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一網通辦」、人工智慧、城鄉融合、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一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指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積極發揮優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首先,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同心圓,增強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向心力,橫向構建共治同心圓。其次,明確從中央到省、市、縣、鄉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努力打造權責明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運轉靈活的社會治理指揮體系,縱向打造善治指揮鏈。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勇:完善「一網通辦」,優化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流程】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務處處長、教授趙勇指出,「一網通辦」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改革舉措,形象地說就是「進一網,能通辦」,核心要素在於政府部門內部數據的整合與辦事流程的協同。從表面上看,「一網通辦」推進過程中的堵點和痛點在線上,然而根本還是在線下的整合與優化,根子還在優化與完善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流程。因此,政府部門可在以下幾方面著力加強:一是推進政府部門數據、信息的共享和分享,避免民眾反覆提交材料,逐步實現減材料、減證明的目標;二是以民眾需求為基礎重塑政府辦事流程,以民眾「辦成一件事」為線索整合各個政府部門的服務和管理流程;三是要使辦事流程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要求,實現辦事流程的網際網路化;四是通過推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的跨行政區域通辦。
摘編自《解放日報》
【王凱:人工智慧讓學習無處不在】
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凱表示,人工智慧賦能學習可以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讓學習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高仿真技術可以使學生難理解的概念可視化,難表徵的過程具象化,提高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可遷移性。各種智能學伴技術可以為學生打通連結海量有關信息源的通道,使得海量資源隨時可得,把真實問題、真實數據帶入學生視野。虛擬技術可把教師、學生、家長、專家等不同的興趣共同體與學校連接在一起,促進相互間的互動和學習,並提供促進學習的工具和支架,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表徵、組織、建構、分享、管理、表達、反思等,提升其學習能力。此外,人工智慧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表情識別技術能夠全方位記錄、加工、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可以獲得來自工具、教師和同伴的即時反饋,反思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的元認知能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李大偉:發揮經開區新優勢,在變革中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大偉表示,隨著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的全面實施,加之土地、勞動力等傳統生產優勢成本持續上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進一步擺脫依託稅收、土地等低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跨國公司建立生產基地的傳統模式,加快塑造發展開放型經濟、吸引全球高端要素的新優勢。具體而言,一是應積極發揮國家經開區產業體系完整、營商環境優越等優勢,將產業鏈融合發展作為吸引高水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引入和經開區融合度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借鑑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在金融、物流、專業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加強開放合作,積極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逐步解決經開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三是積極開展國際創新合作,打造全球性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優質平臺,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培育一批「瞪羚」「獨角獸」企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塗聖偉:多點發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塗聖偉認為,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三個重點需要把握。第一,人口在城鄉和區域間能夠自由遷徙,要實現人口空間流動與基本權益保障的有效匹配,保證流動人口在新的居住空間實現社會融入、享有平等發展機會。第二,通過工農部門「效率收斂」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優化配置。第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打破阻斷、妨礙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瓶頸制約。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
[ 責編:李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