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城鎮化進入...

2021-01-11 每日經濟新聞

▲攝圖網圖

「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節點。」採訪中,李曉江不止一次說出這句話。在他看來,回顧一下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很有必要。

在6月2日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現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闡述了他對中國城鎮化從「上半場」進入「下半場」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學術研討會級別頗高,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今年的主題就是「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城鎮化率從17.9%躍升至58.5%。這組數字同樣是中國城市體量不斷增長的佐證。李曉江說:「沒有『三大利器』,就沒有今天中國城市的繁榮。」這三大利器包括:第一,開發區模式;第二,土地財政房地產依賴;第三,行政體制上用城市地方政府管理區域。

然而,四十年快速發展後,城鎮化步入「下半場」,這幾大「利器」是否還適用?實際上,目前中國正在經歷三個本質性變化。「人變了、發展動力變了、發展邏輯變了」,李曉江說,因此「下半場」城市發展需要轉向可持續的、公平的方式,而這必須要經過創新。

會後,李曉江還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詳細闡述了他定義的「三大利器」與「三大改變」。

●總結「上半場」:「三大利器」是最有效工具

NBD:「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的主題是「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您對此有何體會?

李曉江:應該回顧一下這40年到底什麼成就了我們。不能光看到成果,你看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就是制度設計。

NBD:您提出中國城鎮化的「三大利器」,能否再詳細闡述一下?

李曉江:可以說,沒有「三大利器」,改革開放不可能有現在的樣子,在城鎮化的「上半場」,這絕對是最有效的工具。

一是土地財政和房地產。沒有土地財政,我們建設資金沒有來源,吃飯的錢不能拿來搞建設。而實際上土地和房地產是聯動的,即房地產服務於土地,也服務於老百姓的遷徙。財政體系上講,我們是高度集中的財政體制,地方的資金、財政來源不夠,要靠中央轉移支付,還不夠,就要靠土地收入,那麼依賴土地必然依賴房地產。

第二就是行政化的資源分配,或者說是用城市型政府來管理區域的行政體制。它的好處是什麼?就是集中資源。行政化導致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獲得資源越多,另外城市管理區域,那麼城市獲得的資源比農村多。這對於上半場來講也非常重要,我們造就了一大批大城市、中等城市,成為了帶動區域發展以及工業化的驅動力。

第三個「利器」就是開發區。很長時間,我們的發展重點放在開發區,開發區就是以效益和經濟作為發展目標。

這三大利器,在「上半場」無一例外都是有用的,我們不能說吃到最後一個餡餅,就說前面的都不好,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城鎮化。

NBD:您說是「最後一個餡餅」,是不是意味著「三大利器」不適用現在的城鎮化發展了?

李曉江:現在我們不能承受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要通過一系列手段讓住房價值從資產價值回歸到居住價值。

另外,資源高度集中在大城市,越往上越高,這樣何談鄉村振興?以前那種資源分配方式在「下半場」明顯就不公平不合理了。

至於開發區,把社會責任、環境責任、文化責任拋到一邊。所有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知道,現在,那些遠郊的開發區,從經濟效益角度評價非常成功,但功能過於單一,很多人不願意去(居住),開發區開始衰落。

●探路「下半場」:需意識到三個本質變化

NBD:那麼在「下半場」,這幾個「利器」需要調整或者適應什麼樣的新形勢?

李曉江:我的認識是,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發展,當下中國正經歷非常重要的三個本質性變化。第一,人變了。我們從人均GDP200美元的貧困社會發展到了人均GDP約9000美元的中上社會,生活價值觀、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變了。再如人口結構,前四十年我們主要解決農民工就業,今天我們主要解決大學生就業。

第二,發展的動力變了。我們從上半場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驅動轉向了需求、供給側驅動,轉向了創新驅動。可以看到,2000年以後,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是最快的,就是因為WTO徹底打開了出口的大門。

第三,發展的邏輯變了。上半場是用低價的要素和無限供給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來招商引資,由企業來吸引就業和人才,來造就城市繁榮。但是下半場的發展邏輯已經變成了城市優質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人吸引企業,企業創造繁榮。

NBD: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三大變化」,然後作出調整。

李曉江:對,在這三個變化的背後,是大家在追求良好的生活、良好的人居環境、良好的公共服務。所以經濟結構要變,產業結構要變,城市發展的整個模式要改變。

NBD:那您認為的改革方向在哪裡?

李曉江:現在還不清楚。但是至少十九大之後,我們看到了國家要改革財政體制,要建立地方性的稅收制度。

我想背後就是要改變對房地產、土地財政的依賴。要把一次性收入轉向長期穩定的經營性的收入,把「賣」的收入變成服務性收入。也就是說,下半場應該去善待資源,去良好地經營資源。

至於行政體制的改變,城鄉之間應該同權。如果未來再用城鄉二元化等體制來配置資源,可以獲得效率,但不能獲得公平。

相關焦點

  • 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調任住建部總經濟師
    簡歷顯示,現年57歲的楊保軍畢業於南京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專業,2004年獲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專業博士。其於2001年9月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2008年9月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2016年6月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2020年4月調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等因公費出國被處理
    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用公款安排家屬隨團出國問題,該研究院院長李曉江被城鄉建設部責令作深刻檢查,收回家屬開支13.95萬元。同時,規劃所原所長尹強予被予以免職處理。 審計署在審計中發現,2009年至2010年,該研究院院長李曉江批准所屬規劃所等8個單位委託旅行社安排175人次出國考察,並支付所有費用,其中包括隨團9名家屬的費用。
  • 李曉江:探路城市化下半場需意識到三個本質變化
    改革開放40年,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經驗總結不可或缺。6月2日,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現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發言的第一句話便是「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這確實是一個時間節點了」,「回顧一下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很有必要。「我覺得中國的城市化除了中國的農村改革、城市改革以外,很重要的是幾個利器。」
  • 李曉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原標題:李曉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對珠三角來講,競爭力問題主要是現有製造業如何保持競爭力,如何通過提高創新水平以及空間更有效率來實現競爭力的提升。這就牽涉到三類空間,一是傳統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經濟的空間匹配關係。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這樣...
    5月6日下午,剛剛授牌成立的成都東部新區,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在成都東部新區市民中心大講堂會議室解讀成都東部新區規劃。李曉江認為,規劃建設成都東部新區是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和四川省戰略要求的重要舉措,「東部新區位於成渝發展主軸主幹,有利於帶動成渝中部地區城市快速崛起,推動成渝相向發展。
  • 李曉江:國土空間規劃與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昨日蒞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骨幹員工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培訓,李曉江院長表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僅是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塑造相互交融的空間關係 讓「有...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劉秋鳳 李媛莉 羅田怡 實習生 鄒阿江「老城不是舊城,城市公園建設應該是把城市和公園一體化。」10月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天府新區舉辦,會議期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王凱接受了媒體採訪。
  • 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組團緊湊發展拒「攤大餅」,成都東部新區發展...
    發展定位、空間格局、城市體系、產業,藍圖皆已繪就,代表未來的城市將在這裡拔節生長。  如何發展?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看來,最關鍵的還是「人」,無論是產業的聚集,還是商業的繁榮,都離不開人的要素。  這也是東部新區的規劃理念。
  • 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道路越修越寬是現代化?不,是貧困時代的遺傳觀念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博 這是一個企業跟著人走,人跟著城市走的時代。說這句話的是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李曉江,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主持或參與了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珠三角城市協同發展等多個重大區域規劃。
  • 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集體學習暨「2020鄂州城市發展論壇」舉行
    本網訊(全媒體記者周奧)12月31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集體學習暨「2020鄂州城市發展論壇」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高級管理研究中心營運長周凱歌受邀作輔導講座。市委書記王立,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平參加集體學習。
  • 李曉江:追求建築精品和城市空間的精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城市風貌的管理已經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重慶有著極具特色的地理地貌與人文積澱,其城市風貌別具一格。如何打造「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近日,2020重慶·中國城市風貌大師論壇舉辦,本次大師論壇邀請了——中國建築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何鏡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 鄒德慈院士逝世|鄒德慈:我的城市規劃40年
    1980年1980年 ~ 1982年 國家城建總局城市規劃研究所1982年1982年 ~ 1986年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所長,副院長1986年1986年 ~ 1996年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1986年 《城市規劃經濟工作》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年1991年鄒德慈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 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鄒德慈逝世
    12月2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方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學術顧問、原院長鄒德慈先生因病於2020年12月28日23點28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7歲。
  • 陳剛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一行舉行工作座談
    中國雄安官網5月16日電 5月16日,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與專程到新區對接交流的新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一行舉行工作座談。陳剛代表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對王凱一行表示歡迎,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一直以來對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中規院專業齊全、人才匯聚、經驗豐富、實力雄厚,從雄安新區謀劃論證階段就深度參與相關規劃編制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 李曉江:從野蠻蛻變到城鄉共融│觀點
    2017新年伊始,我們邀請到了這位「曉江院長」,去往貴州的一個小山村——樓納,和他聊聊未來城鎮化的理想……李曉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由崔愷院士提出的關於「蔓藤城市」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論壇邀請了全國工程勘測設計大師李曉江、原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書記黃小虎研究員、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雅特聘教授馮長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尹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土地利用與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田莉教授、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特聘教授朱介鳴、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總工程師張曉玲、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主任張佔錄教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蔚文教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盧慶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經濟地理系主任曹廣忠教授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城市規劃要軟硬結合,公園城市...
    從2018年初成都首提建設公園城市,到今年被賦予「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任務,近年來,公園城市探索有了哪些進展?在日前成都舉辦的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業內專家均提及「融合」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屬性。
  • 李曉江:雄安的規劃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當地還有等待拆遷的老百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是最早參與到雄安新區規劃設計專業工作的專家之一。還有一個可能是更難的問題,不是規劃就能解決,但是規劃一定要參與。就是怎麼改變我們城市建設的模式,怎麼從我們城市建設的土地財政依賴的路徑當中走出來。雄安新區一定不能重複這種發展模式。這個問題又與土地開發、城市營建,與規劃和設計有著密切的關係。
  •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
    摘要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在6月7日舉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7年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表示,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模式,越是高等級的政府聚集了越多的資源
  • ...慧眼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成立規劃大數據聯合實驗室
    2021年1月4日,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百度地圖慧眼共同成立百度慧眼-北規院規劃大數據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並籤署了合作協議。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石曉冬院長、王引總規劃師、百度地圖開放平臺總經理李志堂、百度地圖慧眼總經理嚴孫榮等領導及有關人員參加此次會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