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探討...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市政規劃研究所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2020年11月18日下午,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主辦,城市公共安全規劃研究所、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靜態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及生態環境研究所協辦的主題為「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探討」的分論壇在清華同衡西區辦公樓100報告廳拉開了帷幕,全程線上直播。聚焦「構建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韌性城市」的要求,與會專家就相關領域的規劃方法、研究重點和項目實踐等,進行了精彩的報告。

分論壇現場

分論壇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市政規劃研究所所長董淑秋主持。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市政規劃研究所所長董淑秋主持分論壇

她表示,自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發布以來,國土空間規劃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基礎設施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尤其是在中央對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新四化建設,即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及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國家空間治理體系現代化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國家、區域、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安全韌性是構建平安中國,讓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更安全、更健康的重要保障。

領導致辭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西北分院院長、河南分院院長鄭筱津向嘉賓致辭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西北分院院長、河南分院院長鄭筱津代表主辦方向與會嘉賓致歡迎辭。她在致辭中指出,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理念下,需要對新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做出新的要求和探討。基礎設施作為國土空間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撐體系,同樣也需要轉變觀念、轉變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要更加重視安全底線的保障,統籌好存量和增量、地上和地下、傳統與新型基礎設施系統的布局,通過進一步構建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韌性城市的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力以及資源利用和運行的效率,從而保障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實現。

接下來論壇邀請的八位專家聚焦國土空間規劃基礎設施體系,從衛星導航、水利、安全防災、智慧停車設施、交通、能源、生態環境等領域就規劃方法與實踐進行了精彩的報告。

主題報告

——觀點集錦——

蔡毅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蔡毅先生作題為《北高遙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的報告。他從多年研究工作出發,介紹了北鬥系統與北鬥地基增強系統的設備構成、使用功能、服務性能等概況,並表示北鬥增強系統能夠將物理世界無縫連結至數字世界,實現時空的高精度數位化和可用化,提供不同行業對高精度定位、超高精度定位、實時定位等定位需求。從解決現狀城市停車數據碎片化角度出發,重點介紹了北高遙技術以低成本、高精度、數位化、自動化採集數字地圖、停車泊位、車輛位置等信息的優勢。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相信「新基建」將帶領傳統行業步入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時代。

楊晴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規劃處副處長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規劃處副處長楊晴發表題為《全國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的報告,她表示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是國土空間五級三類規劃中的專項規劃,需要明確涉水空間範圍,謀划水利基礎設施空間的布局,銜接好水利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之間的關係,形成空間規劃一張圖。在國家提出重點加強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要求下,水利建設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補短板,通過合理布局重要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明確基礎設施用地的需求;強監管,明確水利空間保護與利用目標和約束性指標,聚焦涉水空間及紅線落地的剛性管控。充分考慮資源承載、環境制約、技術可達,經濟社會可行四個方面的要求,形成我國水利基礎設施「一體四翼」的布局,具備南北調配、東西互濟、邊水濟腹、內聯外通的分布特徵。

郭小東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郭小東發表題為《強韌性理念下城市綜合防災規劃編制探討與實踐》的報告,他從城市應對災害的理念變化、理論模型、城市防災的剛性彈性韌性措施幾個方面和大家進行了分享。從災害應對理念上看,國內外城市的災害應對先後經歷了從防災抗災到減輕災害損失,再到與風險共存的適災型理念。考慮到我國城鎮發展的差異性,每個城市要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尋求風險現狀與防禦目標之間的差距,採取多樣化、靈活性的災害應對措施。我們的城鎮防災更需要強韌性手段有機結合。剛性是底線,要通過政府有形的手進行管控和治理,考慮的是基本公共安全的提供。而韌性是第二道防線,要通過市場無形的手,通過人、物、環境複雜巨系統全過程的管理來實現自助、公助和共助的有機結合,是城市品質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周振泉

捷順智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捷順智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振泉發表題為《城市級智慧停車技術發展實踐與思考》的演講。報告從智慧停車基礎設施、運營提升、綜合治理及發展趨勢四個方面展開。首先列舉了國內智慧停車的新型檢測設備及智能感知設備的使用場景。在運營提升方面,分析了大數據+AI提高出行停車體驗、管理質量和泊位利用率,利用雲平臺提高運營效能,結合分清結算系統保障運營可持續等管理策略。在綜合治理方面,總結了綜合效用模型支持動態調價,「抑制」停車需求,以智慧平臺實現資源統一管理。面向智慧停車未來發展,北鬥技術和電子圍欄技術的高效應用,將會為路內停車管理工作帶來智慧化和精細化的新變革。

王繼峰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綜合交通所所長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綜合交通所所長王繼峰作了題為《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交通規劃》的報告。他梳理了交通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關係,強調在國土空間規劃中交通要避免的三個誤區,即要避免忽略城市交通系統的複雜性和完整性,工作碎片化;要避免只注重空間落位和用地管控,忽視交通系統的運行組織和管理;要合理確定交通規劃指標,切忌僵化理解和生搬硬套。重視兩個方面,一是交通與城市空間組織的關係,二是運用定量化分析技術支撐規劃方案。並指出了與國土空間規劃同步單獨編制交通專項的必要性和政策依據。在總結了城市交通「活動模式多元化、人口老齡化、通勤區域化、存量優化、交通公平化、信息化」等六大趨勢後,提出了未來城市交通體系規劃可能的六大轉變。

張輝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主任工程師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主任工程師張輝作了《國土空間規劃中交通空間管控和銜接的探討》的報告。首先,他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和關注重點進行了梳理,結合交通規劃體系的特殊性,提出面向全域的交通規劃可能面臨的挑戰,需要多部門、跨行業的協同。在對新體系下交通規劃的轉變進行分析後,對傳統交通規劃中關注不多的規劃分區與交通差異化引導、三區三線協調、交通空間的時空協調、規劃的管控和傳導等方面作了探討。最後他提出,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要著眼於全要素空間和管控要求,交通專業在研究新理念新技術之外,還需要學習和加強空間技術研究和治理政策設計,促成多規合一實現等關於新體系交通規劃的相關建議。

畢瑩玉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主任工程師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主任工程師畢瑩玉發表題為《國土空間規劃電力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的報告。在報告中,他認為電力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既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支撐,可有效提高國土空間規劃方案的可實施性;同時設施布局納入國土空間用地方案後,以法定成果保障電網建設用地,成為對電力設施及廊道建設用地的管控指引和審批依據,有效指導電力設施的建設,形成良性循環。在具體的電力設施布局規劃中,要具備統籌思維,強調傳導和反饋,以全域、系統、發展的視角,按照電網規劃和用地布局兩條流線融合的技術邏輯,實現電力設施的落地和管控。並以案例形式對規劃思路和規劃方法進行了講解。

毛磊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毛磊發表了題為《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的報告。他表示,國土空間規劃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空間管理手段。在五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在政策指標傳導和空間開發管控等方面發揮作用,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生態空間劃定應強調與自然邊界的協調統一,保障生態空間形態的連續完整;空間管控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的管理,針對生態要素分級分類管控。同時強調對非生態要素的管控,保障生態空間功能的完善穩定;生態修復工作針對重點修復對象,做到分期開展,全域覆蓋。結合各地特點,研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創新模式,挖掘生態修復工作溢出效益,吸引多種資金參與。通過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 註: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同衡廿年暨學術周專題網頁已上線啦

專題網頁將以學術周期間各主分論壇信息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同步呈現、實時更新

掃碼收藏,論壇更新不迷路

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脫胎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誕生於世紀之交,依託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與產業優勢,致力於開展國家與地區宏觀發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技術研究與實施,為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清華同衡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想,於2013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清華同衡學術周」,邀請跨行業專家及行業同仁共同聚焦社會熱點,暢談城鄉百態,實現學術思想的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為行業帶來耳目一新的學術思潮。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相關連結

原標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探討」分論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2020年11月21日8:30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土地利用與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2020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17分論壇「後疫情時代相關連結傳承堅守創新展望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學術/專題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同衡廿年暨學術周專題網頁已上線啦專題網頁將以學術周期間各主分論壇信息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同步呈現、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下)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
    >2020年11月20日下午,清華二十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之分論壇「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下)」如期舉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北雄安分院副院長高珊介紹了清華同衡參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詳細歷程和工作經驗與探索。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未來二十年中國城鎮化面對的問題與路徑
    原創 清華同衡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收錄於話題#觀點集錦25#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28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恰逢建院二十周年,本屆學術周融合傳承、堅守、創新與展望,邀請各位大咖一起探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下午自由討論環節邀請五位重量級嘉賓圍繞「面向未來二十年——中國城鎮化面對的問題與路徑」,分別從國際、國家、區域、企業、個人視角等方面展開討論。以下根據對話實錄整理。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藍綠交織 水城共融」助力公園城市高質量...
    原創 市政所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收錄於話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22#同衡學術42>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 註: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已經專家審閱相關連結傳承堅守創新展望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學術/專題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解析文旅融合,構建創新格局
    原創 遺產中心旅遊中心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第七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解析文旅融合,構建創新格局」分論壇於2020年11月19日8:45在清華同衡西區辦公樓100報告廳舉辦。
  • 學術周閉幕!成渝地區探討雙城經濟圈與城鄉高質量發展
    原創 四川分院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收錄於話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28#同衡學術47本次專場是同衡學術周首次在北京以外設置專場,是本屆學術周最後一個專場,也是本屆學術周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個專場,共計10位點評嘉賓、16位報告人發言,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更是誕生了八屆學術周以來第一次正式的閉幕環節。
  • 「行業觀察」張險峰:國土空間規劃的半程體會與思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2020年11月17日上午8:30由清華同衡總體規劃研究中心、貴州分院聯合主辦的「省級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專場準時拉開帷幕。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1.3 國土空間規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確立了空間規劃體系的總體框架和編制要求,對空間規劃的實施與監管、相關法規政策與技術保障作出規定,並對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 「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
    2020年11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數據管理中心數據創新發展科張茜科長在清華同衡第八屆學術周上作了題為《遙感AI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的主題報告,介紹了 「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與城市體檢的創新性探索實踐經驗。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三重探索
    導讀:在生態文明背景下體現新時代新要求,是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市級總規)最突出的特點。作者:劉瑞剛,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總規三所所長 高級工程師汪 淳,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總規中心副主任 高級工程師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印發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
  • 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剛性」與「彈性」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正式印發。據了解,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既要守住「剛性」底線,同時激發市場活力,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和管控作用。 問: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哪些特點? 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對國土空間規劃提出了四項編制要求,一是體現戰略性,二是提高科學性,三是加強協調性,四是注重操作性。
  • 2020城市規劃信息化年會|百度地圖時空大數據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
    本報告是百度地圖慧眼技術架構師闞長城在2020年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年會「數字國土空間規劃」分論壇上所作的報告。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過程,主要包括現狀調查、規劃決策、規劃實施和監測反饋四個環節;人工智慧大數據如何助力規劃呢?
  • 智能化國土空間規劃 MapGIS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
    2019年7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和現狀評估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是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和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任務實施的重要環節。
  • 《長沙市空間規劃體系與管控要素研究》結題
    《長沙市空間規劃體系與管控要素研究》結題 2020-12-04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成都、深圳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經驗分享
    一、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工作推進情況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成都,作出了「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重要指示。我市賡即落實總書記要求,一是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術機構及專家,深入挖掘公園城市內涵特徵,開展理論研究,構建了公園城市理論體系。
  •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前 言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指導和規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研究制定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
  • 武漢、廣州兩地國土空間規劃案例分享
    自1988年起,武漢市實現了城市規劃和土地管理合署辦公,「城規」和「土規」實現了「兩規合一」。此後,以「兩規合一」為基礎,不斷推進全市規劃創新,為武漢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了有力基礎。3)面向資源精準配置,摸清人-地-房-設施基礎數據。4)面向城市發展,摸清經濟社會和城市運行相關數據。廣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相關調查與分析廣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現狀基礎數據框架和工作底圖武漢則通過「一圖兩查三評」的方式做實規劃基礎。一圖:適應自然資源管理要求,統一現狀底圖。
  •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導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指導和規範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自然資源部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研究制定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
  • 面向「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
    二、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論框架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內涵、方法和實踐,要順應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空間規劃體系重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形成以管控為導向、以信息平臺建設為基礎、從編管脫節向編管協同轉變的智慧型國土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