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上地地區,近年來因大量IT公司,特別是網際網路巨頭集聚,被稱為「新宇宙中心」。從當地樓宇的名字,就能看到IT業在當地的影響:辦公樓叫矽谷亮城,小區叫領秀矽谷、領秀新矽谷……
那麼,在這個區域,通過社區規劃,從微觀層面去設計城市,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思考:社區居民最需要什麼?城市規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交通、住房、服務設施等細節。規劃師忙於城市宏偉藍圖的設計,在市民熱議城市問題時,卻常常被非議。而反過來看,市民對於城市規劃,往往只有事後吐槽,普遍缺乏真正的參與感。
對於這種不接地氣的狀況,官方給出的辦法是「公眾參與」。不過,在傳統的規劃實踐中,公眾參與總是後置環節,也往往是被動的。政府加精英主導規劃的現狀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到底規劃可不可以從社區著手?
作為「馳名清河地區」的規劃單位——清華同衡,我們所在的上地街道,希望請規劃師通過下社區的方式,對上地地區進行全面的社區規劃。於是,清華同衡得以帶著研究目的,對大上地地區進行長期關注和規劃參與。而著名的「新宇宙中心」核心地帶的「信息路-上地南路」一帶,就成了我們的主要陣地。
正好,我們部分規劃師就住在單位附近的清河、上地地區,得以有幸參與單位和家庭附近的社區規劃。這也成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體驗。
信息路-上地南路-上地東二路一段為什麼街道層面會想請規劃師來下社區?原來,作為五環外的新建地區,上地地區依託IT產業帶動,近幾年快速發展,也集聚了大量人口。居住人口構成較為多元,除了就近居住的IT從業者,還有一些外來暫住居民、租房住的學生、回遷戶,以及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包括規劃師同事。但因處於城鄉過渡地帶,這裡精細化管理較為滯後。在企業快速入駐軟體園的同時,當地大量居民區面臨配套服務設施不足、小區及周邊環境品質較低的問題。
規劃師一旦深入自己身邊的社區,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看待城市的視角也會發生改變。例如,在上地東裡社區,一位媽媽抱怨說,在去超市的路口,看見兩次車撞了人,現在每次領著孩子從那裡經過,都很緊張。另一位姥姥說,小區門口的人行道,鋪地高高低低,推孩子的推車時,很容易絆倒,吃完飯,想帶孩子出去溜溜彎,也沒什麼地方。還有一位爸爸抱怨說,騎自行車去地鐵站很不安全。
一位住在這個小區的規劃師也談了自己的生活感受。有一次,她領著孩子在小區門口過馬路,因為沒有紅綠燈,面對川流不息的車輛,孩子害怕地問:「媽媽,為什麼車不停?我不敢過。」她說,自己之前並沒有太把這些問題放在心上,但從這次對話,她開始關注並思考身邊的這些細節。正因相似的生活經歷,居民提出的問題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在社區調研中,居民反映的一些問題:社區居民們的呼聲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在的社區,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職業。鳥瞰視角雖然宏大,但缺乏細節考慮,可能並未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社區規劃則重新將我們重新思考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之道。
我們發現,社區居民嚮往的生活,其實要求一點也不高:清風拂面的清晨,騎一輛自行車,悠然駛向地鐵站;溫暖的午後,帶上寶寶和寵物狗,在青蔥的草坪上嬉戲;夕陽西下,在樹影婆娑的小路上慢跑;華燈初上,在繁星點點的夜晚,能安心走在回家的路上。
實踐:「廣場舞、醫院和遊樂場」知道我們要做社區規劃後,鄰居們七嘴八舌向我們反映各種問題。有大媽說:「得幫我們多留點跳廣場舞的地方」,有大爺說:「想在家門口建一個高級的醫院」,有小朋友們說:「阿姨,我們想要一個大型的遊樂場」。
全面反映民意,還是要做調查問卷。我們最早於2014年在天秀社區等地分發了大量紙質問卷。但當收回100份傳統的調研問卷後,發現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填寫的,對設施的需求大多集中在跳舞的廣場和看病的醫院上。也難怪,白天在小區裡活動的可不都是大爺大媽和孩子們麼!
要想了解年輕人的需要,網絡就成為第二陣營。我們在微信上建了上地公眾服務平臺公眾號,來進行網上調查。但這個舉措,一開始還引起了甲方的不理解和顧慮,怕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在我們反覆溝通協商之後,最終網上問卷順利實施。並且政府和居民也由不信任走向了相互理解。
在正式進行問卷調研之前,我們通過各種訪談和調研,在交通、住房、服務設施等居民關心的領域,確定了問題選項。關於問卷設計,只有讓問題真正關係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大家才會積極填寫。問卷採用了封閉的選擇題而不是開放的問答題。選項也一定要精細設置。比如,在增加服務設施方面,是應當增加「養老設施」、「商業設施」、「文化設施」,還是「不需要增加服務設施」。「不需要增加服務設施」這個選項也很重要,因為按照一般人的心理,即便覺得不需要增加,但如果沒有對應選項,也會隨便選一個。會讓問卷對客觀需求的反映出現偏差。
微信公眾參與平臺調研結果匯總後發現,市民最為關心的是與日常生活、工作聯繫最緊密的場所,如社區、街巷、街頭公園、市場等。比較典型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1)軌道交通最後一公裡接駁難;(2)家門口難覓安全的自行車騎行環境;(3)輪椅嬰兒車出行困難;(4)街邊綠地只能看不能進;(5)居民休閒活動空間不足;(6)社區周邊買菜難;(7)老舊社區環境髒亂差等等。
改善每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體驗,需要社區規劃的精細化治理。這就要各方參與,多方協調。
在街道辦事處與社區居民共同研討規劃方案填過問卷的鄰居,滿心歡喜以為,今天填了問卷提了需求,明天紅綠燈可能就加上了,後天不平的路面就鋪好了。他們天天追問我們:反映的問題,什麼時候才能解決落實啊?他們卻不知,此時我們有多愁苦:別小看社區規劃,方案做到讓大家都滿意,並不容易。
例如,一個六百平米的街頭小綠地,最開始做了一個花草繁茂、曲徑通幽、環境宜人的方案。街道辦事處的領導卻說,這個方案也就是看著漂亮,如果人們可以隨便進入,肯定會踩踏花草,亂扔垃圾。所以必須得拿圍欄圍起來,我們才好管理和維護。
街道領導一開始覺得綠地應該圍起來公示以後,居民認為這樣的方案漂亮卻不實用,他們想要活動場地和遊玩設施。於是,我們開始了在街道辦事處和居民之間的協調。最終,兼顧視覺派、高效派和實用派,形成了讓大家都滿意的方案。
綜合多方意見形成讓大家都滿意的街頭綠地設計方案其他事情也都不簡單。居民區中被大家提意見最多的是信息路-上地南路-上地東二路這一段街道。這一段街道存在著交通信號缺少、過街通道缺少導致行人過節不便、人行道路面不平整,以及綠化不足和環境品質不高等問題。大家希望,這裡能增加紅綠燈、增加人行天橋、優化綠地、平整人行步道以及提升沿街景觀。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紅綠燈歸交警大隊管,人行天橋和自行車道歸交通委管,大型綠地歸園林局管,人行步道歸街道辦事處管。就這樣,我們一邊不斷深入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一邊協調各部門,最終完成整體優化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與社區居民共同規劃設計的這段路,被選為區級示範道路,規劃已經開始實施。居民設想的美好藍圖,真的要變成現實中的幸福生活了。
此外,在社區規划過程中,很多原本陌生的鄰居們,也因共同參與座談等活動,開始互相認識。我們和街道以及社區居委會都保持了密切聯繫,並在規劃結束後不定期組織各種社區活動,還邀請當地居民到一些院校規劃系的實踐項目裡參與交流。
藉助社區規劃的契機,邀請當地居民到清華大學學生課題研討會上評圖總結:多方協作、跟蹤評估與精細化管理規劃師通過在大上地地區的社區規劃,不僅重新找到了規劃師這份職業的意義,也對社區規劃有了新的認識。走進社區的規劃師,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城市規劃傳播者的角色,把相關規劃及時傳達給市民,也將市民意見反饋到政府部門,真正成為聯繫政府與公眾的橋梁與紐帶。
城市規劃關係城市中的每一個人,每個居民都有權利表達對家園建設的建議和意見。相比以往規劃編制過程中往往流於形式的公眾參與,在社區規劃中,我們從生活的點滴細節入手,從居民的生活訴求入手,通過全程的規劃引導和多方協作,試圖真正實現城市規劃的民主化和公眾參與。
同時,北京的城市建設已經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內涵發展階段。通過社區規劃實現社區的精細化治理,將對城市建設品質的提升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與街道辦事處座談規劃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社區規劃不易做,實施起來更難:部門協調難度大,基層實施部門專業力量薄弱。同時,也缺乏有效的需求反饋和跟蹤評估機制,特別是公眾參與不足和跟蹤評估不夠。最後,在社區規劃領域,以往的建設與管理方式針對性不強,精細化程度也不夠,需要完善加強。
在今後,可以從哪些方面進一步完善社區規劃工作呢?
首先應該需要政府加大關注力度,推動部門協作。當前北京的城市建設管理部門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管理體系。對於奧運、APEC這種重大事件,自上而下的統籌協調的力度足以破除部門利益的阻礙。但社區算不上大事,區一級政府重視力度不夠,街道幹部也覺得社區不足以體現政績和工作成就。因此,對涉及老百姓油鹽醬醋的「小」事,往往難以保證足夠力度的資源統籌,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問題尤為突出。這將嚴重影響城市建成區的精細化治理力度。因此,各級政府需要加大對社區治理的重視,積極推動部門間的協作配合。
其次需要依託街道辦事處,建立社區跟蹤評估體系。雖說都是社區,但北京的中心城區、邊緣集團、新城的社區在產業發展、建成區比例、公共服務完善程度、城市環境質量等方面差異明顯,社區規劃的任務重點也各有側重。因此,需要結合各類地區發展特徵,分類開展長期跟蹤、評估,有針對性提出優化提升對策。特別是需要藉助智慧城市的手段,對社區人口、基礎設施、居民就業、公共服務設施運行情況等數據進行系統整合,形成跟蹤評估體系。彌補現有城市規劃體系對社區應對不足的問題。
最後是拓展社區規劃的作用,以社區規劃推進城市建成區的精細化治理。社區規劃的意義,不僅局限於社區,還可以形成一套方法論,幫助城市更好地發展。通過科學手段有效收集並反饋民意,並在規劃、建設、法律、管理等專業的指引下,為實施部門提供可操作的行動計劃,使社區層面的精細化治理實現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有序推進。
特別是,對北京來說,二三環以內的城區,精細化治理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城市外圍的五六環之間的地區,則相對被忽視。其實,這裡居住了最多的人口。大量外來人口因社區生活品質不足,對城市缺乏歸屬感,這裡更需要下功夫做好社區規劃。如果能把一個個社區都做好,我們的城市自然會更美好。
結語:規劃需要同理心社區規劃的實踐,教育了我們規劃師,只有抓住人們心坎裡最直接、最細節的需求,才能做出讓人們真正滿意的設計。社區的精細化設計,並沒有像新城新區規劃那樣的宏大敘事和國家影響力。但是,這種設計滿足的是人們的日常需求,提升的是人們的幸福感,改變的是人們的表情。
大上地地區的社區規劃,讓規劃師從雲端落到地面,開始真正成為接地氣的規劃師。我們也和居民成為朋友。有不少「新宇宙中心」的居民,不斷通過微信等各種方式向我們反映小區的後續建設,並和我們交流各種想法。
最近一曲描述北京上班族工作疲憊的《感覺身體被掏空》爆紅於網絡。一位當初參與我們社區規劃的青年IT從業者,告訴我,這首歌描寫的就是他的生活。網際網路公司很忙很累,他往往回到家後,就只想一動不動躺著。不過,他又說,自從我們社區規劃後,他的小區環境不斷得到優化,有了更多綠地,還有孩子活動的設施。這樣每天回家後,他更願意抽一小會兒時間,帶著自己的孩子在小區裡散步,身心得到一些放鬆。我想,這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鼓勵。
中國城市已經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階段。社區將成為城市建成區精細化治理的主戰場,也是公眾參與規劃最直接的場所。改變城市,擁抱美好生活,需要從我們身邊做起。對規劃師來說,能夠讓紙上的規劃藍圖變成身邊的幸福生活,難道還有比這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