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劉嘉敏)「李書記早啊!吃了嗎?」「你好啊,最近我們生意還不錯,謝謝關心!」「李姑娘進來喝口茶嗎?」......在李競走訪社區的時候,一路和居民打招呼、拉家常,相熟的樣子像是自家人,也許在居民眼中,這位年輕的社區書記,早已是朋友、家人。
1983年出生的李競,是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漁邨社區黨委書記,同時兼任社區工作站站長、漁民村居委會主任。「在基層工作的這些年,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做著最平凡的、卻又不可或缺的工作。」李競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清晰的認識,她將其定義為最平凡的工作,包括二十四小時在線的社區工作、日以繼夜的疫情防控工作、時刻揣在心頭的居民關懷工作。
社區工作時刻在線
創新成立物業志願聯盟實現共建共治
「李書記,你看現在生意也不好,租金也很高,我們這些小店不知道還怎麼熬下去了。」在新苑小區檢查三小場所安全生產工作的時候,一名早餐店的老闆向李競訴苦。只見李競在檢查的過程中,不忘回應老闆的話題,「現在大家都很難,所以更要齊心協力,你看看有什麼社區能幫上忙的,儘管跟我們說,店鋪租金方面,我們再跟房東談一下,爭取大家的理解,共渡難關。」這樣的畫面,跟日常安全檢查很不一樣,既讓三小場所經營者積極配合社區檢查,又進一步增進了經營者與社區的交流,這是李競特有的「李氏交流法」。
隨後,李競信步走到新苑小區消防應急點,檢查消防設施是否完善。李競再三跟新苑小區物業管理處主任姚振國強調,一定要定期檢查消防設施,看到有損壞的要及時跟社區報備,將工作做在隱患前面。「作為一名社區書記,她盡心盡力,我們小區發生什麼事情,她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安全生產、消防隱患等工作上對我們時時提醒,社區工作也是條條有道、心中有數,作為一名居民,是我們的榮幸。」姚振國向記者說到。
漁邨社區不大,卻也有著近兩萬的人口,在李競擔任社區書記期間,還創新開展了不少舉措,提升服務水平,加強社區管理,營造安居樂業的社區氛圍。2017年初,漁邨社區探索將物業管理融入社區建設的社區治理方法,創新成立了漁邨社區「樓宇黨建促和諧」物業志願聯盟,以社區黨委為龍頭,社區黨建工作為引領,聯合社區各物業管理單位建立聯盟公約和工作機制,搭建聯盟微信聯繫群,及早發現、及時處理社區治理和城市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解決社區治理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的困難,形成協商民主、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她特別有擔當、有責任,瘦小的身體裡感覺總有一股堅定的力量,她對社區工作的積極和熱愛,讓我非常敬佩,也感染了她身邊的人。」。李競的搭檔——漁邨社區工作站副站長、網格長餘利明這樣評價她。社區工作比想像中的繁忙,李競沒有任何怨言,對團隊中的小夥伴也很關懷愛護,李競談到,「我們哪有什麼八小時工作制,都是二十四小時在線,正因如此,我們才要更加關懷彼此,才能將力量扭成一股繩。」
疫情攻堅不止不休
連續80天堅守一線詮釋「社區頭雁」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李競連續80天沒有休息,堅守社區戰疫一線,採取宣傳動員、精準摸排、全面防控等措施,實現了社區疫情零傳染、零確診、零疑似,生動詮釋了「社區頭雁」的擔當和奉獻。
「是否持有健康碼?是否做過核酸檢測?重點關注人群一定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管控,同時也要給予心理關懷和照顧。辛苦大家了,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勝利了!」在小區卡口,李競仔細詢問值守人員工作情況,並再三強調要做好居家觀察人員的管控和心理輔導。「社區是防疫最後一道關口,我們一定要站好這最後一崗,才能守護居民的生命健康。」李競表示,目前防疫的重點在於把控社區人員流動,關注重點管控人員的健康監測,對外來人員進入社區嚴格實行「六必查」,堅決守好社區防疫關口。
此前,漁邨社區一工廠出現了一名湖北返深人員高燒的情況,李競接到消息後,當機立斷對該工廠實行封閉式管理,並將該員工第一時間送去進行核酸檢測,取樣完畢後,在社區隔離間進行觀察。從大年初三到現在,李競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走訪入戶、登記排查,這樣的緊急事態,在疫情防控期間出現了很多次,但每一次,李競都能果斷進行處理,這得益於她專業的工作素養和態度。
在應對復工復產潮的時候,李競「巾幗掛帥」,帶領團隊為轄區企業宣講政策、贈送防疫物資,還想方設法為企業聯繫業務,搭建公共交流平臺,為企業提供貼心的服務。在離漢通道再一次開放的時候,李競創新自製《致漁邨社區居民朋友的公開信》,在微信群及朋友圈廣泛傳閱湖北籍返深人員網上問卷調查表,築牢社區疫情防控銅牆鐵壁。
居民關懷揣在心頭
居民工作就是拉近和居民的距離
「李阿姨,我們來看你啦!你們的頤年卡辦了嗎?如果還沒通知您辦理要趕快告訴我們,我們會幫您。」李阿姨是社區的獨居老人,每個月上門慰問,是李阿姨和李競的定期「約會」,這一次,李競為李阿姨帶來了口罩。社區每個月會對獨居老人、特殊人群等弱勢群體進行關愛和慰問,時刻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也為他們送去了防疫物資。
在和李阿姨的交談過程中,李競能聽懂李阿姨的客家話,還能用湖南話跟李阿姨的朋友聊上兩句。「我現在基本什麼方言都會幾句,遇到一些不懂普通話的老人家,能用方言跟他們交流,會讓他們感覺很親切。」談及社區關懷慰問,李競娓娓道來,顯得很有經驗,「做這種居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拉近和居民的距離。」
社區的工作,是走出來的,在一步一個腳印中觀察社區,在一言一語中了解居民,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讓李競在社區中很有「民心」。疫情初期正是防疫物資緊缺的時候,86歲的劉叔叔緊緊揣著30個口罩來到社區工作站,這是兒孫們從各地搜羅過來的口罩,她說,「我不出門用不上口罩,社區裡就看到你們這群紅馬甲到處走,送給你們用更有意義。」這讓李競非常感動,這只是居民感謝社區的個例,這些「感謝」化成鼓勵,成為李競行走社區的力量。
用心、用口、用情、用腦
所有社區的大小事,都是我們的心頭事
1999年入伍,2004來到南湖街道辦工作,2013年正式到社區工作,2015年經調動來到漁村社區......這些年,李競在基層一步步成長,讓自己的工作履歷閃閃發光:曾獲2014年-2017年度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2016年羅湖區優秀黨務工作者;2017、2018年深圳市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先進個人;2018年羅湖區最美護河使者,羅湖區十佳社區黨委書記。
在社區工作的這段時間,李競聽到最多的異議,便是居民對社區的不了解。實際上,正是因為社區工作範圍太廣,事情繁冗,才模糊了社區工作的界限,李競認為,「所有社區的大小事,都是我們的心頭事,哪怕只是兩公婆吵架需要調解,也是我們正常的工作任務。」
怎麼樣才能做好社區工作?怎麼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怎麼體現勞動成果?怎麼讓社區居民認同?......初下社區,李競心中有很多的疑問,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李競有了自己的回答:用心、用口、用情、用腦。用心工作,將每一項社區事務都放在心上,盡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將社區工作做好;用口宣傳,社區是政府服務居民的第一個窗口,把好的政策、指引,用口頭方式帶給居民,讓居民了解政府工作;用情付出,將居民當成自己的家人,主動融入他們,才能獲得居民的認同感;用腦幫助,社區工作不是光靠兩條腿,要用眼睛發現他們的困難和訴求,用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認認真真幹好每一件事,讓自己的努力,為這個社區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李競這麼多年的工作宗旨。「作為社區一名勞動者,能用自己的勞動成果為社區居民作出貢獻,讓居民切實獲得幸福感、獲得感,我覺得很自豪、很光榮。」在說這話的同時,李競身穿紅馬甲,黨徽在胸前熠熠生輝,倍感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