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城市風貌的管理已經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重慶有著極具特色的地理地貌與人文積澱,其城市風貌別具一格。如何打造「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近日,2020重慶·中國城市風貌大師論壇舉辦,本次大師論壇邀請了——中國建築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何鏡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千裡——四位演講嘉賓共聚山城,分享他們對於城市風貌的思考研究和實踐成果。
現場,李曉江以《社會變遷中的城市與建築》為題,從人口的變化和城鎮化為切入口、結合需求的變化,從規劃層面對城市風貌的營造進行分析和研究。
李曉江:研究城市風貌,追求建築精品和城市空間的精品,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什麼城市要強調風貌,為什麼城市要強調品質,實際上,這是一個真實需求的增長過程,是整個社會的消費模式成長的必然過程。珍惜建築,不要輕易的大拆大建,遵循社會發展的準則。隨著消費的能力和消費的模式的改變,我們的建築,空間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城市一方面要提高品質,空間品質,考慮空間品質的要滿足不同人群對品質的需求。對於中低收入或者弱勢群體來講是怎麼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特徵和空間的特徵,北京也好,上海也好,正是因為大量的公共空間和城中村在支撐著這個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保持非正規的供給的必要性和認識它的場所價值,實際上是我們實現所謂的空間正義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隨著人們對建築和城市空間的關注,反映的是這個社會對城市建築和空間的重視。如何用設計思考規劃,我認為是從追求開發效率轉向滿足人的需求,從功能融合轉向多元融合,從宏大形象回顧到人的尺度,從開發的經濟效益轉向追求精神的轉變。
如何從物質增長的追求轉向文化價值的追求,從等級化的增量式的模式轉向存量空間模式,從單一的向多元的混合供給,怎麼從物理空間轉向人們心靈體驗的關切。我認為,要把握保護自然歷史文化的機會與人文城市基本格局,整合當下碎片化孤島式和園區化發展模式,變成一個真正有機性綜合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