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020-11-28 光明思想理論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一網通辦」、人工智慧、城鄉融合、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一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指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積極發揮優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首先,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同心圓,增強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向心力,橫向構建共治同心圓。其次,明確從中央到省、市、縣、鄉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努力打造權責明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運轉靈活的社會治理指揮體系,縱向打造善治指揮鏈。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勇:完善「一網通辦」,優化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流程】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務處處長、教授趙勇指出,「一網通辦」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改革舉措,形象地說就是「進一網,能通辦」,核心要素在於政府部門內部數據的整合與辦事流程的協同。從表面上看,「一網通辦」推進過程中的堵點和痛點在線上,然而根本還是在線下的整合與優化,根子還在優化與完善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流程。因此,政府部門可在以下幾方面著力加強:一是推進政府部門數據、信息的共享和分享,避免民眾反覆提交材料,逐步實現減材料、減證明的目標;二是以民眾需求為基礎重塑政府辦事流程,以民眾「辦成一件事」為線索整合各個政府部門的服務和管理流程;三是要使辦事流程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要求,實現辦事流程的網際網路化;四是通過推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的跨行政區域通辦。

  摘編自《解放日報》

  【王凱:人工智慧讓學習無處不在】

  北京教科院課程教材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凱表示,人工智慧賦能學習可以拓展學生學習的時空,讓學習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高仿真技術可以使學生難理解的概念可視化,難表徵的過程具象化,提高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可遷移性。各種智能學伴技術可以為學生打通連結海量有關信息源的通道,使得海量資源隨時可得,把真實問題、真實數據帶入學生視野。虛擬技術可把教師、學生、家長、專家等不同的興趣共同體與學校連接在一起,促進相互間的互動和學習,並提供促進學習的工具和支架,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表徵、組織、建構、分享、管理、表達、反思等,提升其學習能力。此外,人工智慧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表情識別技術能夠全方位記錄、加工、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可以獲得來自工具、教師和同伴的即時反饋,反思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的元認知能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李大偉:發揮經開區新優勢,在變革中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大偉表示,隨著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的全面實施,加之土地、勞動力等傳統生產優勢成本持續上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進一步擺脫依託稅收、土地等低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跨國公司建立生產基地的傳統模式,加快塑造發展開放型經濟、吸引全球高端要素的新優勢。具體而言,一是應積極發揮國家經開區產業體系完整、營商環境優越等優勢,將產業鏈融合發展作為吸引高水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引入和經開區融合度高、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借鑑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在金融、物流、專業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加強開放合作,積極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逐步解決經開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三是積極開展國際創新合作,打造全球性的高水平創新創業優質平臺,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培育一批「瞪羚」「獨角獸」企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塗聖偉:多點發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塗聖偉認為,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有三個重點需要把握。第一,人口在城鄉和區域間能夠自由遷徙,要實現人口空間流動與基本權益保障的有效匹配,保證流動人口在新的居住空間實現社會融入、享有平等發展機會。第二,通過工農部門「效率收斂」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優化配置。第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打破阻斷、妨礙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瓶頸制約。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總的來看,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指,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治理主體共同打造社會事業的平臺,治理社會事務、提供公共產品。我們可以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架構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社會事業平臺建設、社會事務治理、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利益共享的過程中,呈現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立體多維、多元互補的新局面。
  • 【學思踐悟·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社會治理問題進行了闡述,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
  • 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下多元主體邊界如何界定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之間出現大規模人口流動,社會經歷著多元化、多組織的深刻轉型。然而,城市還不是「有機」的城市,城市建成後怎麼管理,在現代社會流動性增大、組織多元化、行動主體分化趨勢更加突顯的情況下,城市如何形成既保持活力又穩定有序的良性秩序,仍是實踐上和理論上正在探索的問題。其中,如何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落到實處,更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思考。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是政府和全社會的任務。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對此做一些基本的分析。
  • 一部電梯裝出街坊共建共治共享經
    牢記總書記囑託廣東要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共商共建共治:廈門踐行全民參與生態...
    1984年,廈門市編制了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的戰略規劃《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篔簹湖治理提出具體要求。1988年3月,廈門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綜合治理篔簹湖」專題會議。此後,廈門市各級政府持續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完善湖長(河長)制。
  • 抓實「五個到位」 全面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層...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按照「五化協同、大抓基層」工作思路,聚焦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做好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以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為抓手,通過抓實網格設置、人員配備、待遇保障、實體運行、責任落實「五個到位」,紮實推進全區市域治理現代化,著力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區基層網格化治理新格局
  • 廣州番禺區打造「五社聯動」共治生態圈,貢獻社區治理「番禺經驗」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符暢 通訊員 廖培金 嚴秀靈近日,以「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與社會工作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社會工作廣州培訓研討成功舉辦,會上,助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廣州經驗」吸引各方關注。
  • 廣州白雲大源村走精細化治理之路 推動居民群眾融入共建共治共享...
    城市實現「善治」,關鍵是要走精細化治理之路。2018年白雲區啟動大源「重點村」綜合整治行動以來,強力整治黃賭毒、涉黑惡犯罪及其保護傘問題,增強群眾安全感。同時,大源村以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為切入點,提升技防水平,推行「五長」微治理,推動居民群眾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以「繡花」功夫努力實現「管理全覆蓋、服務零距離」,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安全感滿滿。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下)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
    >2020年11月20日下午,清華二十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之分論壇「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下)」如期舉行。在實施層面,建議深入貫徹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廣泛納入利益相關主體的訴求。深圳進一步限制了顛覆式的城市更新,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機更新,並充分考慮租住人的支付條件,更注重將租住人的聲音和訴求納入城市更新規劃的公眾參與中。更新如何讓超大城市更宜居。
  • 加快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對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意義重大。這一要求,首次提出「社會治理共同體」理念,「國家—社會—人民」關係被賦予新的重要內容;同時強調突出了黨委領導下「七位一體」的行動者體系,進一步豐富了「社會治理體系」的基本內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的發展目標,這是對《決定》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再次回應和良好期待。
  •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讓人民過...
    在會場、在駐地,來自浙江的代表委員圍繞如何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熱烈討論,建議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讓「中國之治」的浙江風景更加動人。更科學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內容,不少代表委員將其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講話緊密聯繫了起來。
  •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 讓城市更宜...
    更科學 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內容,不少代表委員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講話緊密聯繫了起來。
  • 濟南杆石橋街道:黨建引領激活社會治理「一池春水」
    在此過程中,街道全力打造「兩新」組織黨建示範點,制定三年工作提升方案,實施「一居一品牌」「一網格一特色」黨建典型培育工程,創新打造了「紅色庭院」「書記講壇」「星火傳承」等特色黨建品牌。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探索「1+367」工作機制,推動基層黨建全域提升。
  • 打造社會治理的新樣板
    「五老會」調解、網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務……近幾年來,睢陽區閆集鎮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在區委和區委政法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黨建+一中心四平臺」建設為主抓手,積極學習「楓橋經驗」,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打造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閆集樣板
  • 創新社會治理:治什麼 誰來治 怎麼治
    創新社會治理已經成為創新政府行為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2004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
  • 匯聚善治力量 共享安逸生活
    (上接01版)舞動善治力量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讓人民群眾「唱主角沐恩邸社區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實行黨員幹部包住戶制度,並借力社會組織智慧力量,幫助居民克服「水土不服」,早日實現安居樂業。  合力幫助「懸崖村」村民變居民的實踐,是我省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5年來,我省大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唱主角」,治理工作「事半功倍」。
  • 「十三五」的四川答卷:匯聚善治力量 共享安逸生活
    構建充滿活力、安定和諧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四川「十三五」如何答題?5年來,四川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
  •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孔令剛:共建省際毗鄰一體化治理樣本 | 三個地...
    當前,一市三省已初步達成一些具有創新價值的「毗鄰共識」,一批跨界治理樣本已雛形初現。「毗鄰共識」與毗鄰區域率先一體化發展的意義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是解決毗鄰區域空間管控與規劃、毗鄰區域利益(金融、土地、財稅等)分配、毗鄰區域自治組織體系及對話與協商、毗鄰區域共建共享與社會治理等課題的重要手段。
  • 匯聚善治力量 共享安逸生活——「十三五」的四川答卷(五)
    構建充滿活力、安定和諧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四川「十三五」如何答題?5年來,我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特別是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召開以來,全省加快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能力建設,秩序與活力並行不悖,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四川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