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秀麗的篔簹湖。本網記者 鍾義見/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鍾義見)「一湖銀水映碧空,兩岸花草更香濃。萬木蔥蘢棲白鷺,時而飛鳴天宇中。」這是記者隨中央媒體採訪團在廈門篔簹湖調研採訪時看到的真實景象。
為生態治理構建科學完善法治體系
然而,早在20世紀80年代,這裡一度汙染嚴重,魚蝦絕跡。
1984年,廈門市編制了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的戰略規劃《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篔簹湖治理提出具體要求。1988年3月,廈門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綜合治理篔簹湖」專題會議。此後,廈門市各級政府持續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完善湖長(河長)制。從1984年至2016年共開展四期綜合整治,從實現「湖水基本不臭」,到「截流新增汙水,保證防汛排洪安全」、「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汙水,改善篔簹湖生態環境」,再到2016年實現「晴天汙水不入湖」的目標。2018年3月,廈門市實行雙總河長制,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市級總河長,強化「治水」工作黨政同責,同年9月,提升為全市唯一市級湖泊,由分管副市長任湖長,逐步形成黨政齊抓、部門協同、市區共管的保護機制。1988年以來,廈門市人大先後修訂頒布多部法規。2020年5月1日修編的《廈門經濟特區篔簹湖區保護辦法》正式施行。同時,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湖區治理機構建設,先後成立市篔簹湖管理處、篔簹湖城監中隊、市篔簹湖管理中心(2019年更名為「篔簹湖保護中心」),為湖區的生態治理構建了科學完善的法治體系和保障體系。
依託制度治理是篔簹湖生態治理的有效法寶,更加彰顯廈門市委市政府為生態文明建設敢於創新體制機制的使命擔當精神。
篔簹湖畔的篔簹書院。本網記者 鍾義見/攝
共商共建共治推動篔簹湖全民治理
根據1983年「綜合治理篔簹湖」會議紀要中明確要求,各方對篔簹湖的治理工作獻計獻策,體現共商、共建、共治篔簹湖理念。廈門市委市政府積極發動市直機關、科研機構和媒體,組織專家、幹部、群眾等建言獻策,推動多方共治。湖區保護機構多年來與高校、科研院所及環保治理企業合作,開展湖區水體良性運行模式等科研,探索湖區水環境生態修復的創新治理。同時發動沿湖居民積極參與湖區志願治理,倡導「同愛一片湖,共建一個家」的治湖理念,打造湖區公園的「市民園長」管理模式,實現共治、共管、共享。2017年國家公園協會將湖區創新管理方式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2020年4月啟動「市民湖長」海選,進一步推動篔簹湖水環境的全民治理。
共商共建共治作為篔簹湖生態治理成功經驗,充分體現廈門從管理到保護,不僅僅是體制機制的創新,更是理念的轉變。透過篔簹湖生態治理,廈門市委市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及「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得到切實體現。
通過30多年生態治理,如今的篔簹湖水質顯著改善,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多種珍稀保護生物在湖區頻繁出現。截至目前,湖區共發現69種的遊泳生物,浮遊植物5門48種,底棲藻類3門41種,還有粗皮魨、中華鱟等珍稀保護動物。並且,篔簹湖還累計發現9目30科71種的鳥類在此棲息繁衍。2019年,篔簹湖綜合治理工作經驗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表揚,被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工作小組辦公室將其列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第三批改革成果複製推廣案例並向全省推廣。2020年得到中央環保督察組「成為城市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實踐範例」之美譽。並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為「東亞海域汙染防治和管理」示範工程。
湖區優美的環境已成為廈門一張亮麗的明信片和最美「城市會客廳」,吸引市民遊客在此休閒,期間龍舟賽、世界高力F1摩託艇、兩岸高校賽艇比賽等在此舉辦。篔簹湖綜合治理直接有力推進流域產業和城市轉型,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提升,人居環境極大改善。首期綜合整治後,新建或改善用地約70萬平方米,隨著環境持續改善,湖區周邊土地價值顯著提升,為優質企業總部落戶,高端現代服務業聚集創造有利條件,逐漸發展成廈門市標誌性的行政、金融、商貿、旅遊、居住中心。
制度創新是經濟特區敢闖敢試的鮮明特徵。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何建華研究員認為,與深圳一樣,廈門在興辦經濟特區之初,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生態環境等處於工業化初期,在經濟社會民生治理等方面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鑑複製。伴隨著經濟特區建設的推進,新情況新問題新課題層出不窮,需要以大無畏的制度創新破局難題。正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經濟特區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先行先試、示範引領的功能作用。
(責任編輯: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