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典今天隆重舉行!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於14日上午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總結了深圳改革開放的十大經驗,並提出六點希望。
習近平還表示,經濟特區建設40年的實踐離不開世界各國的共同參與,也為各國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分享了發展利益。歡迎世界各國更多地參與中國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發展,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贏新格局。
在講話中,習近平再次詮釋了新發展格局。習近平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來看報導!
深圳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表示,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慶祝深圳等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總結經濟特區建設經驗,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而團結奮進。
習近平說,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是建立經濟特區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省份。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深圳廣大幹部群眾披荊斬棘、埋頭苦幹,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
習近平表示,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深圳等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實踐,創造了偉大奇蹟,積累了寶貴經驗,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特區建設規律的認識。
一是必須堅持黨對經濟特區建設的領導,始終保持經濟特區建設正確方向。
二是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改革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是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
四是必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
五是必須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權。
六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七是必須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為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保障。
八是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九是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十是必須堅持在全國一盤棋中更好發揮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國發展作出貢獻。
以上十條,是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寄望深圳
習近平表示,黨中央對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寄予厚望。去年8月,黨中央出臺了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全面部署了有關工作。深圳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提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新時代黨中央賦予深圳的歷史使命。
第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廣東、深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更緊,受到來自國際的技術、人才等領域競爭壓力更大,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要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發揮深圳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大力發展金融、研發、設計、會計、法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之路無坦途。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黨中央經過深入研究,決定以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契機,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以清單批量授權方式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一攬子推出27條改革舉措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深圳經濟特區要扛起責任,牢牢把握正確方向,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努力在重要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要著眼於解決高質量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著眼於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多策劃戰略戰役性改革,多推動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在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民生服務供給體制、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要優化政府管理和服務,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加快構建親清政商關係。要進一步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依法保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激勵企業家幹事創業。
第三,銳意開拓全面擴大開放。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優化升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體系,深化對內經濟聯繫、增加經濟縱深,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第四,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過40年高速發展,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空間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運行機制發生深刻變革,面臨城市治理承壓明顯、發展空間不足等諸多挑戰。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要強化依法治理,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症難題,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發揮深圳信息產業發展優勢,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
第五,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
第六,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要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要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強與港澳創新資源協同配合。要繼續鼓勵引導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充分發揮投資興業、雙向開放的重要作用,在經濟特區發展中作出新貢獻。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要準確把握黨中央戰略意圖,全力支持深圳等經濟特區改革發展工作,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支持經濟特區深化改革開放、開展前瞻性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生保障和改善、改革創新社會治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為新時代經濟特區改革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和有力支持。
為什麼是深圳?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1979年4月,在聽取廣東省委負責人關於試辦出口加工區的匯報後,鄧小平表示,「就叫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誕生。40年過去,深圳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1300多萬常住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從GDP不到2億元到成為超過新加坡、香港的經濟中心城市,從「三來一補」重鎮到「創新之都」……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從1980年到2020年,深圳創造了1萬多倍的增長奇蹟,用實踐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成功,證明了「先行示範區」的價值。
《瞭望》在談到深圳為什麼能時,這樣寫到:深圳的創業者、奮鬥者感慨,深圳是一個「規則說了算的城市」。務實平等、市場導向,法治化、市場化發揮「看不見的手」作用,營商環境成為這座城市突出的優勢。作為中國最徹底、規模最大的移民城市,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後孕育開花,形成了千帆競發、百花齊放的新文化景觀——移民文化。在「來了就是深圳人」形成的新興城市裡,「規則說了算」「讓市場說話」,恪守秩序成為共識,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融入匯聚形成深圳改革創新的突出優勢。
一位叫知一知的作者表示,深圳一直比較流行口號是「來了就是深圳人」也足以體現這座城市的包容性。深圳是一個以能力論英雄的地方,來到這個地方,更多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在這個城市立足。每年都有很多人來來去去,來了,歡迎,走了,歡送。移民城市體現了極度的開放性,也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文化,讓這座城市一直充滿活力、吐故納新,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可能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文化基因的存在,中央再次選擇了深圳作為改革的突破口。10月11日中央公布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根據方案,到2025年深圳將「基本完成試點改革任務,為全國制度建設作出重要示範」。
有專家認為,深圳先行示範區的綜合改革試驗,也是未來中國的改革方向和縮影。深圳「2025方案」中的諸多條款,諸如工作原則、具體改革舉措等,必然也將是未來中國現代化變革的核心內容。比如,工作原則強調的「五個堅持」——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堅持底線思維、穩步實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