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檔案對話楊宇振 | 造物者的樂趣與困境

2021-01-09 騰訊網

Mar.

30

以文字紀實,以對話啟發。

這裡是《建築檔案》對話現場!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導

楊宇振

-

少年只能遙想

1990年我離開福建漳州到重慶讀書,在重慶一待就是13年。學習中深覺學海無涯,不同知識的交融,正如吳良鏞先生講的「融貫的綜合研究」,能夠使人更整體地思考存在的世界。專業領域的精深與向外的交叉和融貫,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往往只有更寬的視野,才能夠在具體某一方向有所推進。

2003年初我到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跟著吳良鏞先生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中國博士後的設置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李政道先生向鄧小平提出的建議,目的是使得剛畢業不久的博士,有一個相對良好的科研環境,有一定的學科交叉,促進科學研究的推進。這在1980年代到2000年左右博士還不多的時候很有效。如今博士後多少成為各高校學術績效激烈競爭的工具。這很大程度上異化了設置博士後的本義,不是一種好的方向和實踐。在清華時吳先生給了我比較寬鬆自由的研究環境,使我可以在城市歷史、人文地理、政治經濟學、空間研究等領域有所涉及。

我經常和學生說,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應該像摁釘一樣,有一個寬的面,搭配一個尖的頭,才能有受力面將釘子摁進物體當中。如果只有尖的頂,很難推進去(尤其是,方向本身也是個問題);寬面給的是用力面,用來理解社會、更廣泛地了解各種相關知識;尖的部分就是專業構成,是具體應用的部分。寬廣的知識面和深的專業實踐,融貫的綜合研究與認識和處理真實問題,兩者相輔相成。

2007年以來和學生們一起,每個月舉辦一次讀書會。讀書會上同學講說各自閱讀的書,大家一起研討和分析,涉及有哲學、社會學、文學批評、藝術理論、城市研究、建築理論、政治經濟學、歷史、人文地理等。大家在討論中共同學習和成長。

離開漳州已經30年,少年只能遙想。從學校裡的求學到主動去認知存在的世界,我對自己的期待,是去認識真實問題,在認識的基礎上創造性實踐;在抽象與具體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感性與理性之間、在廣大與精深之間、在外在與內在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建立某種積極的平衡。

2016年出版《資本空間化:資本積累、城鎮化與空間生產》(左圖)

2018年出版《歷史與空間:晚清重慶城及其轉變》(右圖)

-

細微處觀察

與超越定見

建築不單是一個技術邏輯的生成過程,是各種不同因素共同構成的複雜矩陣影響著事物發展。首先是人自身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城市的認知。城市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場所,是認知世界的重要空間載體,進而也影響著我們對於世界、對於我們自身的認知。

我寫過一篇《一公裡城市》的文章,記錄的是幾年間在從家到學校往來的街道上看到的變化、感受和思考。「一公裡」(是個概數,對一些人來講可能是幾公裡、幾十公裡)是從工作到生活的軌線。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每天的生活就是這一條線。初看起來是一條時空的線,但時空線背後是由各種規矩、規定(Regulations)決定的。比如我是老師,我就必須按時來上課。這些規矩、規定生產了每個人的時空軌跡,而絕大多數人都在時空裡面很難突破這種既有的、被限定的軌跡。

還寫過一篇《在其中與不在其中》的文章。一公裡城市的日常生活就是「在其中」,作為一個人,在城市裡的生活會變成一種日常狀態,對這種日常狀態不夠警惕,人的思想就會固化,變成只「在其中」。但當我們還可以「不在其中」,以一種俯視的視角來看,就能看出在這一公裡的日常生活環境裡,人的狀態與新的可能。也就是說,一方面你必須「在其中」,這是任何人都躲不開的,但這並不是全部,你還要「靈魂出竅」般地看看自己的狀態,尋找新的可能。

貴州柏芷山接待中心

在讀書會中,我們經常談到如何警惕「定見」、消除「定見」。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往往使人麻木,人只「在其中」,從而形成慣有的成見或偏見,進而成為一種「定見」。如何能夠擺脫成見是人生的關鍵,要不斷地突破已經形成的「定見」,開拓觀察生活的視界。

「一公裡城市」是我日常生活的樣本,也是我接觸世界的方式之一。在來回之間發現空間不斷發生著變化,比如門面變得越來越窄,但是進深卻越來越深。對現象的感知就是一種經驗,而對於感受的看法、思考和分析則取決於知識構成、人生的經歷。日常現象的觀察某種程度上講是「在其中」,如何超越這「一公裡城市」的現象觀察,抽身反觀這一公裡城市裡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是「不在其中」。需要把「在其中」與「不在其中」結合起來,把具體和抽象、經驗與思辨結合起來。

建設中的遊客接待中心

-

「人」的狀態與專業

對城市的感知可以被歸納成一些普遍性的要素。但每一個個體對事物的認知是不同的,有差異的。比如街道尺度的變化、水的變化、迎面吹來的風的變化以及溫度都會對人的認知產生影響。比如與某個人在某個茶館或咖啡館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雖然很可能這個茶館或小咖啡館很不起眼,但對在這裡共處深談過的人來說,這個不起眼的空間是在這座城市裡對於他們而言重要的地方。這是普遍性與個體差別的關係。

也就是說,需要從普遍性和個體性的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作為一個現代建築師,眾多造物者中的一類,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應對的是普遍性、抽象性的內容。但如果考慮各種不同的個體,他們的具體需要,就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向和實踐方向。

專業知識會加深一個人對某個具體方面的理解,但如果不警惕,專業將限制他對其他方面的認知和思考,將使得他缺乏總體性的認知。對於建築師來說,在具體工作中的實踐應該是從「人」的狀態為出發點,而不僅是一種專業人的角度去觀察。

建設中的便民服務中心室內

-

感性與理性

建築師是狹義層面的造物者,除了做好自己專業的事情,應對「公共」的意義、形態及其生產有所思考。

我曾帶孩子去過雪梨歌劇院以及挪威的國家歌劇院。在參觀挪威的國家歌劇院時,孩子對我說:「我覺得這裡比雪梨歌劇院好」。我對他說,這種比對的感受很有意思。兩個劇院的設計來自於不同的時代需求,雪梨歌劇院是貝殼的形狀,是以形取勝。挪威國家歌劇院呢,建築師追求的不僅是建築造型對人產生的吸引力,更多的是社會公共性思考,讓歌劇院成為了一個可供人交流的公共空間(不僅僅是「歌劇」的功能本身),這也是公共建築之為「公共」的地方。

設計的形成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建築師需要在變化的過程中做出決定,就像寫書法一般,不是每一幅書法都可以寫出自己想要的感覺。建築師也會出現這樣的狀態,不是每一次設計都能成為自己滿意的作品。其中有著理性和感性共構的交互關係。

舉個例子。柯布西耶設計朗香教堂,到現場後不久,通過對於環境的感知、任務的理解等,應有的教堂狀態很快在腦海中呈現,設計方案很快就出來。他認為這樣的方案是這塊場地應該擁有的狀態,他不需要通過一步一步的理性解析、剖析得來。當然邏輯推演是一種設計方法,但一塊場地上的建築設計通常不是純理性可以解決的。但通過理性的解剖、解析後羅列在人們的面前,對一般人是有效的(比如BIG事務所的一些工作方法)。我不認為哪一種好或者哪一種壞,這只是兩種工作方式(而且往往是交疊共用的方法),和建築師本人的狀態、素養有關,也和他面對的對象有關。

感性當中有理性,理性當中有感性,一個人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過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這是感性與理性不斷交疊的一個過程。現在的建築師往往更多受到理性支配,如何能夠使得建築更加溫潤、能夠給人以更感性的經驗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民族文化中心

-

建築語言

與建築師的樂趣

當形成一種固定語言的時候,一方面是建築師可能成功了,另一方面是建築師「死」了,就像喪失了生命力一樣。雖然被社會所認可,但創造力也會隨之消退或消失。建築語言的使用是建築師理解世界的外在顯現。

正如文學作品一樣,比如周作人跟魯迅的文字,周作人寫「雨天吃茶」的狀態,寫「入廁讀書」、文字平和衝淡,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感受和領悟;魯迅的文字則比較犀利,與魯迅文風相近的還有如張承志的文字,都有一種戰鬥的精神,周作人、林語堂是另外一派。這是一種狀態的顯現,人的性格會影響體現出來的文字,就如同是生命的延伸。

建築過程中,應該對不同物質的表情進行探索,比如對材料的認知,混凝土、鋼、玻璃等各種不同的材料之間的組合,這方面總體上在中國建築教育裡是比較薄弱的。早期的張永和、王澍、劉家坤等建築師,都是從材料屬性的認知開始。在過程當中,需要去摸索這些材料組合的不同表情,就像文字的組合一樣,文字人們都認識,可是當把字挪到不同的位置,其中傳達的情緒就會發生變化。而建築師手裡能用的「字」,就是材料,組合成的空間以及空間傳達的意味都在其中。

去探索未知的建築形式,發現建築中不同的物質、不同的材料,去感知它們的多元化豐富表情,是建築師之為建築師的一種樂趣。

民族文化中心

-

每個人的困境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困境,永遠都是這樣。孩子也是一樣,雖然你會面對他的焦慮,可是最後他的焦慮只有他自己來解決。孩子要從小學升到初中,要找一個好的學校,父母肯定會很焦慮,可是我覺得最後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面對。又比如說,地區的不均衡發展是一個現實,而且是一個強制性的力量。在計劃經濟時期,人才和資金的分配是計劃性的,畢業生必須聽從國家的分配,所以那個時候是一種相對的均衡。在40年發展過程當中,東部地區有大量的人才、豐厚的辦學經費以及觀念的開放、相對靈活的機制,經由時間的沉澱,就逐漸就體現出東西部的區別來。這些處於西部的人難道不會焦慮嗎?(儘管處於東部的人也有他不一樣的困境與焦慮)東部地區很多的院校在知識結構、教學類型上出現了新的變化,西部大部分的地區基本上還是舊式的知識結構等。作為個體,面對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幾乎無能為力。

齊美爾在《貨幣哲學》裡談到,過去的100年間可以看出,整個社會機制越來越龐大,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物質越來越豐富。外在世界在不斷地擴大的同時,人卻被切割得越來越小,你成為一個某方面的「專業人」,專業再往下又被切成更細的碎片。外界越來越豐富,個體卻越來越萎縮,這就是當代社會城市的一種狀況。馬克思曾經談到過:我們每個人貢獻我們的生命,去建造一個異化的世界。這個世界由我們的生命和勞動時間所轉換成,可是這個世界卻回過頭來擠壓我們,使得我們成為社會分工中的一個部分,我們只是一個社會分工,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些事情在所有專業領域裡面都存在,無論是建築師規劃師,還是媒體工作者或者導演,或者其他的職業,一樣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外部世界越來越龐大,你必須受制於外部世界的法則。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談到需要「努力超越這種社會異化」。一方面你必然是這樣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你怎麼才能夠掙脫出來,有一定的思辨意識,這是現在的一個難點。

816核工業洞入口

-

差異性的價值

我對孩子說,要意識到學校教育是一種同化的教育,要有自身的差異性,才能更深刻理解存在的世界。要把書本裡的知識與現實結合一塊。學生學了很多抽象的知識,卻往往不正視現實的世界和現實的問題,不能把抽象與具體關聯在一起。然後就是對不同文化的經驗、感知和思考。就如一個人要身體健康成長,要吃各種不同的東西,心智上的發展也是一樣的。

要試圖去理解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讀各種不同類型的書,心智的發展才會比較完善,能體會到思考的樂趣。

教育要讓孩子培養成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現在主要的方式是灌輸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人生是個長跑,用力在獨立思考的教育一開始好像落後了,可是到後面總會有發力的時候;就如在森林中,要去敏感感知周圍的變化和找出一條可能的路,而不是既有的路上走尋常的路。這才是孩子的未來。

和學生們在一起

和家人去旅行

愉快的交談

文中提供的所有建築案例為楊宇振、覃琳建築作品

往期人物回顧

- END -

本文由檔案記錄人原創撰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欲給檔案君提供寶貴建議,請在 | 建築檔案 | 公眾號中留言。

相關焦點

  • 建築檔案對話李競|城市空間的旁觀者,抽離而又參與其中
    以文字紀實,以對話啟發。這裡是《建築檔案》對話現場!設計任務的本質就是給不同群體提供發生各種可能性的空間,如售樓處或社區中心等泛居住類型的空間的設計,都需要先理解使用既定空間的人的若干空間行為,加以提煉,從而聚焦到某一簡單的空間,在滿足資本方需求的前提下,通過設計實現更多的空間功能設計,儘可能為真正的空間使用者創建活動的可能性空間。
  • 為什麼我們執著於尋找造物者?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當中,太空人們無意之中碰到了所謂的造物者,這些造物者曾經創造了人類,但是今天他想要用宇宙飛船毀掉人類,這些太空人們發現造物者的這個企圖後,立刻摧毀了造物者的飛船。所謂的造物者,其實是否存在都是一個問題。我們在討論造物者的問題的時候,就已經默認了一個事實:我們並不是猴子進化來的,而是由某些智慧生物製造的。的確,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發表之初就遭受質疑,當時人們依然原因自己是上帝創造的,而不是猴子進化來的。
  • 創管學院楊宇課題組發現人臉寬高比例與談判結果的關係
    創管學院楊宇副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心理系副教授TomasF.
  • OCAT研究中心:焦慮的空間檔案 從地洞到桃花源
    作為具有建築學背景的策展人,「焦慮的空間檔案——從地洞到桃花源」是陳淑瑜沿著她在空間理論、設計批判以及在物質文化領域的思考,以展覽的形式向公眾所做的一次呈現。  這是OCAT研究中心在完成空間改造之後,首個利用整體展廳實施的展覽。
  • 禮物、信貸、以物易物:二戰後全球社會主義的建築流動性
    這樣的歷史要求人們減少對意識形態體系之間的再現之爭的關注——這是建築史學家對冷戰時期住房問題的主導性描述——而更多地關注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築流動性的政治經濟。儘管這種政治經濟在整個冷戰過程中不斷演變,但其定義始終是一種介於禮物贈與和商業交換之間的模糊關係。社會主義國家使用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包括以優惠條件提供的信貸和易貨(barter,以物易物)貿易原則,都傳達了這種模糊性。
  • 終極監獄逃脫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12月3日上線!
    終極監獄逃脫沙盒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12月3日正式上線!——————————————————————————————————————提到「越獄」,這個話題抱有極高的關注度。而《逃脫者:困境突圍》就是這樣一款充滿「逃脫樂趣」的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是一款益智冒險動作類遊戲,以越獄這一獨特的設計贏得了很多人的關注,經過此前的多次測試後,關于越獄文化的刻畫可以說是深入,玩家需要和周圍的獄友打好關係,利用一切資源和物品來獲取越獄所需的物品,來幫助自己逃出這個地方~遊戲主要分為兩個模式,一個是自由探索模式,另一個則是對戰模式,對戰模式是在指定時間內看看誰先逃脫
  • 湖畔天下|以匠心對話生活,「奇妙造物季」圓滿收官!
    DIY皮具+木作匠心手藝人上線4月25-26日,主打手工DIY 的「作物」將創意DIY工坊搬到了「湖畔天下」帶領大家體驗「玩」皮和造「木」的樂趣一個個「手作素人」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都做出了讓自己刮目相看的小玩意兒呢!
  • 建築結構丨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振型的參與係數和有效質量
    一層的300噸,分配到第一振型163噸,第二振型105噸,第三振型32噸,加起來剛好300噸。同樣,二層的300噸,第一振型294噸,第二振型47噸,第三振型-40噸。而我們的第一振型的有效質量是2.74,第二振型是0.22,第三振型是0.03,加起來等於總質量3。也就是說,第一振型佔到了總質量的91.4%,第二振型佔7.5%,第三振型只佔1.1%。從上面的圖像也能很直觀的看出,第一振型佔了絕大多數有效質量,第二振型所佔很少,第三振型更是可以忽略。在我們 part.6 的底部剪力法裡,我們說近似可以用第一周期來代表房子的自振特性。
  • 又到一年畢業季 畢業生檔案戶口黨組織關係如何安置
    應屆畢業生檔案到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託管7月2日,記者在州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的檔案管理科看到,許多大、中專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前來辦理檔案的託管手續。據該局檔案科的工作人員介紹,從6月底開始,該中心就陸續接受到各大中專院校郵寄過來的人事檔案。同時,還有部分人員自帶檔案到這裡來辦理託管事宜。
  • 「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動者嗎?
    每一次實踐的結果也並非建構主義視角中人類意圖性的施展,而是由包含「非人類」與「人類」的各類行動者共同構成的一個網絡(network)組成。當實踐中物與人以協商的方式穩定化聯結之後,ANT認為,一個既定的結構才得以構型(22)。如此,對於第一個問題來說:某物的物質性意味著過往「行動者網絡」的建構結果。舉例來說,我們如何理解城市中「建築」的物質性?
  • 崩壞3律者檔案打法更新-冰卡/冰姬/月下
    崩壞3律者檔案打法更新-冰卡/冰姬/月下 作者:大幕來源:崩壞3通訊中心發布時間:2018-10-11 14:58:20 崩壞3律者檔案打法更新-冰卡/冰姬/月下*轉載自崩壞3通訊中心新版本更新以後
  • 城廂區智能檔案密集架廠家智能檔案密集櫃價格是多少
    城廂區智能檔案密集架廠家智能檔案密集櫃價格是多少河北盛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衡水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專業於物聯網智能控制技術的開發及應用,專注於智慧檔案管理 領域的研發、智造、項目實施。
  • 【心和Talk】王育琨:從0-1,造物造人
    任正非這一棒子非常的厲害,我就好奇,如果我們今天請任正非到現場來,我是感覺我不夠力量來說造物者的靈魂,信仰。 如果請任正非到現場來,咱們就把這個題目推給他,造物者的信仰是什麼?他可能會說哪有那麼複雜!非常簡單,所有的一切都在這一幅圖中,所有的一切都在這一圖中。
  • 白川鄉「合掌造」建築是世界文化遺產!
    白川鄉「合掌造」建築是世界文化遺產!白雪皚皚的房頂。旅行是很大的冒險,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改變自己的決心,決不是用來逃避原來的生活。沒有雪的「合掌造」建築也很好看。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這就是人生。顏色豔麗的「合掌造」建築讓人嚮往。
  • 漫威:振金並不能完美的吸收動能!
    振金除了超群的堅固程度以外,還有吸收動能的特性,而所有現實世界中的攻擊是都帶有動能的,如果黑豹戰衣可以完全吸收任何動能,那理論上來說就可以免疫現實中的任何攻擊了,這確實挺無敵的。但振金其實並不能完全吸收動能!
  • 以越獄為主題,全新的生存類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手遊已上線
    今日話題:以越獄為主題,全新的生存類遊戲,《逃脫者困境突圍》手遊已上線。大家好,我是嗶嗶解說。《逃脫者》這款遊戲相信有玩家在Steam平臺上體驗過,而如今移植到了手機上,並且內容以及玩法上都沒有產生變化,極度還原。
  • 中國有多少種造礁石珊瑚?中科院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物種中因為具有造礁功能而劃分出來的生態類群,隸屬於刺胞動物門珊瑚蟲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作為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框架建造者,其通過鈣化作用產生的碳酸鈣外骨骼會對珊瑚礁的形成以及生境的構建產生巨大貢獻。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偷人錢財作繭自縛楊宇中隊破獲一起盜竊案
    黃某遠(中)被行政拘留11月26日,三亞市公安局天涯分局三亞灣派出所楊宇行動中隊破獲1起盜竊案,依法處理違法行為人1名。11月6日9時許,三亞灣派出所接到位於海虹路某小區的一家商鋪裡的800元現金被盜的警情後,所長關碧迅速安排教導員陳國鈺帶領民警趙增哲以及楊宇行動中隊前往現場勘查,調取相關資料,沿途追蹤,梳理線索,對案情深入分析研判,逐漸找到作案人的蛛絲馬跡,順藤摸瓜,最終於26日9時許查獲了作案人。
  • 《AI:夢境檔案》評測:夢是現實的投影
    《AI:夢境檔案》是打越鋼太郎在完成《極限脫出 刻之困境》之後沉寂近 3 年才推出的新作。巧妙的細節設計、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隱藏在不經意間對話中的線索,這些都足以叫任何一個喜歡推理的人慾罷不能。
  • 「心和Talk」王育琨:從0-1,造物造人
    跨年演說2020年12月31日心和塾2021跨年演說「新的十年,從0到1」我們將與國學大師,資深學者,實戰型企業家,優秀青少年對話他們是歷史學者,業界專家,創新高手,終身學習者高手名家匯聚一堂,激蕩腦力風暴從企業永續,家族傳承的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