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技術之治、依法之治、藝術之治深度嵌入城市生活方方面面,以更高效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上海,2400萬人口終日奮鬥棲居所在。大城善治,對於正奮力創造新奇蹟、展現新氣象的上海而言,意味著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有機平衡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握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釐清「變與不變」,既講求頂層多維度的創新思維與手勢,也聚焦末端細微處的生動感知,在人民城市建設豐富實踐中充分實現「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也因此,這座城市中,「大城善治」不斷回應著每個小小「我」的日常訴求,也讓每個個體對「善治」二字有最鮮活生動的表達與感知。
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正在推進垃圾清運「AI+5G」應用試點,親身體驗的居民們說,善治就是技術賦能的「智慧和高效」;全程參與非市政小馬路基層民主協商的市民說,善治就是律法帶來的「可靠和有序」;寶山區逸仙二村居民舉著自我創作的環保藝術裝置說,善治就是藝術營造的「溫暖和品質」。
不斷進階的「兩張網」正全力守護城市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圍繞民法典頒布實施,深入末端細胞的法治思維逐漸成為城市治理與發展的「閃亮名片」;街頭巷尾,藝術營造點亮品質生活,凝聚起美好生活共同體,也滋養出文明之花。
上海,正將技術之治、依法之治、藝術之治深度嵌入城市生活方方面面,以更高效能的治理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大城善治」就此有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人民城市治理水平和能級得以提升,人民城市建設開創出嶄新局面。
技術之治:更智慧便捷,變革創新治理模式
第三屆進博會上,首張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從遞交材料到領取證照,僅用一個多小時;當初因疫情防控而火速上線的「隨申碼」,如今成為市民出行「標配」,更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向隨身服務碼轉型;大數據互聯互通下,長三角三省一市電子駕駛證、行駛證正式實施互認……
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高效處置一件事」,「兩張網」緊扣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編織更細密、計算更精準、預判更科學。更重要的是,原有的數據壁壘、行政壁壘被迅速打破,城市治理的資源和要素實現高效流動。同時,深度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由此變革創新著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和手勢。
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開街,這條更智慧的人民之路也在同步建設中。這裡,看得見的是美好風景和炫彩霓虹,看不見的則是「智慧脈搏」。
徐匯區率先開啟「兩張網」彼此賦能的數字政府轉型——利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海量數據來賦能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事中事後監管。以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例,通過經營主體法人庫、歷史建築交易等數據的動態捕捉和比對,第一時間發現可能發生的建築裝修、業態調整等,做到提前介入、高效處置。
依法之治:構建共同體,生成「自循環」生態
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坐標,一座現代化城市應當實現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依法治理,不僅有助於實現這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也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提供源源不斷的「可靠和可持續」。
長寧路396弄,一條無明確管理主體的非市政小馬路,長約300米,最寬處6米,最窄處3米多。在相關部門助力下,周邊居民多次召開基層民主協商會為小馬路通行「立規矩」。多次與會的長寧區政協委員嚴嫣說:「其間,更多居民學會了如何表達訴求,並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而成就更多人的廣泛利益。」
當下,遍布全市的25個上海市人大基層立法聯繫點正成為一列列「民意直通車」,在確保覆蓋面的同時,充分調動市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激活城市治理「神經末梢」。「法治思維的注入,讓更多元主體參與進共建共治共享。」上海市社會建設研究會副會長羅新忠認為,法治能從根本上實現基層治理格局的良性生長,也延展出基層治理的良好生態。
擁有近10萬常住人口的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圍繞「業主委員會的法治化」啟動創新探索,讓法治評估成為社區治理建設的「度量衡」和「指揮棒」。結合即將實施的民法典,街道聘請第三方定期對業委會「全面體檢」實施法治評估,出具法治建議書,同時探索實施「業委會秘書制度」。
藝術之治:構建情感維繫,凝練治理能動力
城市中,治理體系治理模式的旺盛生命力,僅靠制度維繫還遠遠不夠,從某種程度上還需要一種珍貴的情感維繫,從而凝練一種自我認知、自我塑造、自我期許、自我實現的治理能動力。
而藝術,正是這樣一種點睛之筆。楊浦濱江,工業遺存和現代生活交相輝映;徐匯西岸,完整的藝術生態圈不僅點亮生活,更賦能產業發展;一方方迷你藝術空間、美學課堂潛入都市社區、郊野鄉村、人們身邊,註解著 「詩意棲居」。寶山區高境眾文空間,一個社區內的半開放式院落。暖意融融的午後,藝術家入駐社區精心布置著戶外裝置「莫比烏斯-內聚」。彩色絲線在陽光折射下發出炫目光彩,居民們在欣賞、參與作品創作的過程中無意識地接受了一次美學教育,對於品質生活他們漸漸有了新感悟。
「藝術,一定能夠通過空間塑造進而塑造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為城市治理帶來新動力。」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潘守永認為,對街區、社區公共空間的藝術營造,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更營造出舒適的心理空間,溫潤生活、提升幸福感,讓城市治理有了最基底的情感聯結,也就此有了源源不竭的新動能。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