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檔案對話李競|城市空間的旁觀者,抽離而又參與其中

2020-12-03 建築檔案

以文字紀實,以對話啟發。

這裡是《建築檔案》對話現場!

日清設計

副總建築師/合伙人

李競

我所設計的建築類型以居住建築居多,作為長期在一線的設計師,我做設計時會把自己放在第三方角度,隨時抽離成若干身份去了解方方面面的需求,既不完全是使用者也不完全是建造方,以便不被束縛,進行多角度、多元化思考。

設計過程中,我往往進行著多層身份的轉換,通過深度參與了解居住者的需求,考慮方案時,則儘可能成為一個冷靜而不完全割裂的旁觀者,更好地把作為旁觀者的個人情感和想像合理植入,與其他因素相融合,構建更好的城市空間。

-

閱讀場所文化,設計群體需要的空間

每個場所的文化基底都不太一樣,往往附著一層根深蒂固的土地基因。在原有基礎上,選取不同階段文化片段會給予建築師不同思考,不同的是跟自我結合的方式以及體現設計師自我情感的獨特性。

魯能泰山書院

文化更多是一種傳統的疊加或集合。因此,進入一個場所,了解場所的文化基因,首先要深入了解周邊社會環境、居住人群,因為這幾個要素決定了將來要建設的房子處於什麼樣的社會框架和背景,而這一框架和背景決定了生活在周邊的人將來對建築的直觀印象,這應是最基本的文化思考。

如同天津魯能泰山書院項目,所在物理環境是新區,沒有任何文化痕跡,地塊周邊有很多新建大學校區,人群承載了很多文化、生活閱歷的傳統基因,人文環境底蘊深厚,我們前期的調研可能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有針對性的點,卻可以在群體之中挖掘出某一點共性。因為一旦形成群體意識,通常都是以相對簡單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他們一定希望能有個好的閱讀環境以及閱讀之後交流的空間或環境。在此基礎上再去細究物理性條件,如場地現狀、自然景觀、可用材料、人員等可用資源,匯總整理出自己的任務書,這是我們團隊討論設計必須要做的功課。

設計任務的本質就是給不同群體提供發生各種可能性的空間,如售樓處或社區中心等泛居住類型的空間的設計,都需要先理解使用既定空間的人的若干空間行為,加以提煉,從而聚焦到某一簡單的空間,在滿足資本方需求的前提下,通過設計實現更多的空間功能設計,儘可能為真正的空間使用者創建活動的可能性空間。

我的設計裡經常會留一些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功能的空間,比如衍生出來跟園林或廣場發生關係的空間,這其實是作為設計者所帶有的一些設想,通常會留有一定的餘地,希望未來使用的人靈活地去使用這個空間。

一個空間的建成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設計者、開發商、使用者、材料商,不管是何種身份參與進來,產生一定的空間行為,以此讓思想本身或思考過程落地,從而呈現出動線、可留白和交流的空間。

作為設計者,我們需要綜合這許多的資源,並通過前期思考涉及的文化,場所的相關資源以及人群三者之間的聯繫,往往從自我情感出發用設計來建立一個關係,最終以簡單的方式呈現交流的狀態,從而呈現人的狀態。

螺螄殼裡做道場,空間行為裡融入變化

作為一個職業建築師,在具體的項目中會面臨比較多的束縛,很多時候可謂是在「螺螄殼裡做道場」,我仍然認為是可以有作為的,而且某種程度比做單純的空間意義更積極。

朱家角珠裡尚院

在設計時更多的去關注空間行為,並有意識地植入到設計中去,這是我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思考方式,而最初對於空間行為的思考應該是來源於我上學時的經歷。

我在蘇州念書時,每周有兩天在園林上寫課生。很多同學都在畫自己認為最漂亮的角落或局部空間,最開始我不太能感受園林設計的精妙,於是就四處觀察,更多是到亭子或長廊裡坐一坐,這種不符合一般好學生常規的行為反而為我創造了一種情景。

這時的我其實是旁觀者角色。我看到同學在太陽大的日子會去找樹蔭下,背靠著假山石的地方,不希望後面有太多人看;雖然只畫局部,但會找能看到很大的場景的角度;園林裡的老人和小孩在盡情玩耍等。

在園林裡體驗讓我發現,廊不一定是廊,而是有很多種功能,坐、走、看、交流;假山不僅僅是裝飾,還能提供給人別的功能,這些場景帶來的潛意識會影響到我的一些設計的思考,比如,門廳不一定只是禮儀性的空間,走廊不一定只是交通空間,甚至窗戶除了採光通風,還可能是人跟戶外環境交流的窗口。

建築本身可以具備批判,不一定要有固化的時代的特殊語言符號在其中,而是帶有時代特色的,一方面我不認為把設計師思想都呈現就一定是好的,但我也認為應該在平衡上要做一點點傾斜,傾斜我們自己的認知。所以我的每一個設計都儘量讓「我」既是其他各方,又是一個旁觀者,希望對每個項目帶來一些自己的理性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巧妙植入,畢竟一點變化也是變化。

從事地產項目這麼多年,大家都覺得中國的住宅小區好像千篇一律的,但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公共設施的配套設計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在小區規劃裡,20年前沒有任何人會注意大堂如何設計,如今卻已經細化到人的動線、車的動線和氣候因素,這些觀念和考慮通過一代一代而改變。

建築師應該允許通過自身的思考給出一個值得期待或可進步的空間,即使對於當代有些問題未必能解答,但把問題解決的可能往前推演助力了一步。這很重要,也許恰恰是那一點批判性的出現可以讓建築師的自我在建築或設計中體現出價值。

含混的魅力,從住區發展成為社區

我的專項一直是做被稱為城市背景的住區類建築,很完整地參與到了中國住宅的整個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一些變化。

住區,顧名思義以住為主,住區功能這麼多年的變化就是從宏觀到特定群體,而大部分類型還沒發生從住區到社區的變化。

海口綠城桃李春風鄰裡中心

生活居住空間本身,原來基本居住功能的睡覺、吃飯、客廳交流等若干空間都是合一的,現在這些空間慢慢分離出來,分為主臥、次臥,兒童房、老人房,公共空間除客廳外還有第二客廳,餐廳也會分為一個早餐廳,一個日常餐廳,廚房進一步細分為中廚、西廚等,針對不同人的不同訴求進行功能劃分。

空間功能雖然細分卻會追求一些變化,對於空間本身靈活性的細節在設計裡就已展開。尤其是家庭裡的公共空間,客廳、餐廳、廚房都逐漸成為更好的公共空間的,使得家庭成員產生更多互動,這些變化更符合現在的居住形態。

社區公共空間也在發生變化,很多小區在景觀設計時會考慮愛狗人群的交流區域以及小狗玩耍區域。這些變化產生是由於住區功能逐漸完善,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作為群居動物的人所生發出的其他需要。這些可交流空間、特定人群空間的創建,使得住區逐漸增加社區屬性,提供更多交流可能性空間,從基本功能轉換到更社會化。

現在所有社區都有政府指標規範要求的配套,配套做為整個社區更重要的一部分,應該進行更好的設計,考慮將來怎麼去使用公共屬性的空間。比如很典型的新產生的功能需求,「四點半學堂」,小孩下午四點放學後可以在這個空間上課、交流、玩耍;社區會客廳,居民可以在公共客廳舉辦更多的活動,比如開大的party,這些公共空間可以更全方位滿足人們的需求。

基於這些觀察與思考,我們在設計時更傾向於做功能混合。實際上有很多好的規劃無法自發形成,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過度設計,把功能分得過於清晰從而喪失了新的可能性,而唯有功能混合才能造成可能性。

這涉及到邊界的概念,多方位涉獵的各種因素誘發了最後的設計,含混狀態就代表邊界開始不那麼清晰,交互可能性更多,跨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如我們會有意識地在入口設置配套的商業,把商業和住宅結合而不是簡單隔開,適度混合可以為社區的人創造好的交流空間,形成好的社區歸屬感。

有些商務區規劃的功能太整齊劃一,商務辦公與商業聚合體,白天車水馬龍,但由於周邊沒有居民,晚上幾乎沒有人,這無法稱其為社區,純粹商業功能之外缺少住區功能,如果增加住區就會變成社區。

有時候政府最初規劃一個地塊時,比較清晰地把它定義成商務區,但如果是純粹的商務區,住宅都在片區外圍,規劃設計往往會忽略人的需求,片區是時段性的,白天有人晚上沒人,這應該是城市發展最典型的弊端之一。

住區的存在使得邊界含混,功能含混,也會讓區域煥發更大活力,這是屬於城市自己的更新。

因為人聚集到一定程度,一些訴求自然會被相關部門關注,就像北京的住區範圍大而廣的天通苑,人群集聚到一定程度,區域實現更新產生商務、商業等各種業態。但,這不是理想狀態。對設計師來講,能觀察到和預感到這個過程,在設計的時候,哪怕只是幹預一點,也能表達自己的設計態度,既然已經知道社區過於單純的功能將來會出現若干問題,就一定要儘量避免問題出現,主動嘗試改變這種狀態。

無意識行為,激活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

住區跟城市的關係密切,城市可謂大的底板,住區是其間小小的組團,它們之間的關聯在變化的過程中產生。

中核科創園

從實踐中我經常觀察和思考城市規劃的一些現象,中國很多城市有規劃,但很多城市焦點是開發商主導,而不是政府規劃,有些建設和規劃甚至都是無意識的。

造城過程中,地產商無意識貢獻了一些自己的力量,在5年甚至10年前的中國開發階段,由於開發量足夠大,每一個樓盤基本以30萬平米計,一個樓盤動輒3000戶,居住人口1萬,兩三個樓盤,就能達到3萬人,這基本就形成了一個小城市。這些小區之間形成的公共界面,就是城市未來的公共空間。

組團最近幾年才出現,一個組團差不多5萬平米,我們要重新思考如何把5萬平米的地做成一個跟城市有良好關係的組團,同時規劃出有價值的公共空間。其實有的公共空間是大眾自發形成的,這些空間是靈活的,開發商無法規劃這些場地,只是在設計中出於多種考慮產生一些退讓,從而產生了一些可以活動的空間。

自發形成空間很有價值,如果當初有更好的規劃設計,基於現有的基礎做主動設計可能會效果更好。住區跟城市之間的關係,是需要以規劃視野介入,以更理想的狀態呈現給民眾和給城市的公共生活。

南京東路街道愛民弄微更新

即使上海這類一線城市的街道空間也會因為行政命令或其他原因導致街道本身失去活力和張力,甚至有一些看起來衰敗的街道如果基本要素在的話,要復活和重新啟動的可能性也很大,這些街道潛力巨大,輔助一點設計的改動或城市更新就會變成非常有活力的街區。

我一直比較關注城市更新,觀察新城的大批量型住區中心怎麼形成,甚至親身參與到這一過程。有的街道從最初的冷清到幾年後成為區域核心也是有原因的,或許幾個小區的出入口靠著它,並在街道入口處不約而同留出斜街。這些無意識的行為背後遵循了一定的商業街擺布邏輯。

城市活力、建築本身所創造的商業活力可能是城市本身變化過程中,大量需求引發的,可能街道人流量大也可能因為全是小食店或者剛好地鐵口通道在這裡就無意識的誕生了。有意識地規劃有時反而無法帶來活力,無意識布局反倒產生了活力。

變化中吸取經驗,才能找到設計的支撐點

不管什麼樣形態下的文化背景或社會結構,對人的關注是最重要的因素。作為設計主體,要通過設計來完成人與社會發生關係的空間,設計師眼中人的變化決定了造出來的房子是什麼樣。

西安秦二世陵遺址公園

觀察自我只能說明一部分問題,觀察客戶能發現更多問題。對我來說,客戶包括兩類,居住空間的使用者以及直接甲方。《烏合之眾》這本書表達了一個觀點:人,尤其群體的人很容易形成盲從於群體的意識。

我觀察第一類客戶,從本質上來講,他們的變化更多是受外部信息或社會的心理投射,認知方式更多。在四線城市開展項目的時候,甲方通常會提出說我們的設計可能適用於一線城市未必適用於四線城市。

我認為不用界定一定要做過於在地的設計。實際上,四線城市老百姓的認知跟一線城市差距沒有那麼大,比如電視劇裡面呈現的豪宅生活,觀眾也能感受得很真切,各類商品藉助電商平臺可以在全世界看到和購買到,社會信息是十分對等的。

如果信息有個培養皿,培養的周期在縮短。現代人群的心理變化會受各方面信息的引導,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在與這個世界共處中尋找合適的位置。就我個人而言,我習慣在觀察變化之中吸取經驗,尋找做設計的支撐點。我不給自己設定設計的風格化以及取向,更多是現有經驗的疊加之後的延續。

成都錦江區東大街項目建築設計方案

我始終認為,走路過程本身很重要,你慢慢會發現自己的特點和擅長,通過主動參與到市場規律的浪潮之中找到方向,可以說,我對於自己的設計工作始終在追求一個可變化的思考過程,通過每一點創新去實現產品不同的自身價值。

我經常跟同事說,如果在每一個項目上堅持微創新,每一個微創新附著10個項目,以中國現有的開發量,兩三年就能實現10個項目,這就能疊加成很大的創新,不一定要短期內把一個項目突破到什麼程度,從旁觀者的角度,我認為追求極致的創新和過於主觀的表達一定會在各方產生更大反彈,甚至帶來更大困難,以退為進的方式或許能產生更高的效率。

北京·朝陽區孫河鄉項目商業設計方案

作為設計師,需要的不是一次兩次創新上徹底突破,而是更多帶著突破想法一點點去實現,如今四十不惑,我始終會堅守基於合理邏輯的自身職業認知。

本文圖片由日清設計提供

相關焦點

  • 建築檔案對話楊宇振 | 造物者的樂趣與困境
    30 以文字紀實,以對話啟發。 這裡是《建築檔案》對話現場! 還寫過一篇《在其中與不在其中》的文章。一公裡城市的日常生活就是「在其中」,作為一個人,在城市裡的生活會變成一種日常狀態,對這種日常狀態不夠警惕,人的思想就會固化,變成只「在其中」。但當我們還可以「不在其中」,以一種俯視的視角來看,就能看出在這一公裡的日常生活環境裡,人的狀態與新的可能。
  • 李競 彷徨與掙脫,雙子座建築師的15年
    即便彷徨也要精心規劃「對於自己要走的路一定要有規劃」一般人畢業後工作的實習期最多三五個月,然而李競卻在上海現代建築設計研究院實習了九個多月,這次漫長的實習期讓他意識到實踐對於建築的重要性。「學生時代的指導性理論跟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脫節太厲害了。」有了這次經歷後,他迅速從象牙塔中成長出來。
  • 一場關於東方美學的跨界對話 "爆款"新中式的產品力密碼是什麼?
    上海日清建築設計合伙人李競:植根本土文化,實現現代的寫意上海日清建築設計合伙人李競上海日清建築設計合伙人李競作李競從歷史、地理、建築、文化等方面解讀了建發&九龍倉·央璽項目,他認為,嶺南四大名園之一餘蔭山房是傳承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的典型之一,後庭、中庭、前廳、堂前庭等空間構成對應著古人不同的生活場景。
  • 特斯聯艾渝對話B.I.G創始人Bjarke:城市科技與建築藝術定義城市...
    12月2日,特斯聯創始人兼執行長艾渝與B.I.G建築事務所創始人Bjarke Ingels在全球最大科技峰會Web Summit上就全球城市智能化的全新樣式與標準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線上對話。作為城市智能化領域的先鋒和城市設計領域的鬼才,艾渝同Bjarke分別從城市科技及建築藝術的角度討論了下一代城市的全新標準並對城市智能化的未來進行了再定義。
  • 李競:做生物新藥研發的阿里巴巴
    他歸來時,中國正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前夜,他此番回國也正是為了創業。「我們的目標是做成生物醫藥界的阿里巴巴,讓所有創業者在我們的平臺上保質高效地做出新藥產品。」在自信篤定背後,支撐李競的資本是他15年來在世界藥企巨頭積攢的技術與經驗,是他對回國創業破釜沉舟的決心。
  • 天圖投資董事總經理李競:AI、大數據與零售的結合是未來趨勢
    據悉,眾盟數據成立於2013年,是基於大數據和AI技術的商業智能平臺,公司以線下數據資產化理論及實踐成果為指導,通過集數據獲取、合成、應用為一體的閉環生態,為實體商業發展多維賦能,助力企業實現智能商業的轉型升級,目前覆蓋全國約300個城市包括餐飲、商超、酒店、醫院、學校以及寫字樓等在內地的近200萬個線下場景。
  • 李競:美就是個性!
    「不好意思打擾您了,我是專程來拜訪李競主任的,請問他現在有空麼?」  「您好,我就是李競。」  形·體--楚腰纖細掌中輕  李競主任除了被稱為「面部自體精雕大師」之外,還享受 「形體雕塑家」的美譽。
  • 東方紅資管李競:投資最好公司 追求長期回報
    近期,東方紅資產管理即將發行一隻偏股混合基金——東方紅啟東三年持有混合基金,東方紅資管「新銳」李競擬任該產品首任基金經理。日前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李競進行了專訪,李競表示,東方紅一直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希望投資最好的公司,這些公司代表中國,也會給投資人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
  • 社區檔案: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建構的記憶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出發點就是,如何有效地記住這場災難並對將來的預防與發展提供幫助。於是,社區檔案(Community archive)這種公共性、基礎性的記憶手段再次受到了關注。其檢索的方法主要分「場所」和「主題」兩大類,第二類中還包含了「商業·產業」、「少數民族」、「歷史建築」等多種主題。而LGBT社區檔案以及戰爭相關的社區檔案等也都做了相關的列表便於用戶檢索使用。相應的,以往那種由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件館等機構建立起來的存檔行為與理論,也再一次得到關注,以NPO等民間機構為主題的市民參與型檔案實踐也被給予極大的期待。
  • OCAT研究中心:焦慮的空間檔案 從地洞到桃花源
    作為具有建築學背景的策展人,「焦慮的空間檔案——從地洞到桃花源」是陳淑瑜沿著她在空間理論、設計批判以及在物質文化領域的思考,以展覽的形式向公眾所做的一次呈現。  這是OCAT研究中心在完成空間改造之後,首個利用整體展廳實施的展覽。
  • 李競:房地產下半場是客戶需求 | REARD地產星設計大獎專訪
    李競是項目主創者之一。  Q1:您主刀天津魯能泰山書院項目為什麼會採用「書院」、「體育」等關鍵詞?因為建築不高,思考怎麼樣的一個裝飾?這是設計的第二個切入點,形象性的切入掉。在比較矮的低體量的建築中,靠體量形成好的造型,形成比較好的沿街展示面是機率很小。最後,選擇用空間的體驗感和變化來形成。三個方盒子,通過之間的錯動和布局的變化形成空間組合後,變成一個空間有一定複雜度,形成一個體驗交互空間。
  • 雷士照明共建城市文化名片,賦予建築空間生命力!
    今年武夷山市音樂廳已向市民開放,雷士照明參與共建這座武夷山音樂文化名片,為文化藝術空間釋放光的魅力。  武夷山市四中心一廣場是是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秉承「發展成果與廣大市民共享理念」建設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
  • 【新時代勞動者】「社區頭雁」李競:社區大小事,都是心頭事
    2017年初,漁邨社區探索將物業管理融入社區建設的社區治理方法,創新成立了漁邨社區「樓宇黨建促和諧」物業志願聯盟,以社區黨委為龍頭,社區黨建工作為引領,聯合社區各物業管理單位建立聯盟公約和工作機制,搭建聯盟微信聯繫群,及早發現、及時處理社區治理和城市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解決社區治理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的困難,形成協商民主、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 對話大咖|他曾獲聯合國大獎,他眼中的重慶建築是這樣的
    在山城重慶,高低起伏、山水相間的地形地勢,讓許多建築都極具特色。現代化的都市裡,好看又有特色的建築會為城市的顏值加分。怎樣去設計一個這樣的建築呢?本期「重慶發布對話大咖」,對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建築創作大獎的獲得者。
  • 一個務實的工作狂--李競
    李競,2014年10月加入科沃斯,擔任製造二部工業工程師一職,入司時間並不長,但是已經獲得了公司客服明星榮譽,是什麼讓他這麼出類拔萃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等片展映 建築電影跨界對話
    同時,本屆電影展最後一場「電影人學術活動」舉辦,周榕、董功、廉毅銳、王輝等建築界嘉賓與賈樟柯、《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展開對話「電影如何回歸城市」,縱論電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風平浪靜》等熱點影片展映17日晚間,由賈樟柯導演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小城之春」放映廳進行亞洲首映。
  • 西班牙獨有的空間建築語言
    他在世時,所參與設計的建築有17項被列為國家級文物,還有7項被聯合國教科組織列為世界級文化遺產。他們深知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密切相關性,了解材料選取和建築工藝是創造可持續且有意義的空間最有力的工具。 從1997年成立事務所以來,S-M.A.O就開展了許多與建築空間相關的工作和研究。其中一條線圍繞「摺疊」主題及其在建築學領域的使用以及建築學科固有的手段。
  • 特斯聯艾渝:城市科技與建築藝術定義城市智能化新標準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2日,特斯聯創始人兼執行長艾渝與B.I.G建築事務所創始人比格·英格斯(BjarkeIngels)在全球科技峰會Web Summit上就全球城市智能化的全新樣式與標準進行對話,雙方分別從城市科技及建築藝術的角度討論了下一代城市的全新標準並對城市智能化的未來進行了再定義
  • 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聯合創始人韋尼·馬斯:建築傳遞城市氣質
    韋尼·馬斯 每經記者 張建 攝人性化建築提升城市生活品質韋尼·馬斯作為歐洲知名建築師,同時也是一名城市化領域的專家,他參與過中國許多大城市的城市化項目。比如,此前韋尼·馬斯就率領團隊參與杭州京杭大運河旁的改造項目,將運河旁老舊的工業產業區,進行新的功能區劃,逐步轉變成為城市居民區。「如果是開發商得到這樣一片土地,(出於利益最大化)他們肯定會修建很多塔樓,這並不是一種好的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我觀察到,目前,中國很多城市規劃者仍然是採用比較傳統的方式。」 韋尼·馬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 築夢軍工|李競擇:用行動詮釋男兒擔當
    初入兵器裝備,李競擇擔心自己能否勝任工作,然而人性化、科學的管理方式打消了他的顧慮。實習期間,李競擇看到很多同事廢寢忘食地工作,自願延長工作時間。當問及同事原因時,他們說:「我研究的多一點,快一點,對國家的貢獻就大一點,國防就會強大一點,為了人民的安全,為了祖國的繁榮強盛,我們要從力所能及的事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