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研究中心:焦慮的空間檔案 從地洞到桃花源

2021-01-15 蜂鳥網

開幕:2020.12.19 15:00—17:00

展期:2020.12.19—2021.03.28

策展人:陳淑瑜



參展藝術家:安德思·耶丁(Andreas Gedin),胡偉,紙老虎工作室,梁碩,莉娜·塞蘭德(Lina Selander),梅·海瑟格(Maj Hasager)

地點:OCAT研究中心


Maj Hasager,Still Image from We Will Meet In the Blind Spot,201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OCAT研究中心榮幸地宣布「焦慮的空間檔案——從地洞到桃花源」將於2020年12月19日下午3點開幕,這是「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計劃」優勝方案的展覽呈現,將持續至2021年3月28日。

  作為具有建築學背景的策展人,「焦慮的空間檔案——從地洞到桃花源」是陳淑瑜沿著她在空間理論、設計批判以及在物質文化領域的思考,以展覽的形式向公眾所做的一次呈現。

  這是OCAT研究中心在完成空間改造之後,首個利用整體展廳實施的展覽。策展人針對OCAT研究中心特定的場址,在與藝術家共同交織的研究線索之中,以焦慮作為從現實通往理想之境的入口,為每件藝術作品所探討的空間概念建立特定的位置、關係與情境。在不以時間為軸線的維度裡呈現空間與身體相互建構的歷史與現實。


Hu Wei, from Public Assembly/Encounter series, 201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策展人語

  當一個展覽開始的時候,策展人最好是不再自我解說。因為他/她應該已經完成了從解說到轉化的工作,把現場留給公眾。但解說的確是策展人的義務,那麼,我想在這個展覽還沒有開始之前,用這種義不容辭談一談策展的責無旁貸——我認為一個策展人在解說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轉化,也就是策展人與藝術家、藝術機構一起,把進入一個策展項目的各種力量、關係和因素轉化成現場的經驗。「空間中的空間」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是一種非常關鍵,也非常有趣的覺察,是可以被進一步轉化為「策展的空間性」(curatorial spatiality)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策展只有通過感官的途徑才能獲得空間性。展覽是關於藝術作品看不見的本質,是我們用藝術作品可見的實體部分去建構展覽的空間,去容納那些「不可見」的部分。對我來說,這是展覽的意義,也是展覽的開始。

  在另一個層面,一個展覽、一件作品,大多是建立在特定的解讀之上,但肯定不是最顯眼的解讀,否則我們就無法讓非同尋常的、尚未覺察的存在顯現出來的。展覽的標題,就是對展覽本身的一種解讀。一個展覽的標題,就如同一個策展框架試圖依仗的理論一樣,一半是啟發、一半是限制。


Lina Selander, Still Image from When the Sun Sets It's All Red, Then It Disappears, 200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也許,我還應該在這個展覽即將面向公眾之前,再次解說一下它的標題陷阱。

  卡夫卡的《地洞》,是以一句仿佛是結局的話開始的,「我造了一個地洞,似乎很成功」。整部小說就是這位不具姓名的理性動物,對自己親手打造的地洞——一個看似已經完成的、完美的人工系統,所進行的無盡反思與自我揚棄。來自內心深處的焦慮驅動著它的身體不停勞作,不斷開拓、加固著地洞。它既是地洞的主人,又是地洞的奴隸,在監視與自我監視之中徒勞地追求安全感,一種無法承受的愉悅。我不認為卡夫卡真的打算寫完這部短篇小說,因為它是卡夫卡在柏拉圖洞穴的旁邊,為現代人建造的另一個走不出去的地洞。讓小說在理性動物的幻聽之中,在「一切仿佛回到原初」之時戛然而止,正是「卡夫卡式」的結尾。

  而《桃花源》,則是一位隱逸中的古代知識分子,以魏晉時期的浪漫主義構想了一位迷路的漁人。他離開現實、鑽過山洞,找到了世外桃源,成為一個「他者」,進入到那個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治之地。那兒的永久居民熱情地招待他,也與他進行了一些不置可否的交談。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地點的地點、一幅染著光暈的圖景,以其完美的形式映射著現實社會的一切關係。這正是福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異託邦,一個鏡像中的位置,一個實現了的烏託邦。空間作為一種隱喻,讓語言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躍遷與連接方式。桃花源是地洞之外的想像世界,與柏拉圖洞穴之外的真實世界、卡夫卡地洞之內的現實,相互嵌套、彼此扭轉。只是迷路的漁人、和柏拉圖洞穴裡那位意外鬆綁的囚徒一樣,無法帶領其他囚徒走出去,也只能在我們意識洞穴的牆壁上繪製另一個幻影、另一種述說,留待後世的迴響。比如,明末清初,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畫家吳歷,在他繪製的長卷中為桃花源的入口添了一座碑,並在他的時代語境中,為現實與幻境確立了彼此的空間關係。

  所以,在「焦慮的空間檔案」裡,從「地洞」到「桃花源」只是一條想像中的躍遷路徑,又是一條無始無終的莫比烏斯帶,但它並非是進入這個展覽的唯一路徑。其實整個策展工作在於如何與圍繞著不同空間概念展開研究、實踐的藝術家們共同建構「檔案的空間」——在鏡子、迷宮、折屏、陽臺,這些既是空間物件又是空間概念的內部與外部、此處與彼處、正面與背面,展開多重的對話。也在圖像與詞語的空隙之間、記憶與遺忘的交界之處,追問空間與身體相互建構的歷史與現實。


Liang Shu, photo from Scenery, 2019, solo exhibition at Beijing Commun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在這個「空間的檔案」和「檔案的空間」互為對象和場所的「異託邦」展覽裡,我們將把穿行往復的樂趣留給觀眾,邀請他們身臨其境,尋找空間中的空間,加入到無盡的對話中去。

  展覽的英文標題與中文標題存在著語言上的不對位。我的確沒能在中文裡找到剛好與「Archiving」對應的詞彙,來表述我們在不同的空間以及它們的檔案之間穿行、對視、打開、重寫的過程。也只能在中文的主標題「焦慮的空間檔案」裡留下一個「焦慮」的修辭,來略顯含混地籠罩空間與檔案的邊界。也許,對我來說,空間與檔案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交界,也許正是焦慮,驅動我們離開彼此的「中心」位置,在空間與檔案之間摸索、感知和行動。由此,中文特有的混沌修辭,也逆向打磨了指涉清晰的英語標題,「Archiving the Spaces of Anxiety」。

  最後,我想借用微信上大家貼出展覽預告時,最謙遜可愛的臺詞,「歡迎你們來玩」。如果這個展覽對你們來說意猶未盡,我真心建議遠道而來的朋友們順便去歡樂谷一帶走一圈。也許,在穿過了這個展覽的地洞和桃花源之後,你會與這片看似無甚新意的魔幻現實主義山水景觀,有一些新的對話。

  歡迎你們,歡迎回來。


Andreas Gedin, Birdman, Dongcheng, Beijing, 2016-201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策展人:陳淑瑜

  目前生活在瑞典,以策展人的角色展開跨文化的合作和實踐。我相信今天的策展工作在擴展之中,在不斷生產知識。我關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在策展的空間領域加深並豐富我們對世界、對自我的理解。


quote from Mikhail Bakhtin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設立的非營利性、獨立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是OCAT館群的有機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圖書文獻和展覽交流為主要功能,研究對象包括古代藝術和自上世紀以來中國現當代主義的視覺藝術實踐,研究範圍包括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藝術展覽、藝術思潮、藝術機構、藝術著述及其它藝術生態,它還兼顧與這一研究相關的圖書館、檔案庫的建設和海外學術交流,它也是OCAT館群在北京的展示平臺。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種關於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歷史研究」的價值模式、學術機制和獨特方法,它的學術主旨是:知識、思想與研究,它提倡當代藝術史與人類精神史、觀念史、思想史和視覺文化史整體結合的學術研究傳統和開放的學術研究精神,關注經典藝術史著作的翻譯出版與現當代藝術史與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貫通。

相關焦點

  • 空間中心通過中科院檔案進館驗收工作
    4月24日,中國科學院檔案館館長屠躍明率檔案進館工作驗收組,對空間中心檔案進館工作進行了驗收。空間中心副主任李永海、劉波、所長助理許安及檔案室工作人員參加了驗收會。    屠躍明在驗收會上介紹了本次檔案進館工作的要求及評價、考核情況。李永海指出檔案工作的重要性並介紹了空間中心在檔案工作方面的情況。
  • 《地洞》:一個地洞主人的生存困境,我們人人皆有
    小說《地洞》是卡夫卡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卡夫卡晚期比較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了地洞的主人即使躲在暗無天日的地洞中也總是感覺到危險和焦慮,於是它一次又一次地挖洞,不厭其煩的改造地道來防禦那些蠢蠢欲動的敵人,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 桃花源推進「桃花源·蓋婭傳說」項目落地
    北京蓋婭傳說服飾設計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設計、銷售於一體著力構建中國設計和華服研究的創新型服裝企業,擁有一批由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熊英領銜的一流資深設計技術人員和中國傳統手工傳承者組成的精英團隊。桃花源旅遊管理區與蓋亞傳說經過近一年時間的了解和洽談,到了項目落地開花結果的時候。這次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熊英帶領她的精英團隊部分成員來到桃花源,展示為桃花源旅遊管理區量身設計的服裝、桃花護膚品、服裝配飾等一系列桃花源主題產品。蓋婭傳說表示,將助力桃花源品牌營銷,參與桃花源重大活動。
  • 從TNC到「桃花源」 企業家的「詩和遠方」
    從TNC到「桃花源」 企業家的「詩和遠方」 2017-08-0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菅宇正 高文興 老河溝景色 翻開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桃花源基金會」)的理事會和工作人員名單,不難發現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對其的烙印之深——從秘書長到普通員工,絕大多數都曾有在TNC中國部多年的工作經驗;幾位理事也同時是TNC中國部理事會的成員。
  • 紮根細分領域 開拓另類空間—從創業者角度重讀《桃花源記》
    二、細分領域進入很難,一旦成功進入,空間很大。「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一過渡看似漫不經心的客觀陳述,實際上大有蹊蹺。正是因為入口極為狹小,甚至暗藏兇險,必須丟下一切輔助設備,進入不可預知的空間,才可能以前「長在深閨人未識」。
  • SCP-分部-092桃源不再,當陶淵明看到了這個檔案,直呼內行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極冰,今天我來講一下SCP基金會分部的SCP-CN-092桃源不再檔案。SCP-分部-092桃源不再是什麼SCP-分部-092桃源不再位於湖南省武陵山區內,是一處空間異常的收容物。SCP-分部-092桃源不再的入口位於山體的一處裂縫裡面,所以大家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進入SCP-分部-092桃源不再之後,會看到一處三百平米的桃花林,桃花林無論何時都處於盛開的狀態。當人們接著前行之後,會發現一個50平方公裡的大村莊。
  • 《桃花源密碼·海底天宮》:一次重組中國文化元素的試驗
    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桃花源。近日,作家何殤出版了玄幻小說《桃花源密碼·海底天宮》,以40萬字的體量架構出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桃花源」,為「桃花源」延伸出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投資煤礦失敗的馬龍正到處躲債時,得知自己的奶奶突然生了一種奇怪的肢體會「石化」的重病,並在臨終前告訴了馬龍她的神秘身份,讓馬龍幫助她去實現一個久埋心底的願望,從而使馬龍開始走上了到琉球海底等神秘之地探險的道路。在探險的過程中,馬龍接觸到了各種隱藏在中國文化元素後的故事,最終抵達心靈上的桃花源。
  • 泰山桃花源,投資50億,頤養在潮泉!
    肥城泰安泰山·桃花源作為整個森林小鎮的中心,計劃建設泰安·桃花源健康頤養區和牛山林場特色旅遊區。 地址在肥城市潮泉鎮原7450廠區,背靠牛山林場,自然資源豐富。現已雛形,帶領朋友們領略一番,先賭為快。
  • 中國橋︱從龍津橋到祝聖橋:桃花源裡的洞中世界
    陶淵明後近千年,長春真人丘處機旅行到遠離中土數千裡的阿里馬城,他將西域語言中國/漢人的稱呼Tawghach翻譯為「桃花石」,並將當地人誇讚中國的話「桃花石諸事皆巧」記入《長春真人西遊記》。丘處機心中的桃花源大約就是故土「桃花石」,自此桃花石也成為中國代稱。每個中國人的心中,也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桃花源。但是,真正的桃花源又在何方呢?
  • 女子在地洞獨存130天,最後卻有些崩潰了!
    女子在地洞獨存130天,最後卻有些崩潰了!時間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雖然在地球上一年有365天,月有30天,一天24小時,一個小時60分鐘等等的時間概念,但總得來說,人類對於時間的思量和考慮都是停留在鐘錶上的,如果脫離了鐘錶的時間,還存在麼?人類對於時間的感觸,還是真實的嗎?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桃花源董事會及理事會成立大會
    出席會議的除了包括基金會董事局聯席主席馬雲、馬化騰,以及沈國軍、王中軍、虞鋒、曾梵志、朱保國、張爽等桃花源董事之外,還有組成桃花源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的40多名中國知名企業家,慈善家。他們帶著關注自然,注重實效,快樂公益的期望,談論著如何用「科學的手段和商業的手法」的保護新模式。這是自4月寧波「桃花源基金會」宣布成立以來大家的第二次相聚。
  • 《塞爾達傳說織夢島》鑰匙地洞寶箱在哪 鑰匙地洞全寶箱位置圖一覽
    導 讀 在塞爾達傳說織夢島上面有非常多寶箱的鑰匙地洞,很多的玩家都不清楚怎麼樣才可以即拿出寶箱還能走出去,塞爾達織夢島的鑰匙地洞地圖中寶箱在哪呢?
  • 一名女性住地洞130天, 來證明時間是錯覺, 結果怎麼樣了?
    義大利的一個學術機構和NASA曾經做過一個測試,其實驗的目的在於研究一個人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後來,NASA的實驗人員發現這項測試還能研究一個人對於時間的感知能力。在研究人員的安排下,福裡尼住進了一個深達10米的地洞中,而地洞的盡頭,是一個只有18平米的小房間。
  • 建築檔案對話楊宇振 | 造物者的樂趣與困境
    學習中深覺學海無涯,不同知識的交融,正如吳良鏞先生講的「融貫的綜合研究」,能夠使人更整體地思考存在的世界。專業領域的精深與向外的交叉和融貫,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往往只有更寬的視野,才能夠在具體某一方向有所推進。 2003年初我到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跟著吳良鏞先生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 全程解密地洞人(1)
    「版本」不一  這位「地洞人」(因其反常的生活方式,姑且讓我們這樣稱呼他)到底是誰?8月5日中午,記者帶著一肚子的疑問來到嘉峪關北路一探究竟。  通過當地居民的片段回憶,記者對「地洞人」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非常年輕帥氣,身高1.8米,穿著整潔。
  • 「檔案中心」檔案中心組織參觀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
    11月21日上午,檔案中心組織幹部職工乘船前往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參觀,與珍稀海洋生物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一行人首先來到海豚繁育館參觀。(檔案中心 黃漫玲)【來源:廈門市自然資源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尼爾機械紀元》全檔案收集攻略 檔案獲得方法
    導 讀 《尼爾機械紀元》中有很多檔案需要玩家去收集,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尼爾機械紀元》全檔案收集攻略,一起來看看檔案獲得方法吧。
  •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成立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成立 2016-01-06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基金會成員及執行團隊合影   2015年4月10日,公益機構「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在寧波宣布成立,馬雲、馬化騰出任該機構董事會聯席主席,國內一批知名企業家及公益人士亦參與其中,包括沈國軍、歐亞平、朱保國
  •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出資1個億,保護1%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CEO張爽說,「未來3-5年,我們將拿出一個1個億,和大家一同有效保護1%國土面積。」6月6日,社會公益型自然保護地聯盟(後簡稱「聯盟」)召開第一次研討會。聯盟發起機構、第一批接受桃花源基金會資助的18家公益機構以及其他自然保護支持者共60餘人聚在北京,討論公益保護地建設、管理的相關問題。
  • 【附圖】全程解密地洞人(5)
    重返「人間」他前路漫漫  父子重聚,「地洞人」迎來新生  5年終於見到了兒子  在確認「地洞人」就是自己的兒子後,家住平涼市涇川縣的王平川立即便往蘭州趕。8月9日8時40分,剛到蘭州還沒顧上吃飯的王平川急切地來到報社,接到老人的電話後,記者立刻帶著「地洞人」向樓下走去……緊攥兒子手老漢喜極而泣  記者和「地洞人」走至報社大門前的那一刻,王平川的眼睛一下子就掃到了自己的兒子,在死死地盯著兒子看了幾秒鐘後,一個箭步衝上來將兒子拉住,邊哭邊喊:「你這個娃,你到哪去了啊!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而此時,隨著一聲「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