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藍綠交織 水城共融」助力公園城市高質量...

2020-12-01 澎湃新聞

原創 市政所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收錄於話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22#同衡學術42

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2020年11月21日下午14:00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四川分院、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詳細規劃研究中心、風景園林研究中心、生態環境研究所和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聯合主辦的「『藍綠交織 水城共融』助力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分論壇在成都交子金融科技中心準時開場。以「水」「城」關係為主題,圍繞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等方面實踐和藍綠交織、公園城市建設等方面經驗,與來自多地的業內專家和領導展開交流和探討。

論壇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袁牧主持。袁院長提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為成都城市治理指明了路徑方向。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做好城市發展建設中的「水文章」,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粗放式城市發展建設中產生的各類涉水問題亟待系統解決。近年來,清華同衡發揮各專業板塊聯合作戰的優勢,完成了多尺度、多維度和多專業的涉「水」綜合研究和項目實踐,形成清華同衡特色的「城市涉水問題綜合解決方案」。

袁 牧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總規劃師

風景園林研究中心 主任

致辭嘉賓

程培哲

成都市水務局 機關黨委書記

成都市水務局機關黨委書記程培哲為論壇致辭。程書記指出,新時代的成都正面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承擔著建設踐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重大政治使命。城市的有機生長總是與水相伴相生,人水和諧既體現了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也體現了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行業擔當。

2018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今年又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今天的主題聚焦青山綠道藍網,正是為了進一步釐清公園城市與水的關係,剖析因天時就地利的營城智慧與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的內在聯繫,衡平保護山水田園生態本底和承載產業人口集聚的發展天平。

各位專家和領導的真知灼見,一定會對成都市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提供行業新思想,助推行業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有韌性的發展。

袁 昕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院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 副會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袁昕為論壇在線致辭。袁院長談到,新時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明了我國發展思路和方向。

杜甫當年在成都時,曾經寫道「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是成都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生態本底的真實寫照,也是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先天優勢。2018年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的時候提出成都的建設要突出公園城市的特點,要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此後,成都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建設公園城市的發展目標。今年,黨中央又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近年來,清華同衡從不同專業的角度在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物多樣性和綠色發展理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探索和實踐,也結合我們在成都和其他地區的相關案例,一直在積極思考如何把生態文明思想和公園城市理念在規劃工作中扎紮實實地落地和實施。

袁院長表示,非常高興邀請到各位專家和學者與我們一起共同探討這些方面的話題,希望我們的實踐經驗能夠助力成都順利推進高質量發展。

主旨報告

從「以水生城」走向「水城共融」

霍曉衛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

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霍曉衛結合成都都江堰灌區和河南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等豐富案例詮釋從「以水生城」至「水域共榮」等城水關係各階段特點。城市與水互動滋養出水文化,以水文化構建特色產業體系,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以水為紐帶,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閒功能,可以強化塑造城鄉聚落環境的品質與魅力,引領區域城市群走向高質量發展。

霍院長從文化景觀概念入手,強調文化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明確提出水與城市相生互動的五個階段。

「以水生城」階段的特點是水系對城市選址的影響。結合日喀則和拉薩案例闡述城市選址和功能布局與水系之間的關係,探索規划過程中研究和恢復歷史水系的必要性。

「以水營城」階段的特點是依據水系確定城市的規模和形態。結合寧波慈城、北京紫禁城等案例,探討水系對城市空間格局營造的影響。

「以水興城」階段的特點是水系對產業的影響。介紹福州利用水系串聯沿線商貿、文化節點,帶動沿線產業發展的經驗。總結安寧溫泉小鎮實踐,統籌山、水、遺產資源,完善以水為核心的保護框架,圍繞水文化促進村鎮聚落產業振興與特色塑造。

「水城共融」階段涉及水的文化景觀和生態文明的高品質多方位發展。介紹廣東碧道以水為紐帶建立複合型廊道,蘇州大運河以水為脈整合歷史文化保護空間兩個水城共融案例。結合成都市都江堰灌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闡述以水為脈強化塑造城鄉聚落環境的品質與魅力,創建都江堰灌區「國家文化公園」,支撐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思想。

最後,是「水域共榮」階段,介紹河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實踐,遵循流域自然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統籌推進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全面提升生態治理,最終引領區域城市群走向高質量發展。

「水」與「城」的關係是永恆的話題,面向未來我們不僅要把水當成生態資源,還要把它當成文化資源,當成能夠提升城市品質和魅力的核心資源,向著共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進發。

空間規劃中城水關係探索

楊 軍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研究中心

副主任兼詳細規劃三所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詳細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軍跳出城市濱水區,從整個城市功能布局的角度審視城市與水的關係,通過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和運河古鎮兩個案例,分享了空間規劃中「人」、「城」、「水」關係的探索。

大運河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聚集了城市的金融、科技、商務、公共服務等多種功能。副中心城水關係的重點不僅僅是濱水空間打造,而是整個城市未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整體空間布局的協調。首先,重新確立城市產業發展主軸,利用東六環入地後的空間打造組團化帶狀發展產業軸;第二,重新確立城市公共服務主廊道,在城市服務中心構建「基礎設施環」提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保障服務;第三,強化凸顯大運河作為城市文化、生態主軸線的功能格局。

運河古鎮位於文化旅遊區和設計小鎮之間,核心是通過貫通水系,打造連續的親水空間,提升區域整體價值。首先,貫通水系,整合文化旅遊區日間遊覽與水鄉古鎮夜間觀光,豐富遊客體驗;然後,打通分洪通道,協調水系改造與道路、燃氣、電力線路的關係,對比造價、建設周期和社會效益,最終確定分洪方案,實現無堤親水景觀。

淺述供排淨治一體化改革

何 劍

成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 處長

成都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處長何劍總結了排水系統的四個特點,指出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供排淨治一體化機制。在政府行業主管部門、事業單位監管中心、市場主體企業三個層面構建三級管理體系,從供水、排水、淨水、治水四個方面完善涉水系統全生命周期和全過程系統管理體系。

排水系統的四個特點:一是跟千家萬戶密切相關;二是很容易被忽視;三是鄰避效應突出;四是工作成效非顯性。目前還存在管理體制不順暢、共建共享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供排淨治一體化」符合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規律,是未來5-10年成都市水務部門改革的綱領,總結起來要做好「1234」四個方面:「1」指「一體化」,把各涉水環節統籌考慮;「2」指兩個層面,政府和企業的責權要明晰;「3」指構建金字塔三級管理體系,政府作為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頂層設計和決策,事業單位監管中心負責事務工作,市場主體企業通過特許經營的形式建設運營;「4」指「供排淨治」四個方面,供水方面要創新水源工程建管模式、探索二次供水建設運維新機制;排水方面要強化排水戶設施運行管理;淨水方面要完善水價動態調整機制;治水要堅持流域治理理念。

藍綠交織的同衡實踐和探索

沈 丹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副總規劃師

風景園林研究中心副總工兼風景園林一所 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沈丹聚焦藍綠交織這一時代命題,通過城水空間的歷史演變辨析藍綠空間與城市的關係:古代中上遊城市選址均不是特別靠近大江大河,中下遊則選擇地勢稍高處,城市內的藍綠空間並不被特別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駕馭能力越來越強,城市開始擁河發展、跨河發展,一江兩岸、兩江四岸成為城市的發展標誌,濱江大道成為城市的標配,高品質的濱江綠帶構成了一幅幅藍綠交織的畫卷。同時,生態作用減弱、藍綠界面生硬、近水不親水以及功能單一等問題隨之產生。

針對這些問題,沈總分享了同衡風景園林中心三個藍綠交織的建成案例:從可淹沒的河灘地「遼陽衍秀公園」到體外循環變渾水為清水的「海東平安心溼地文化公園」和地下汙水處理廠巨型屋頂上的「北京槐房再生水廠溼地公園」。三個案例從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和不同維度探索藍綠交織的途徑、方法和具體的技術措施。還詳細介紹了北京溫榆河公園(朝陽段)規劃中藍綠交織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充分利用綠地腹地,複合蓄滯洪、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休閒等功能,提高藍綠交織效率;充分利用每一滴水資源,市政再生水、河道過境水、本區再生水與本區雨水四水並濟,通過各類溼地淨化保證外排水質,提高藍綠交織質量。

通過頂層設計、創新技術、專項前置和刀刃向內四個措施應對工作中遇到的條塊切割、程序制約、空間局限和專業門檻等問題,實現藍綠空間生態效益最大化和功能承載多樣化的目標,使藍綠空間成為高質量的綠色基礎設施。

水的多重維度——城市河湖水系系統治理思考

辛瑋光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 副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辛瑋光重點介紹了模型技術及系統規劃方法在流域水文、汙染源解析、補水調度、岸線及水下地形優化、流域治理、河湖生態修復、海綿城市等方面的應用。

在流域水文方面,公主嶺市新城水系項目通過水文模型模擬不同水文期、不同雨量情景下河流徑流量,提出水的優化調度方案。

在汙染源解析方面,台州市長潭水庫項目採用基於事件驅動的分布式非點源模型,定量分析汙染物來源,精準施策制定流域治理方案。

在補水調度方面,昆明市滇池草海項目模擬不同補水情景下水體循環流動狀態,優化補水方案。

在岸線及水下地形優化方面,合肥市方興湖項目通過水動力學-水質耦合模擬,分析湖泊水流死區和藻類富集風險點,對水下地形進行優化。

在水質淨化方面,合肥市南豔湖項目根據汙染物湖內遷移轉化規律模擬結果,制定了包括前置庫、人工溼地、旁路循環淨化系統等措施在內的水質綜合保障方案。

在河湖生態修複方面,西安市昆明池項目運用水生態模型,模擬分析不同生境條件下湖泊水生態系統恢復狀況與自然演替規律,優化水下森林系統構建方案。

在海綿城市方面,萍鄉市海綿城市試點項目通過構建「上截-中蓄-下排」城市雨洪蓄排系統,有效解決了老城區內澇問題,實現了雨洪資源的高效調度利用。

最後,通過南寧那考河項目,系統性介紹了黑臭水體治理的綜合策略。基於汙染源詳細溯源調查,制定排口分類整治方案,結合沿岸海綿城市建設和水體生態修復,實現管網與河道水系協同治理。

「新時代 新水務」——城市水系統綜合應對策略

張義斌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 副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張義斌通過對水系統各專業、各維度之間的邏輯梳理,總結了新時期水務(水系統)工作的要求和應對策略,即推動技術理念的系統性,注重投資建設管理和運營全過程的系統思維,強化體制機制保障。

首先,以一張城市中水系統設施(片區)的總圖,介紹了從多個維度解析了城市中對「水」的認知,指出城市水系統的內核是技術邏輯和管理統籌有機統一;並梳理了近年來各級政府在治水策略和重點方面的變化,即從單項治水到綜合治水,從基本的水安全到更進一步的水環境、水生態;從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到貼近民生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並逐步從城市關注到農村,從重視總規模到重視質量。

第二,以新時代水系統工作重點為切入點,介紹了新時代治水策略,即針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景觀、水文化」六大方面,構建內在邏輯,從重構規劃設計技術邏輯和強化運行管理統籌兩個角度,實現流域和城市尺度的系統統籌。

第三,從水的自然循環、社會循環、運營管理等多維度,分析了系統治水的核心關注點和目前仍存在的痛點,並提出建議的應對策略,一是以綜合視角看待和問題;二是打破專業間、不同層級規劃間界限;三是做好規劃統籌與項目落實的平衡;四是強化體制機制更新對技術理念落實的保障。

第四,從實踐角度,闡述水系統綜合應對策略。一是德陽市排水防澇項目從城市內澇風險識別與治理角度,利用模擬實現管網與水系的系統耦合。二是桂林鳳凰旅遊區項目開展了淹沒分析,實現防洪排澇和城市用地開發的協同,為用地開發提供風險識別。三是在多個水環境治理項目中,採用水動力及水質模型,實現水環境治理與水景觀打造的系統協同。四是江陰市水質提升項目,市街統籌、近遠結合;通過管網、水系、水工設施、小區等多層聯動,精確溯源汙染物,統籌各專業系統、各職能部門,落實精準治理策略。五是成都市「東進」區域水系統綜合規劃,做好流域層面總體統籌,提出了推進「五個示範區」建設的「東進」水務發展思路。六是成都東部新區「供排淨治一體化」規劃,突破傳統規劃,以「工程規劃+投建管運體制機制研究」為抓手,以流域管理為核心策略,構建「供排淨治一體化」先行試點區。

水潤產城——綜合運營視角下的水生態價值轉化

彭劍波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 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所長彭劍波重點從綜合運營角度,探討水生態價值轉化的五大模式,並針對成都的水生態建設及價值轉化提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系統總結水務行業的六大特點,市場廣、投資大、資產重、運營散、周期長、回報低。指出新時期水務工作的要求,民生水務和產業水業需要統籌協調發展。建議以綜合運營視角,高質量建設、高效率運營水務項目。

第二,全球視野對比國內外水務企業,指出我國水務企業的發展特點與痛點。分享了北控水務作為綜合運營商,探索出的對於水產城的綜合運營模式;例如雁棲湖國際會都項目,依託優質的水資源、水生態和親水環境,來推動文旅、會議和度假等產業發展,帶動特色小鎮和周邊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

第三,探討水生態價值轉化的兩大路徑和五大模式,兩大途徑即有償出讓和融合轉化。融合型的水生態價值轉化主要模式即水上遊樂、濱水商業、親水度假、水療康養、臨水人居。重點介紹了最近幾年主持的修水寧州水鄉旅遊度假區、白銀水川濱河休閒會展基地、臨汾澇洰河生態新城、成都市郫都區詩裡親水田園度假區等項目。尤其是成都市郫都區詩裡親水田園度假區項目,水環境跟新經濟下鄉、新場景營造、新人才集聚結合在一起,通過水生態與農商文旅養創融合進行價值轉化,正成為成都市新興微度假目的地和鄉村振興新示範項目。

第四,提出針對成都市水生態價值轉化的五點建議。歸納了清華同衡在水生態價值轉化方面,從縱向產業鏈的角度及橫向價值鏈的角度,可以提供的系統服務。建議成都市處理好五個關係:一是水作為約束性資源和賦能型資源的關係,以水定產、定城,以水興產、興城;二是公共物品和產業視角的關係,既要堅持水作為公共物品的基本屬性,同時要考慮產業視角;三是將涉水工作與成都市的空間戰略(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結合;四是將水生態與青山綠道藍網、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結合起來;五是將高水平水環境建設、高效能水生態價值轉化與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結合起來。

高端對話

在主題演講之後,論壇邀請來自地方政府、規劃諮詢行業和水務環保投資行業等多方專家和專家展開了關於「水城共融」實踐和建議方面的高端對話。對話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李王鋒主持。嘉賓們從各自領域出發,就「水務行業新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廣東萬裡碧道」、「廈門海綿城市」、「成都公園城市」、「『水產城』統籌發展」等方面分享了實踐經驗,共同對做好公園城市背景下的水務工作提出了多項參考建議。

程培哲

成都市水務局 機關黨委書記

成都市水務局機關黨委書記程培哲介紹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基於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圍繞「人、城、境、業」四大方面,實現城市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遵循規律、整體謀劃工作。成都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時代治水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十六字」治水方針,圍繞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未雨綢繆,科學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工作,助力城市發展。

二是注重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創新機制體制。成都市水務局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水務行業中第一個成立了產業發展處,將水務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的梳理和整合。通過節水型社會的全方位建設,應對城市發展過程中水資源用水量拐點的到來;通過創新改革,實現供排淨治一體化,理順了水循環鏈條;通過水權制度改革的探索,和省裡共同推進大型灌區的水資源制度改革;通過河長制和防汛抗旱指揮部兩個抓手,推動政府各相關部門形成合力。成都市河長制工作成效獲得了國務院的表揚。

三是實現水務工作三個方面的統籌及整合。首先是水務工作的整體統籌,實現部門間協同,提出「生態水網」和「文化水網」建設,水務局牽頭成立工作組,整體推進。其次是行業內的統籌協調,進行「水美鄉村建設」,進行涉水7個方面的協同推進。最後進行區域整合,從流域的角度,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特別是在跨區跨縣層面,由市級平臺公司統籌,形成高效工作格局。

姚 榮

河北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 副處長

河北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副處長姚榮重點介紹了河北省的治水工作經驗,一是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方針,節水、引水、調水、蓄水、補水、監管等協同推進,通過節約用水、引水增源、壓採回補、系統治理、加強監管等系列措施,顯著緩解了局部水源不足問題並有效遏制地下水超採狀況,水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二是重點在雄安新區開展白洋澱生態修復工作,打造「一澱三帶九片多廊」的空間結構,將白洋澱建設成為雄安新區藍綠交織的重要助推器。

劉國慶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海綿城市建設處

處長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海綿城市建設處處長劉國慶指出廈門市從2015年開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主要從老城區及新區開展工作。一是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截汙、雨汙分流、生態修復,按照公園城市建設標準,提升整體環境水平。二是以翔安新城建設為示範,突破以項目帶動建設的傳統模式,先疏山引水,打造鼓鑼水系,再來進行整體城市建設。現在廈門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從試點階段轉入常態化建設階段,全面綜合系統的解決城市水的問題,在未來城市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全面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和要求。

陳竹包

廣東省水利廳河長辦 科長

廣東省水利廳河長辦科長陳竹包指出 ,「萬裡碧道」是廣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的重大創新舉措,建設理念就是打破原來的部門分治,走向合力治水模式,重點是要打造「三道一帶」,即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態廊道、文化休閒漫道,以及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由於碧道是一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綜合治理生態工程,因此由河長辦牽頭,充分利用河長制的制度優勢,發揮河長辦的統籌協調職能,統籌23個成員單位合力推進萬裡碧道建設,實現水岸共治的目標。

馬向明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總規劃師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介紹了碧道是水系與綠道、產業、生態等多方需求的耦合而產生的,依託水系實現自然生態要素之間的網絡連接,提升和挖掘水系與綠道結合之後的景觀價值和產業價值。建設碧道要求規劃人員要以四維思維來思考水,一是水的縱向維度,要實現上下遊連通;二是水的橫向維度,即要實現岸邊生態環境總體開發利用;三是水的垂直維度,在不同水深條件營造適宜的水生態系統;四是水的時間維度,水進人退,水退人進,要在時間維度來思考河道空間的利用,即在進行水的生態修復、開發利用時,以時間軸為基礎,鼓勵採用自然生長、循序漸進的操作模式,實現水與自然、與社會的共融共生。

汪小琦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院長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汪小琦從跨界和融合的角度介紹了成都市三方面的經驗。一是藍綠空間打破原有傳統的區域分割,從城市整體來推進和落實,提出了全域構建16930公裡的天府綠道體系。二是綠道建設秉持了城鄉融合的理念,承載了城鄉統籌的功能,能夠促進城鄉要素的互相流通。三是成都市踐行公園城市理念,從傳統的郊野綠道向城鄉融合的綠道網絡轉變,從單純的健康遊憩步道向市民的宜居生活網絡轉變,從財政投入為主的模式向複合的經濟網絡轉變。

張曉昕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市政規劃所 所長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所所長張曉昕重點介紹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系及濱水空間營造的核心策略,包括「精明理水、生態治水、活力營水、魅力親水」四個方面。一是精明理水,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基於自然地勢,順應水系脈絡,運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9、建立「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體系保障城市防洪防澇安全,穩定常水位,為營造安全有活力的親水岸線提供條件。二是生態治水,提高水環境品質。尊重自然生態本底,構建河湖水系生態緩衝帶,發揮生態空間在雨水徑流淨化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人工溼地進一步提升再生水水質。三是活力營水,營造富有活力的水空間。利用再生水補充河道景觀用水,使水流動起來;建設連續的濱水岸線及慢行系統,營造自然宜人的濱水空間。四是魅力親水,統籌水、岸、堤、路等藍綠空間,提升濱水空間可達性,使水和城市生活更加融合,讓居民看得見水,夠得著水。

仲麗娟

成都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中心(總工辦)副主任

成都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工辦)副主任仲麗娟介紹了成都環境集團在積極探索和實踐EOD模式,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創新方面的經驗。一是以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提升來引領城市的發展,保證初期項目融資及快速落地。二是引領產業入駐城市,請專業公司介入城市專業建設和運營維護。三是通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價值,從而創造更多價值,實現良性循環,使得企業和政府能工分享城市價值提升帶來的收益。

李王鋒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生態環境研究所 所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李王鋒總結指出水務工作乃至整個城市規劃建設,都正在進行價值觀的轉變,轉化到「綠水青山」、系統融合的角度上,但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應該將價值觀回歸到以人民為核心。

* 註:本文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相關連結

傳承堅守創新展望

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

學術/專題

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

關於「清華同衡學術周」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孕育於中國特色規劃體系,脫胎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誕生於世紀之交,依託清華大學的綜合學科與產業優勢,致力於開展國家與地區宏觀發展政策研究以及人居環境建設工程的技術研究與實施,為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部門、企業等提供研究和諮詢服務。清華同衡多年來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思想,於2013年起每年策劃舉辦「清華同衡學術周」,邀請跨行業專家及行業同仁共同聚焦社會熱點,暢談城鄉百態,實現學術思想的博採眾長、不斷創新,為行業帶來耳目一新的學術思潮。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原標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藍綠交織 水城共融」助力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下)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
    >2020年11月20日下午,清華二十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之分論壇「共建·共治·共享:綜合實施視角下的規劃創新(下)」如期舉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北雄安分院副院長高珊介紹了清華同衡參與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詳細歷程和工作經驗與探索。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2020年11月21日8:30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土地利用與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和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2020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17分論壇「後疫情時代相關連結傳承堅守創新展望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學術周回顧學術/專題2020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觀點集錦同衡廿年暨學術周專題網頁已上線啦專題網頁將以學術周期間各主分論壇信息以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同步呈現、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解析文旅融合,構建創新格局
    原創 遺產中心旅遊中心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第七屆清華同衡學術周「解析文旅融合,構建創新格局」分論壇於2020年11月19日8:45在清華同衡西區辦公樓100報告廳舉辦。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未來二十年中國城鎮化面對的問題與路徑
    原創 清華同衡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收錄於話題#觀點集錦25#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282020年11月16日,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式開幕,恰逢建院二十周年,本屆學術周融合傳承、堅守、創新與展望,邀請各位大咖一起探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下午自由討論環節邀請五位重量級嘉賓圍繞「面向未來二十年——中國城鎮化面對的問題與路徑」,分別從國際、國家、區域、企業、個人視角等方面展開討論。以下根據對話實錄整理。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探討...
    >2020年11月18日下午,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市政規劃研究所主辦,城市公共安全規劃研究所、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靜態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及生態環境研究所協辦的主題為「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探討」的分論壇在清華同衡西區辦公樓100報告廳拉開了帷幕,全程線上直播。
  • 學術周閉幕!成渝地區探討雙城經濟圈與城鄉高質量發展
    原創 四川分院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收錄於話題#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28#同衡學術47本次專場是同衡學術周首次在北京以外設置專場,是本屆學術周最後一個專場,也是本屆學術周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個專場,共計10位點評嘉賓、16位報告人發言,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更是誕生了八屆學術周以來第一次正式的閉幕環節。
  • 李曉江 - 堅持生態優先 構建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區 _新華網
    雄安新區是一個站在歷史新起點、發展新基礎上的新區,雄安新區的規劃應當注重時代的先進性,體現新時期的規劃理念,體現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發展建設的新要求。根據中央部署,雄安新區定位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規劃建設要有「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雄安新區規劃首先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 溼地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視角
    與會嘉賓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討論如何將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與溼地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推動城鄉綠色高質量發展。清華同衡規劃院院長袁昕為論壇致辭。袁昕院長首先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和感謝!他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統一。
  • 央地同頻共振,中國建築全力共「築」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中國建築如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實現央地同頻共振?本期《學習「建」行》,藍寶為您帶來「中國建築全力共『築』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2020年7月,中國建築投資590億元對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7-71街坊歷史風貌保護及城市更新項目五幅土地進行開發建設,在保留城市肌理的前提下讓老舊街區「變新」「變活」,打造上海市民喜愛的活力街區與上海新地標,更好促進上海城市功能升級和城市發展。
  • 永清集團子公司參與項目斬獲「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郭志強)日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發布了《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公告,由永清集團旗下的深圳永清水務有限責任公司、永清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共同完成的「京津冀城市水土環境跨介質調控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共融生活美好!融創華南的2020品牌煥新之路
    基於這樣的初心,融創華南區域集團就在5月8日發布了2020年度企業品牌主張—共融生活美好。其中「共融」是融創華南事業版圖、城市文脈、個體單元間的共通與互融;「生活」是深度整合融創現有資源打造的「歸心生活圈」;「美好」是以前瞻性的研判力與引領時代的創造力,不斷打造匹配時代、城市發展的「融創式」美好願景。
  • 「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
    2020年11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數據管理中心數據創新發展科張茜科長在清華同衡第八屆學術周上作了題為《遙感AI空間監測分析與城市體檢研究》的主題報告,介紹了 「遙感大數據+AI算法」賦能空間監測與城市體檢的創新性探索實踐經驗。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已經專家審閱。
  • 「大縱湖東晉水城杯」第五屆鹽城坐標城市定向賽12月26日開跑
    12月2日下午,「大縱湖東晉水城杯」第五屆鹽城坐標城市定向賽新聞發布會在鹽城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本屆活動的主題為「奔跑鹽城 遇見美好」。發布會上,活動主辦方向媒體和公眾通報了賽事的準備情況以及賽事亮點。
  • 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begin--> 11月20日,以「海絲系文脈 僑鄉聯五洲」為主題的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第十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首屆臺山海絲史跡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廣東省臺山市舉行。
  •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即將啟幕
    11月26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雙智論壇已經成為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領域規模最大、品質最高、學術權威性最強、行業影響力最廣的盛會。武漢將進一步打造世界頂尖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合作交流平臺,推動和主導人工智慧、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產業和技術創新融合發展。
  • 廿年不忘@大師講堂 | 朱祥明:城市更新•人居環境•風景園林
    原創 朱祥明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總規劃師、風景園林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共:7845字△閱讀時長約:24分鐘△小編建議:先收藏,反覆閱讀、深度學習」各位清華同衡的領導、老師、同仁們下午好!
  • 同衡城市研究|社區規劃師:設計「新宇宙中心」是怎樣的體驗
    作為「馳名清河地區」的規劃單位——清華同衡,我們所在的上地街道,希望請規劃師通過下社區的方式,對上地地區進行全面的社區規劃。於是,清華同衡得以帶著研究目的,對大上地地區進行長期關注和規劃參與。而著名的「新宇宙中心」核心地帶的「信息路-上地南路」一帶,就成了我們的主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