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公平、正義、平安、和諧,這些字眼都與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息息相關。
當前,無論是全省「三零」單位創建的不斷深入,還是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持續推進,都很好地契合了群眾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期待。
為了充分展示全省「三零」單位創建暨三年來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果,挖掘各地各單位工作中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近日,省委政法委聯合我報在全省組織開展「三零」單位創建暨掃黑除惡成果採訪報導基層行活動。
即日起,我報將在頭版頭條開闢「共創『三零』共建平安基層行」 「掃黑除惡基層行」兩個專欄,展示本報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走近群眾身邊採集到的鮮活事例與生動實踐,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探訪與體驗,呈現各部門各單位的治理成效,暢談群眾對安全感幸福感的切身感受。
10月23日,太原市杏花嶺區法院訴訟服務大廳,一臺科技感十足的機器前,不少群眾在排隊等候。
當日,共創「三零」共建平安暨掃黑除惡基層行採訪團在該院實地採訪「三零」單位創建工作。
圍觀許久,記者上手操作了「訴訟風險評估一體機」。按照屏幕提示的條件作出選擇後,一份關於繼承糾紛的「訴訟風險告知書」製作成功。報告可以當場列印,也可以通過微信掃碼在手機上隨時查看。
記者注意到,告知書的內容包括風險提示、行動建議、解決途徑、財產保全、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法律法規7個方面的問題,並附上多份同類案件的判決書,幫助當事人選擇更有利的方式解決矛盾糾紛。
「這是我們一站式解紛中心的『科技擔當』,幫助當事人省時省力地了解訴訟風險。」杏花嶺區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文娟解釋說, 「除了它,2018年我們組建了由20名幹警組成的訴訟服務隊伍和訴前調解團隊,形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專業力量。截至今年9月,訴前調解團隊已調解案件1751件。」
李文娟介紹,為持續推動「三零」單位創建向縱深發展,該院積極探索、拓展和實踐多方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共治、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盡所能的矛盾多元化解機制建設,構建具有杏花嶺特點的「1443」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其中, 「1」指的是一站式解紛中心,兩個「4」分別囊括「四個常駐調解機構」和「四個訴調對接平臺」, 「3」則是打造「三個院外派駐調解機構」。
這只是太原市「三零」單位創建中的一個「點」。
作為省會城市,太原市人口基數大、流動人口多、管理難度較大。「我們深刻把握特點規律,持續聚焦基層基礎,以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抓手,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將『三零』單位創建與基層社會治理一體推進。」太原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秦琦告訴記者。
在加快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中,太原市積極打造了「楓橋式派出所」和平南路派出所、親賢社區、「楊蓉警務室」等一批先進典型, 「強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創新與實踐」與「提升基層服務新水平、譜寫社區治理新篇章」入圍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秦琦表示,將充分學習推動這些好的經驗做法,以點帶面、統籌推進,自覺扛起省會責任,注重發揮「頭雁效應」,以「三零」單位創建為抓手,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透過基層社會治理的林林總總,不難體味到省會城市不一樣的「頭雁效應」。
頭雁效應之 — —社會力量助力
矛盾化解由「靜態」向「動態」轉變
採訪當日,李文娟提到,統籌社會力量參與到人民法院矛盾化解的全過程,杏花嶺區法院專門組建了四個常駐調解機構。
作為山西省「家事審判」試點法院,該院與婦聯組織加強合作,建立太原市首個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站,推動婚姻家庭糾紛多元化解向縱深開展。針對保險糾紛案件,與保險行業建立保險糾紛調解工作室。充分發揮律師的專業優勢、職業優勢和實踐優勢,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今年7月8日,設立「山西省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杏花嶺法院工作站」,目前已調解成功7案。
「有些社會矛盾從性質和成因上來看,需要依靠黨委政府的支持、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才能從根本上有效化解,僅僅依靠法院『依法裁判』的效果並不理想。」李文娟認為,針對某類案件高發態勢,與相關單位、行業建立訴調對接平臺至關重要。
「今年,我們還化解了百餘名業主訴山西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逾期交房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談及法院與相關行業加強溝通聯繫,以便實現合理調控批量系列案件,員額法官成永昱感慨頗深, 「我們和工商聯、房地產協會聯合建立涉房地產糾紛訴調對接機制,從房地產行業聘請調解員,一起參與涉房地產糾紛調解工作。」
可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還需法官積極「走出去」。
「杏花嶺屬於老城區,無人管理的樓院比較多。為了有針對性地處理物業糾紛,我們在太鐵花園小區試點建立了第一個『以案說法』宣教基地。」員額法官範志宏介紹,法院與太原物業管理協會聯合出臺了《關於共建物業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機制暨物業小區「以案說法」宣教基地的實施辦法》,依法逐步推進物業糾紛一體化、多元化化解。
在參與杏花嶺區法院「三官(法官、檢察官、警官)一師(律師)」進社區活動後,作為社區法官聯繫人的範志宏,經常在無人管理的樓院積極開展矛盾排查、法律諮詢。目前,杏花嶺區法院抽調院班子成員、員額法官、法官助理 60 人,深入全區 12 個街鄉148個社區,從源頭上發現化解矛盾。
同時,該院與「楊蓉警務室」建立了「基層矛盾分類分級多元化解」工作機制,人民法院提前介入公安機關受理的治安案件,提供法律意見建議,有效打破工作「壁壘」,實現矛盾化解由「靜態」向「動態」轉變。
頭雁效應之 — —城鎮社區治理
巷陌深處的居家養老模式
如果說主幹道是城市動脈,那麼小巷則是城市的微循環。一座城市最真實的地方往往藏在巷陌深處。
10月21日,記者置身太原市尖草坪區滙豐街道槐園社區,才明白這裡因何得名 — —槐樹遍植街巷,處處生機盎然。
漫步社區街道,兩旁散發著生機的不止是槐樹,還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平房:有「晉味道」老年餐廳, 「慧生活」慈善超市,供居民休閒娛樂的棋牌室、音樂舞蹈室、圖書室,提供家政、便民繳費等服務的「智慧我家」,還有整合了各種醫療資源的日間照料中心。
槐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呂芳介紹,這條特色小巷名叫「雙擁小巷」,它的建成,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打造優質的居家養老服務。槐園社區居民4276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957人,其中空巢老人235人。「我們屬於老舊小區,老年人多,駐地單位中還有兩家軍休所,退役軍人有832人,但無一人上訪。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大家晚年過得舒心自在,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談及槐園社區為何如此注重養老服務,呂芳道出了原委。
除了老年人多,志願者多也是槐園社區的一大特點。這裡的三支志願者服務隊,是「三零」社區創建的主力軍:「有求必應」志願服務隊,由社區居民和駐地單位人員組成,對居民各種訴求有求必應;「管得寬」志願服務隊,由社區老幹部和熱心大爺大媽組成,管家庭瑣事,管老人孩子,管鄰裡矛盾;巾幗志願家政服務隊,則是社區與家政服務公司合作的「產物」。現在,社區志願者人數已超過2000人,逐步形成了「居民來點單、社區來下單、志願者來接單」的社區服務新模式。
同時,槐園社區還引進了山西首臺智能終端機 — —「百呼百應百幫」,整合社會法律、醫療、金融等資源,讓社區探索出「引進智能終端機+楓橋經驗」的巡防管控模式。在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利用「百呼百應百幫」及時將疫情的嚴重性及防控相關知識,發送到社區居民的手機上,使大家第一時間掌握疫情情況。
「槐園是我們的家,只有讓居民在家裡生活得舒心,感覺到溫暖,才能真正實現『小事不過夜、大事不出居、矛盾不上交、就地全化解』的槐園目標。」呂芳說。
頭雁效應之 — —省會城市「標
籤」 「四合四業」與「全科網格」
「我們廣泛動員全市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在心理諮詢、矯治安幫、法律援助、矛盾化解和志願服務等領域,積極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3985家,最大程度實現基層治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太原市委政法委基層科科長王佳強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主城區城中村、城邊村大部分完成整體拆遷改造的實際,太原市注重發揮社會治理體系機制在調節社會關係、預防違法犯罪、維護安全穩定方面的優勢作用,積極推廣「四合四業」工作法,助推「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村、社區達標比例不斷提升。
「四合四業」工作法具體是什麼?王佳強向記者作了詳細解釋。首先是契合創業服務,及時對拆遷村民進行創業培訓指導和服務,宣揚積極合法穩健的創業理念和投資觀念,避免因拆遷補償款使用不當引發不和諧因素。其次為整合物業隊伍,吸收新搬遷居民為物業公司職工,同時擔任小區網格員,凝聚民力,匯聚民智,實現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第三是融合商業資源,以黨建引領、紅色引領,通過建立起社區大黨委工作制度,將轄區商業單位和社會資源融入社區治理各項工作。最後為凝合樂業精神,宣揚主人翁精神,大力倡導鄰裡守護、互幫互助,築牢村居民愛護家園、守衛平安等理念,有效提升全市基層治理效能。
專業化是基層治理的關鍵要素。王佳強告訴記者:「除推廣『四合四業』工作法外,還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建立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著力推進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持續加強網格化管理和網格員隊伍建設,注重從源頭上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各種深層次問題。」
今年 8 月,太原市被確定為全省「全科網格」服務管理試點市。
太原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秦琦表示,就是要有效整合民政、公安、司法、市場、城管、生態、衛健、文旅、人社等部門力量向基層延伸和下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志願性、自覺性、公益性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獨特優勢,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職能部門力量整合、社會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全科網格體系,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品牌。
本報記者 郭晶 邸旭明 李青
版式:姚致宇
「山西法制報」微信了解一下
「山西法制報」微博了解一下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來了!這不一樣的「頭雁效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