講話緊密聯繫了起來。
-
法治應當是良法與善治的結合
作者:胡建淼專家工作室供稿 戴建華 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標誌,而「良法善治」又是現代法治的基本標準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
以「良法善治」推動創新體系建設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的目標,亟須構建一個「良法與善治」的創新型法治環境,以「良法與善治」推動和保障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構建創新型國家良法之治的法治環境創新型國家良法之治的法治環境應該具有以下特徵:(1)創新型國家的良法,必須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意志,保護人民創新的積極性和因創新而獲得的合法利益,維護有利於人民的創新型社會秩序和治理結構;(2)創新型國家的良法,應該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法律規範;(3)創新型國家的良法,不僅僅限於護航作用,更以導航為目標。
-
陳小君:民法典,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推力
作為當下中國法治建設重大工程,《民法典》編纂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方面扮演何種角色?其又可貢獻何種助力?能否清晰回應此類疑問,直接關係到民法典編纂成敗。有鑑於此,本文擬從《民法典》編纂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關聯邏輯角度展開思考,藉此廓清《民法典》編纂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揭示《民法典》編纂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貢獻,在理論層面拉近兩者的時代距離。
-
法制日報:規範「三公經費」尤需良法之治
在反思以往人治積弊之後,我們明白了需要構建一個法治的政府。因此唯有通過法律控制,才能規範政府權力運行的全過程。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法治當是「良法得到普遍的服從」,其包含有兩個前提性條件:一是,已制定的法律必須是良法。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總的來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指,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打造社會事業的平臺,治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產品。我們可以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架構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社會事業平臺建設、社會事務治理、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利益共享的過程中,呈現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立體多維、多元互補的新局面。
-
中國之治,懂了!|怎樣從「良法」走向「善治」
為做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宣傳與群眾性教育工作,在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東方青年學社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合拍攝製作「中國之治,懂了!」13集主題系列短視頻,邀請權衡、桑玉成、唐亞林、葉青、李琪、陳東、黃曉春、文軍、諸大建、劉統、嚴安林、黃仁偉、吳海紅等13位滬上知名專家學者擔當採訪嘉賓,緊扣四中全會《決定》內容,從13個方面系統解讀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偉大成就及完善、發展之路。
-
山西晉城:大數據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來,晉城市大數據應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把大數據應用作為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新途徑、新引擎和新手段,以打造「中等智能城市全國樣板」為目標,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強化智治支撐,加快「五治」融合,全力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市」,推動大數據發展應用實現了重大突破,社會「智」治能力不斷提升,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插上了智慧翅膀,並成功躋身「2020領軍智慧城市
-
從有法可依邁向良法之治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被提請全國人大會議審議,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素有「小憲法」之稱的這部基本法律有望完成修改的法定程序。立法法在實施15年後的首次修改,無疑將為共和國從有法可依邁向良法之治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 「立法是國家的重要政治活動,立法法是關於國家立法制度的一部重要法律。」
-
良法與善治的辯證法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善治是良法生命力之體現。8月底召開的全省依法治省工作推進會上明確,在全省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總體形成的進程中,「堅持制定良法與善政善治相結合」是重要經驗之一。
-
紮實推進新時代有福之州治理現代化
將加強黨的領導與推動各項具體工作落實緊密結合起來,全力打造了「黨建+徵遷」「黨建+垃圾分類」「黨建+老舊小區改造」「黨建+營商環境」等「黨建+」系列品牌。按照「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兩個「全覆蓋」的要求,鼓樓區在街鎮社區打造「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在樓宇企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有效增強「兩新」黨組織的組織力。
-
楊建順:以良法求善治
《決定》內容包含七個大的方面,貫穿起來是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即以良法求善治。良法和善治,離不開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國家作用相互間的良性互動,離不開一系列機制制度和觀念認識的支撐。「以良法求善治」,起碼應當確保良法存在,確保法律實施的實效性,並確保司法的公平正義性。
-
鄭淑娜:提高立法質量 實現良法之治
[關鍵詞] 科學立法;法治體系;良法之治 [中圖分類號] D92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並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
【學思踐悟·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社會治理問題進行了闡述,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黃波 楊安 趙菡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心和難點均在基層。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平安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
城市性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要做好市域社會治理,一是抑負揚正,以人民性統領城市性,使人民性貫穿「以空間管理為起點、以經濟管理為基礎、以社會治理為重點、以組織管理為保障」的全過程;二是化整為零,以結構化破解碎片化,整合市域社會治理領導機構,建構市域社會治理的「權責體系」;三是賦權增能,增強市域和基層行動主體權能,城市政府要做社會建構的使動者、促動者,培育現代公民和社會,推動共建共治共享。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共商共建共治:廈門踐行全民參與生態...
本網記者 鍾義見/攝 共商共建共治推動篔簹湖全民治理 根據1983年「綜合治理篔簹湖」會議紀要中明確要求,各方對篔簹湖的治理工作獻計獻策,體現共商、共建、共治篔簹湖理念。廈門市委市政府積極發動市直機關、科研機構和媒體,組織專家、幹部、群眾等建言獻策,推動多方共治。
-
豐富「大城善治」時代內涵 提升人民城市治理水平
上海將技術之治、依法之治、藝術之治深度嵌入城市生活方方面面,以更高效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上海,2400萬人口終日奮鬥棲居所在。不斷進階的「兩張網」正全力守護城市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圍繞民法典頒布實施,深入末端細胞的法治思維逐漸成為城市治理與發展的「閃亮名片」;街頭巷尾,藝術營造點亮品質生活,凝聚起美好生活共同體,也滋養出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