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詳規中心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2020年11月20日下午,清華二十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之分論壇「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下)」如期舉行。本次論壇邀請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多地業內專家出席,共進行了6份主旨報告及一場圓桌對話。
隨著北京「一心兩翼」地區、上海、深圳等全國重點城市的重大規劃相繼完成,規劃工作已從編制階段陸續進入到實施階段。本次論壇即圍繞國內重點城市的重大規劃實施方面進行多維度解讀與探討。
第一環節:主旨報告
主持人
張曉光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觀點集錦
邊蘭春:北京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
邊蘭春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委會、城市設計學委會 副主任委員
今天是在共建共治共享主題下探討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綜合實施與規劃創新在北京的規劃實踐中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話題。北京新一輪總體規劃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層次與內容做出了新的闡述,並第一次很明確地提出把首都功能核心區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對其功能定位、規劃布局和目標願景提出了要求,作為這一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重要依據。北京的規劃一直非常注重宏觀戰略的推動,近年來又開始越來越注重戰略目標實施的落地性,包括建立社區責任規劃師制度,通過加強社會治理的基層下沉和自下而上的社會發動,去呼應頂層設計的完善和首都戰略的實施。
老城整體保護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難題。北京老城62.5平方公裡範圍內歷史文化街區的範圍大約為40%,制定科學的保護規劃,做好歷史環境保護、推進有機更新改造、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將面臨兩個重要挑戰:如何應對歷史文化街區社會-空間的複雜問題?有序整合治理持續開發式更新改造所帶來的空間失序、社會結構碎化等多方面的問題;如何理清歷史街區保護的價值導向?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的真實性、傳統風貌的整體性和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堅持共同的價值導向,探索多樣化的實施途徑,求同存異的解決歷史保護問題。
北京在全國率先探索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的編制納入到整個規劃編制管理體系,作為規劃實施管理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對於具體實施過程中如何真正把保護規劃它當成一把標尺,非常值得我們回顧與反思。
北京未來面臨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從總量上看,北京老城需要保護和改造的歷史文化街區的總體規模大,歷史文化遺存豐厚、以胡同-四合院為代表的傳統生活居住地區佔有很大比例。這其中不僅僅涉及歷史環境的保護與整治,在保護更新過程中還會帶來社會空間的分化、甚至割裂的問題。因此,歷史風貌保護的空間整理與社會治理,一定是在制定和完善整體的社會-空間規劃基礎上有序推進、有效實施,既要有宏觀的目標,更要有具體的方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需要整體的規劃,還需要政策支持下的精準化行動方案,包括政策方案、空間選擇、長效實施。總體來說,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一定是一個社會化的可持續過程。
吳曉莉:更新如何讓超大城市更宜居——深圳的實踐與思考
吳曉莉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總規劃師
深圳的城市更新實踐起步於改善居住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持續伴隨著住房制度建設的全過程,與改善城市宜居性的進程密不可分。
在規劃層面,城市更新與住房規劃需要高度聯動。首先要統一底圖底數,基於科學的數據口徑開展評估,並以改善超大城市的宜居性的工作目標為指引,對規劃協調的內容分層次、分步驟從需求分析到規模研判,到空間布局和實施路徑,以及配套政策的制定等進行充分的對接。
在實施層面,建議深入貫徹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廣泛納入利益相關主體的訴求。深圳進一步限制了顛覆式的城市更新,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機更新,並充分考慮租住人的支付條件,更注重將租住人的聲音和訴求納入城市更新規劃的公眾參與中。
更新如何讓超大城市更宜居。希望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指引,充分利用多主體共同參與城市更新的機制特徵和平臺作用,藉助於城市更新在多元渠道空間供給方面的政策特徵和路徑作用,發揮規劃在多專業統籌和空間統籌方面的技術優勢,不斷改善超大城市的宜居性並提升現代城市治理能力。
奚文沁:包容、精彩、共享-上海十五分鐘生活圈規劃實踐探索
奚文沁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二所 所長
總師辦副主任
院歷史風貌首席規劃師
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以及閒暇時間的增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迫切,社區生活圈也越發受到關注,希望通過多元包容的配置、便捷方便的服務、豐富多彩的空間、動態適應的機制,使之成為承載生活、治理和發展的基礎單元。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規劃院一直積極探索,並依託多個社區規劃項目總結提煉經驗,提出了服務加能、標準提質、空間激活、管理增效等策略,並總結生活圈規劃的四大特點:
一是形成生活圈規劃管理實施的閉環,從評估中找短板,通過規劃定目標任務,通過計劃促行動,並根據居民反饋進行動態更新和修正。
二是劃分生活圈層級,實現精準配置和服務下沉。從服務提供和配置的角度將社區劃分為15分鐘和5分鐘兩個層級。
三是統籌關鍵要素,增強服務要素時空的適配性。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生活圈規劃中核心是配置服務要素,保障載體空間,關鍵是治理能力和機制題。
四是創新特色,彈性適應,持續升級。在要素配置方面提倡多元包容,在空間營造方面促進精彩共鳴,實施運營方面鼓勵共治共享。
社區生活圈規劃可分為5項具體步驟:
步驟一
梳理需求。適應趨勢、引導需求,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繪製可視化地圖等方式尋找短板與問題。同時預判趨勢,關注人口結構和生活方式等變化。
步驟二
落實要素。聚焦在居住、就業、服務、出行、安全、休閒等六大方面要素,配置上突出保基本、重提升、增特色。
步驟三
保障空間,高效集約,提供充裕精準、彈性適應的空間支撐。因地制宜拓展空間供給方式,通過時間、空間維度的複合或者是現有設施的開放來提高其服務水平。
步驟四
契合活動規律,串聯要素節點,優化出行體驗。營造小街坊、密路網的織密慢性網絡串聯設施和公共空間,通過功能激活、環境營造提升戶外場所的參與度和活躍度。
步驟五
促進實施,共建共治、多元協作。落實多元協同參與機制,建立自治組織,提倡貫穿全過程的公共參與,同時用現代化智慧的手段搭建智慧管理平臺。
李彤:天津市中心城區鐵路綠道公園規劃
李 彤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 副院長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李彤以天津環城鐵路綠道公園規劃項目為例,介紹了天津在生態視角下城市更新的實踐探索,詳細介紹了如何結合城市廢棄鐵路的生態化提升改造,統籌沿線工業遺產保護、社區活力和城市空間品質提升,最終實現城市綜合效益。
李彤院長首先介紹了天津市近現代工業沿著鐵路布局的歷程,以及隨著城市工業的外遷,原有這些鐵路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基於天津後工業時代資源再利用的思路,規劃提出將廢棄鐵路以及河道和沿線綠道串聯起來,通過生態化提升整治,形成環狀鐵路綠道公園,打造「天津之鏈」,將原有消極的城市空間轉變成集生態涵養、工業文化、公共服務、綠色交通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綠色開放空間。通過「天津之鏈」的打造,整合了沿線大量的工業遺產、綠地水系、公共服務和商業設施等資源,為周邊69個社區、84萬城市居民提供產業、休閒娛樂和配套服務。具體的規劃創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串接天津工業遺存,展現百年工業歷史。規劃整合了鐵路沿線30餘處的工業遺存。通過微更新的方式,在保留原有工業廠房、軌道設施、樹木植被的基礎上,在功能上植入辦公、展覽、商業、文化等新業態,活化地區配套服務,使老廠房枯木逢春,新時代下再次煥發生機,既保留了天津百年工業的歷史記憶,又激發了城市活力。
第二,重塑主城生態系統,提升城市區域價值。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充實完善了城市生態系統;二是有效補充了公共活動設施;三是優化提升了沿線重點項目;四是充分激活了閒置地塊設施。
目前項目已經進入到了實施階段,部分區段已經實施完畢,並成為創意產業集聚和周邊市民日常活動、休閒遊憩、散步健身的重要場所,城市綜合效益正逐步釋放。
毛羽:探尋實施路徑,建設美麗家園——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家園中心的思考與實踐
毛 羽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三所 副所長
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區控規中提出以組團、家園為單元提供多類型、多層次,複合共享的城市公共服務空間。通過12個組團與36個家園中心,構建滿足居民不同類型、不同空間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以家園為基礎單元設置家園中心,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均衡布局,構建方便快捷的「一刻鐘服務圈」,就近滿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閒、交通、教育、醫療等需求。
我國自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第一個鄰裡中心之後,全國20多個城市也廣泛開展了社區中心的規劃建設實踐,而建成效果不盡相同。從一個先進的理念到落地實施之間仍存在一些誤區:
首先,是重視硬體建設,而忽視軟體建設。新加坡鄰裡中心的成功不僅在於「城市規劃」理念的超前與規劃的嚴格執行,更在於通過人民協會的治理平臺搭建,使鄰裡中心成為國家實現「社會治理」的工具,促進基層社區自治。
另外,是公益性和經營性的失衡。蘇州工業園區是通過國有平臺公司主導一體化建設和運營來實現鄰裡中心公益性和經營性的自我平衡,但仍有很多地方將社區中心建成了單純的社區商業或者是行政福利設施。
在這兩個難題之下,我們制定了一套家園中心工作機制方案與一套規劃實施模式方案。通過多種模式設計,實現家園中心多元參與、共治共享,為社區提供可持續的高質量普惠服務。
高珊:雄安新區規劃實施經驗與探索
高 珊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二所 所長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北雄安分院 副院長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北雄安分院副院長高珊介紹了清華同衡參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詳細歷程和工作經驗與探索。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選擇。清華同衡從2017年7月開始參與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工作,工作涵蓋多種類型的技術任務和服務任務,整體工作以推動片區實施建成為終極目標,實現了空間範疇、專業角度和服務保障的全覆蓋。同時為適應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需求,在各個階段形成不同類型的工作組織模式。
第一,在規劃設計時期,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總體要求,清華同衡團隊統籌協調各設計單位的技術工作,確保新區綱要及總體規劃確定的「雄安標準」逐級傳導和有效落實。
第二,在大規模建設時期,按照新區的建設計劃和進度安排,清華同衡團隊採用「伴隨式服務」的工作方式,統籌協調所負責片區在規劃實施中的各項技術深化、細化工作和對接工程的技術組織協調工作。
第三,面向未來長效治理時期,清華同衡團隊將按照新區的統一要求,在新區倡導的責任規劃師單位服務機制的指導下,持續為新區的開發建設提供全面的、持續的駐地技術諮詢服務。
第二環節 圓桌對話
主題:北京「一心兩翼」地區規劃實施的實踐經驗與思考
主持人
楊 軍
清華同衡規劃研究院詳細規劃研究中心 副主任
清華同衡規劃研究院詳細規劃三所 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研究院城市副中心分院 副院長
觀點集錦
李 偉
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規劃自然資源局空間規劃處副處長
Q:副中心規劃建設的進展情況、特點及面臨的挑戰?
A:主要總結梳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副中心控規落地提供了保障。成立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建立「五局一辦一平臺」的管理機制,有效調動全區資源、整合全區力量,統籌推進副中心建設工作,提高實施效率和資源保障。
二是牢牢把握控規引領作用,在深化工作上取得了一批成果。從副中心控規編制以來,完成了23個規劃導則、1+12+N的指導體系、重點片區規劃等。完成了副中心外圍9個特色小城鎮規劃,344個村莊規劃,率先實現了區、鎮、村三級規劃體系的全覆蓋,大大增強了規劃實施的可靠性。
三是緊抓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拉開城市框架。落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科技創新主導功能,以重點功能區建設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推動控規實施落地。
四是出臺新政策,破解副中心控規實施難題。利用控規保障體系深化完善的契機,初步建立了副中心控規有效管控長效機制,出臺了城市副中心高質量規劃建設管理意見、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的管理辦法、戰略留白用地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貫穿於整個規劃全過程。積極開展存量用地研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切實解決副中心建設的資源瓶頸。
杜立群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Q:請問杜院長,2016年以來副中心的規劃編制體系跟原來的體系相比有什麼特點?
A:副中心的規劃,我覺得是用一個傳統規劃方法解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副中心的規劃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做出來一個小白本,叫《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這是前期戰略決策。這個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之後,第二階段是城市設計,目的是要凝聚天下智慧,形成共識,最後我們總結出了18點共識。第三階段編制副中心的控規,實際上是把前期決策的戰略和凝聚的共識法定化。從控規發布以後我們都在進行副中心的實施工作,也就是共建共治共享成果,發揮各個主體的作用,一塊促進副中心的實施。最終的結果是要把藍圖變成實景,不是在圖紙上看到副中心多美妙。
我對副中心規劃的期望是去副中心的人一定享受到的是高質量的生活水平、高質量的工作環境。所以我希望副中心建立成一個更完善的新區。這樣才能讓北京市核心功能真正疏解到副中心,達到四個中心的要求,特別是滿足中央的要求。只有我們在副中心安居樂業,核心區才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們叫「以副輔主」。這是副中心規劃的初心和使命,希望和同衡一起努力,一塊把副中心建設好。
邊蘭春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委會、城市設計學委會副主任委員
Q:邊老師長期在北京核心區從事規劃設計保護工作,北京的中心城核心區確實是北京最複雜的地區,大家非常認同它的文化保護價值,旅遊價值和商業價值,但是生活在裡面的居民居住的價值,應該如何進行保留與平衡?最新一輪的北京控規明確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保」字當頭。與過去相比,核心區的定位有哪些變化?
A:「一心」即使指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這一重要「核心」,同時我理解,還是要求我們所有這些人要一心一意的做好首都北京的規劃工作。
說到核心區的定位有哪些變化?我覺得跟過去相比,既可以說沒有變化有可以說有了很大變化。首先,我們強調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概念沒有變,對北京老城整體保護的目標沒有變化。但這次對於北京總體規劃的編制,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編制,對於大國首都規劃建設的遠景、標準和要求,跟過去相比又有了明顯的變化,有了更明確的政治要求和戰略目標。強調了服務首都政務職能,整體保護北京老城,做好民生改善,提升空間環境品質等。規劃強化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重視人民生活滿意度的提升,把老百姓的生活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我們要在更長的時間內、更廣闊的空間內來思考北京首都地區的發展,首都核心區的建設以及北京老城的保護。這也是跟過去的規劃相比非常大的變化。這對我們來說是新的契機,也是新的挑戰。
李 彤
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 副院長
Q: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雄安新區規劃編制體系的情況,以及目前建設推進的程度。
A:結合個人在雄安新區掛職的經歷,我認為雄安新區規劃編制體系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主體框架,即「1+4+26」。「1」是雄安新區規劃綱要。「4」包括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和啟動區控制詳細規劃。「26」是26個專項規劃,包括綜合交通系統、防洪體系、綜合防災等支撐性專項規劃。
第二層次是控詳規和城市設計。新區組織編制了起步區以及外圍五組團的控詳規,同時各組團和片區在控詳規編制之前都組織了城市設計國際徵集。按照總書記的要求「要把設計成果充分吸收體現到控制性詳細規劃中,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約束性,用法律法規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規劃嚴格落實城市設計內容,控詳規成果中形成1個基礎圖則+3個附加圖則,細化表達管控內容,進行全要素品質管控。
第三層次是規劃預研究。包括建築風貌設計、地下空間設施綜合,作為從控詳規到實際建設過程中的銜接性研究。目的是把總規及控規的規劃意圖和管控內容準確傳導到建設實施中,對於後續建築和地下空間設計及實施具有指導和約束作用。
隨著雄安新區規劃體系的逐步確立,目前雄安新區已經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整體呈現了塔吊林立,熱火朝天的景象。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堅持遵循幾大原則:一是先植綠,後建城。目前雄安新區已經完成了30多萬畝的千年秀林建設;二是先交通後項目。京雄商高鐵、京雄高速公路、K1快速路以及昝崗高鐵站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均已開始建設;三是先地下後地上。容東片區、高鐵樞紐站等先期建設片區的地下空間和綜合管廊正在建設,並已初步形成規模。新區規劃建設堅持積極探索新方法,努力創造「雄安質量」,推動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探索形成可借鑑、可複製的「雄安標準」和「雄安質量」。
夏 雨
雄安城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Q:問題:雄安新區規劃編制技術指南是一個標準性文件,請您簡單分享一下雄安規劃技術指南的編制經驗。
A: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指南是在規劃學會的帶領下,由全國13個規劃院和高校一起編制的,是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也是我們規划行業這麼多年學術積累和實踐經驗的結晶。
黨中央設立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高點定位、中國特色。所以在編制的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在解題,整個團隊也在認真思考我們的標準是怎樣的?什麼樣的標準才是雄安建設的標準?最後我們緊緊抓住「高質量」這個詞,圍繞空間資源配置重新架構新區的用地標準、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各類市政布局標準、智能城市設計標準等,同時也融入了智能城市和綠色城市發展的理念。
此外,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標準的要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規劃設計方面,包括色彩、城市家具、樹種選擇、建築立面等。二是建設實施方面,包括綠色建造、建築設計、人防、地下空間、消防、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等。現在已經施行的是13個標準,未來還會推出更多,而且標準和空間規劃是同樣的地位。
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指南體現了多規合一,以空間資源配置為核心,涵蓋了多專業的規劃層面的標準,涉及到城市規劃建設中空間的要素都能從這個本子裡找到,同時我們也都吸取了上海、廣州、北京先進地區以及國外的經驗,最後形成了雄安新區的標準,並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
劉佳燕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Q:劉老師參與了雄安新區大量的社區服務與生活圈規劃方面的工作,麻煩您向我們介紹一下這項工作的具體情況。
A:雄安在新區層面組織編制了社區服務體系的專項規劃以及社區生活圈規劃建設指南,彰顯了社區在服務規劃和生活圈建設中重要的承載和整合功能,做出了很多好的創新。
社區對於現在所說的高質量發展特別重要,可以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作為保障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例如在新區生活圈規劃中,我們將關注點進一步聚焦到5分鐘生活圈,面向老人、孩子、媽媽等提供下樓即享的便利和品質生活,並打破以往從供給主體角度出髮帶來的服務和空間割裂的現象,探索從真實需求出發,實現政府、市場、社會提供的多元服務的整合和生活場景的融合。二是整合推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社區作為「最後一公裡」涉及多個部門的相關職權,各類設施空間規劃還需要和相關部門的管理機制,以及基層政府和社區治理、黨建等治理架構相對接,實現社區規劃與社會治理體系的協同建設。三是同步促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在生活圈規劃中提出「十全十美」的設施配置標準,前者重在保基礎,後者突出小而美,小而特,由社區決策引入的服務內容,由社區社會組織提供互助性服務,為引導社區參與、促進鄰裡交往提供媒介。以人民為中心很重要的一點是以人民為主體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這是特別重要的治理理念,核心落到怎麼給基層賦能,我們提出為社會力量參與設施運營提供多元並舉的支持舉措,設立社區規劃師制度體系為專業團隊持續紮根基層搭建平臺等。
結 語
本次論壇集合了全國各大重點地區的標杆實踐,從宏觀到微觀,從增量到存量,圍繞面向未來、關注實效的目標,從技術推進、制度完善、機制創新等方面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思考與探索,為新時期各城市規劃實施工作提供了優化建議。本次論壇活動圓滿結束!
* 註: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相關連結
傳承堅守創新展望
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
學術/專題
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
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脫胎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誕生於世紀之交,依託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與產業優勢,致力於開展國家與地區宏觀發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技術研究與實施,為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清華同衡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想,於2013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清華同衡學術周」,邀請跨行業專家及行業同仁共同聚焦社會熱點,暢談城鄉百態,實現學術思想的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為行業帶來耳目一新的學術思潮。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原標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下)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 下午場:前沿實踐」分論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