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道路越修越寬是現代化?不,是貧困時代的遺傳觀念

2020-12-05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博 這是一個企業跟著人走,人跟著城市走的時代。

說這句話的是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李曉江,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主持或參與了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珠三角城市協同發展等多個重大區域規劃。

經常與企業家接觸的李曉江發現,對於一些高新技術而言,難點並不是選擇哪座城市落地,而是落地後能不能招到想要的人才。他認為,城市本身對人才的吸引力,才是這一輪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動力。

從2018年,各地掀起新一輪「搶人大戰」,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國超過150城發布了各種人才政策,同比上漲40%。

進入人口結構調整期,一些城市已經感受到勞動力及各類人才短缺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吸引人口成為城市競爭的焦點——這是李曉江觀點的重要依據之一。

李曉江稱,這一輪人才爭奪戰,各個城市憑藉一流公共服務、生活品質、高收入、住房補貼及教育和醫療等配套來吸引人才。

他發現,雖然那麼多城市發布人才政策,但真正吸引人的城市並不多,大部分人選擇的依然是北上廣深、杭州、成都、武漢等。「為什麼?這些城市本身就具備吸引人的基本條件。」

深圳為什麼能聚集那麼多科創企業?因為深圳對人才具備足夠吸引力。在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時,李曉江給出結論:這一輪是好的城市發展吸引人,人才帶動產業布局和城市發展。

 

探索未來城市發展路徑

經濟觀察報:最近雄安成交首塊建設用地,在雄安的開發建設中,央企、國企和民企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李曉江:雄安發展必須靠市場化力量,依靠央企、國企和民企共同參與,絕不是一方的力量就能實現新區開發。

房企,土地,都不是雄安主要發展目標,雄安是希望用一種全新機制培育出未來的創新型城市,這才是最重要的發展策略。

過去,中國大部分城市發展模式是通過不停賣地來獲取土地財政。土地收入應該是一個城市收入結構的合理部分,但延續這種依賴土地收入的發展模式,不可能實現雄安新區的創新。

我一直認為,雄安新區是中國城鎮化下半場的探路者,應該嘗試探索出一條擺脫過去路徑的全新發展方式。

 

經濟觀察報:雄安新區的土地模式會是全新嗎?

李曉江:當看到土地出讓,就將它視為雄安新區未來發展方向,這可能有點過度解讀,我不認為雄安國有建設用地出讓就意味著一定要走土地財政的路徑。

雄安新區肩負著國家賦予的探索全新的發展路徑的重任,我們不是不要土地財政,也不是不要房地產,核心在於,我們不能依賴房地產。

 

經濟觀察報:雄安新區的建設進度如何?

李曉江:實際上,目前雄安新區真正的核心區還未開始建設,更多在做一些前期工作。開發建設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它涵蓋諸多外圍工程和核心工程。

城市建設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從交通、管道等基礎設施開始做起,比如雄安火車站一年以前就開建;緊接著輪到電力、水這些最基本的發展要素;再逐漸過渡到土地開發、房屋建設等。

 

城鎮化下半場如何走

經濟觀察報:雄安新區的活力會從何而來?

李曉江:雄安要成為一個有活力的城市,核心不是投入多少,而是好的人居環境,發展好公共服務。這都是人生活和長居的基本需求,滿足這個需求,雄安新區才會對人有吸引力,企業才會跟進。

一流生活品質、一流公共服務和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有關係,它是一個複雜且循環的關係,核心是以人為本,創造吸引人的環境,這是城市發展成功的前提。

 

經濟觀察報:其他城鎮又應該如何激發城市活力?

李曉江:企業來了,人跟著企業走;人口聚集了,城市也就繁榮了,這是城鎮化上半場的邏輯,原因在於貧困,首先必須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人跟著企業走。

這一輪是人才帶動產業布局和城市發展,問問今天的年輕人,廣州生活也好,深圳生活也好,是先選擇單位,還是先選擇城市?一定是城市排在第一位的。能不能組合一個很好的家庭,孩子能不能上最好學校?想半天選擇一個城市,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份職業。

我們還發現另一種現象,廣州和深圳的雙城生活,把家庭安放在最好的城市裡,但工作可能在另外一個臨近城市,通過兩地的交通實現通勤,現在越來越普遍了。

這就是中產社會的基本特徵。我們日常在參與一些企業工作的過程中,有些企業會明確表示,不是我來不來,而是我來了以後能不能招到我想要的人才。

 

經濟觀察報:小街廓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城市設計理念,你覺得這種設計跟城市活力之間有沒有聯繫?

李曉江:不是流行是回歸,中國古代、資本主義國家初期的城市都是「窄路密網小街區」。小街廓是國家現在提倡的一種設計理念,希望回歸到城市發展本身。

小街坊就是開放的街區,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城市規模。世界上只有中國會把每一個街區都用圍牆圍起來,我們的道路不需要那麼寬,比如,現在一個街坊都是一公裡、兩公裡、四五百米,道路數量很少,所有的交通都集中在有限的道路上。

當交通路網加密後,所有地方都能通行,交通壓力就均衡了,人們出行就便利,這是另外一種交通模式。

道路越修越寬是非常不人性化的一個事,走在大街上,通常會感覺自己根本不是人,而是像螞蟻一樣。但如果你走在一個很窄的街區裡面,就會覺得自己和環境是融為一體的。

廣東有句俗語叫寬路無旺鋪,寬的馬路一定沒人氣,一定不會有很好的商鋪。所以我覺得「窄路密網小街區」是城市空間供給的一個回歸。

 

城鎮化不只有一種路徑

經濟觀察報: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大,該反思新型城鎮化思路,你怎麼看?

李曉江:中國一直用城鎮化的概念,城鎮化和城市化只有一字之差,實際上是對不同體量城市的關注。

中國有明確的兩種體制,一種叫城市體制,一種是鎮的體制。用城鎮化的概念,是因為中國有200多個縣級市和1800多個縣城。

當我們強調城市化的時候,意味著人要往中國的600多個城市流入;但我們講城鎮化的時候,是需要兼顧多層次、不同層級的城市,既要考慮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也要考慮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層層下沉。

中國每年大量新增人口就聚集在縣裡面,甚至鎮裡面從事非農勞動。過去10年,中國超過50%的新增人口並沒有進入大中城市,而是聚集在縣城。

從農村生活變成城鎮生活,從農業生產勞動變成非農生產勞動,這就是城鎮化的過程。

 

經濟觀察報:都市圈或城市群是城鎮化的一個模式嗎?

李曉江:這是城市化的一種,或者是城鎮化的一種。模糊來講,城市化和城鎮化沒有特別差距,都是人從農業轉向非農、從鄉村轉向城市轉移的過程。

特大城市、超級城市、城市群、都市圈是人口聚集的一種形態,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也從未見過所有先進發達國家,人口單一聚集在某一大城市,它仍然有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鎮。

 

經濟觀察報:京津冀為何沒有形成城市群?雄安新區是突破點嗎?

李曉江:珠三角發展動力來自於香港和國際,是從外源型經濟逐漸轉向內需型經濟,或者外源和內需並重的結構;長三角更多依賴上海的輻射形成一個區域化的格局。從區位形態對比,珠三角的密度和距離要比長三角緊湊得多。

京津冀也是一種城鎮群的形態,但是發育程度、區域一體化程度比長三角、珠三角低得多,問題在於發展差距過大。

城鎮群、都市圈形成是多樣、多元的,京津冀地理空間不一樣,區位不一樣,地域文化不一樣,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結構也不一樣,驅動肯定不一樣。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探索經濟人口密集地區,也就是城市群地區的優化開發模式。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培育雄安新區這樣一個點,其實是為了改善京津冀的空間結構,從而改變京津冀的產業和人口經濟布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也是這樣一個方向,把北京中心城區過於複雜的功能適度疏解出來,這也是一個城市群的空間結構調整。

 

城市發展要迎合人的需求

經濟觀察報:各種人才引進新政對城鎮化下半場會產生哪些影響?

李曉江:首先,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一個重大變化,勞動力不斷減少,每年減少400萬-600萬。勞動力短缺,所以這幾年企業招工難,大學生就業也難了,他們很難找到自己理想的就業崗位。

問題出在哪裡?過去我們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新增1000萬就業崗位,解決的主要是農民工就業問題。這幾年,每年新增農民工人數只有100多萬,但每年新增應屆大學畢業生850萬,2019年可能超過870萬人,中國的新增就業人口已經從農民工變成大學生。

大學生是新中產的後備軍,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農民工不一樣,他們先選擇生活的城市,再去選擇工作。所以城市為了吸引大學生,就一定要出臺人才政策去吸引。

很多地方確實已經感覺到勞動力供給和人口供給的壓力。全國600多個城市,已經有100多個城市人口開始減少。所有的城市都在穩住本地人,吸引新增人口。在這種情況之下,吸引人口成為城市之間競爭的焦點。

發展模式也要發生改變,過去只顧生產,不顧生活;只重視產業,不重視服務;只重視GDP增長,不重視社會公共服務提升。這種粗放模式走不通。

下半場轉型的核心是城市必須去迎合人口結構、人口總量、勞動力供給、勞動力結構來調整政策。

 

經濟觀察報:但有人會把吸引人才政策理解為變相鬆綁限購?

李曉江:有的地方政府或許有這種衝動,制度設計就是以土地財政、房地產依賴為主,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離開土地財政都可能活不下去。如果長期依賴房地產,那吸引人的背後可能真的就是希望把房子賣得更多,獲得更多的土地財政收入。

這一輪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上半場發展中能做的、容易做的事情已經都做完了,下半場絕對沒有這樣便宜的事。長期採取土地財政、房地產依賴方式,不可能造就一個真正吸引人力的城市。

中國居民在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人居環境並沒有得到改善,而是在惡化。我們的樓盤越蓋越高,三四十層的住宅根本沒有生活質量可言,如果起場大火你能想像嗎?未來哪怕管道的更新,設備的更新要怎麼做?社會的鄰裡關係是不是被破壞了?這樣的樓高註定要高度依賴所有系統安全運行,一旦某個環境出問題的話,會引發非常複雜的連鎖反應。

風險太大了,高層住宅是中國社會未來最沉重的一個問題。像這樣一種高密度的發展,我認為是一種極其不人性化的發展,其實恰恰是由於土地財政、房地產依賴造成的。

所以,現在雄安新區的建築高度控制在45米,45米是什麼概念?15層。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度控制得更嚴,36米,12層。像這樣的樓高,即使停電,我們自己也可以走上去。

現在所有城市的發展,我覺得一個核心在於人。只要有了人怎樣都好辦,發展工業有勞動力,發展高科技有人才。這些人追求的是好的生活環境,好的生活品質,好的公共服務,好的學校,好的醫院,如若違背這個發展規律,城市最終還是會走向失敗。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城鎮化進入...
    ▲攝圖網圖「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真的是一個很好的節點。」採訪中,李曉江不止一次說出這句話。在他看來,回顧一下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很有必要。在6月2日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現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闡述了他對中國城鎮化從「上半場」進入「下半場」的理解。
  • 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組團緊湊發展拒「攤大餅」,成都東部新區發展...
    發展定位、空間格局、城市體系、產業,藍圖皆已繪就,代表未來的城市將在這裡拔節生長。  如何發展?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看來,最關鍵的還是「人」,無論是產業的聚集,還是商業的繁榮,都離不開人的要素。  這也是東部新區的規劃理念。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這樣...
    5月6日下午,剛剛授牌成立的成都東部新區,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在成都東部新區市民中心大講堂會議室解讀成都東部新區規劃。李曉江認為,規劃建設成都東部新區是落實國家戰略部署和四川省戰略要求的重要舉措,「東部新區位於成渝發展主軸主幹,有利於帶動成渝中部地區城市快速崛起,推動成渝相向發展。
  • 李曉江:雄安的規劃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當地還有等待拆遷的老百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是最早參與到雄安新區規劃設計專業工作的專家之一。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而龐大的工程服務系統,現在正在做相應的規劃和具體建設的安排。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雄安新區不同以往的規劃建設推進方式。中國新聞周刊:在推進規劃的過程中,專家們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什麼?李曉江:我覺得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在於怎麼建一個代表生態文明未來的綠色城市。
  • 李曉江:「成都給自己找了個難題,但這是長遠利益所在」
    「如果你的孩子在雄安能上中國最好的學校,你去不去(雄安)?」面對參與成都東部新城建設的400餘位基層工作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他希望藉此說明,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以「人」為核心,關鍵要研究「人的選擇」,特別是在這個「拼娃」的時代,哪裡有最好的學校,它就不怕招不到優秀的年輕人。
  • 李曉江:國土空間規劃與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昨日蒞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為骨幹員工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培訓,李曉江院長表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僅是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國是訪問|李曉江:農民為什麼不愛去大城市了?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時表示,縣域城鎮化進程是一種長期趨勢,背後反映出中國城鎮化的整個運行邏輯。以下是專訪實錄:農民為什麼選擇縣城和就地就近城鎮化?今後,縣域城鎮化還會持續,並將伴隨中國整個現代化進程。防止二三線城市加速萎縮國是直通車:如果農民工持續湧入縣級單元,大學畢業生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日益向一線聚集,那麼今後中國城鎮體系格局是否將加速分化,一些二三線城市萎縮會不會成為常態?李曉江:這種分化其實已經開始了。我們研究發現,地級市,特別是中西部的地級市近年來發展很不理想。
  • 李曉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原標題:李曉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對珠三角來講,競爭力問題主要是現有製造業如何保持競爭力,如何通過提高創新水平以及空間更有效率來實現競爭力的提升。這就牽涉到三類空間,一是傳統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經濟的空間匹配關係。
  • 李曉江:雄安新區將是一個全新概念的國家新區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雄安新區是一個站在歷史新起點
  •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
    摘要 【李曉江: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在6月7日舉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7年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表示,大城市病最基本的根源是資源配置上的行政化模式,越是高等級的政府聚集了越多的資源
  •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等因公費出國被處理
    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用公款安排家屬隨團出國問題,該研究院院長李曉江被城鄉建設部責令作深刻檢查,收回家屬開支13.95萬元。同時,規劃所原所長尹強予被予以免職處理。 審計署在審計中發現,2009年至2010年,該研究院院長李曉江批准所屬規劃所等8個單位委託旅行社安排175人次出國考察,並支付所有費用,其中包括隨團9名家屬的費用。
  • 2020清華同衡學術周 | 「後疫情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與城鄉高質量...
    首先,李曉江院長從財政與稅收制度視角對我國的城市發展模式進行了反思和展望。當前我國呈現出社會階層分化的特徵,城市的包容性發展需要兼顧中高收入人群、低收入和相對貧困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在大區域尺度上堅持主體功能區的思路不動搖,算大帳、定格局;到城市層面,從區域視角梳理城市關係,當前國家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特色小鎮—鄉村振興」戰略格局和空間組合鏈條,不同層級所需要協同的要素不一樣,尺度也不一樣。第三,針對地區資源差異化特徵採取差異化的政策指引,擺脫一刀切。
  • 李曉江:從野蠻蛻變到城鄉共融│觀點
    「領頭羊」; 他曾主持「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重大規劃項目,每一項都關乎著數千萬人的日常和國家發展的大方向; 他說,「蔓藤城市」提供了一種就地城鎮化和鄉村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 李曉江:追求建築精品和城市空間的精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城市風貌的管理已經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重慶有著極具特色的地理地貌與人文積澱,其城市風貌別具一格。如何打造「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近日,2020重慶·中國城市風貌大師論壇舉辦,本次大師論壇邀請了——中國建築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何鏡堂,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曉江:探路城市化下半場需意識到三個本質變化
    6月2日,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18年會」現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李曉江發言的第一句話便是「中國城市改革開放發展四十年,這確實是一個時間節點了」,「回顧一下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很有必要。「我覺得中國的城市化除了中國的農村改革、城市改革以外,很重要的是幾個利器。」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青年。兼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勇敢推進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開創出了一條既順應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大勢,又蘊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可資借鑑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提出四點建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馬夢飛 攝影報導5月27日-28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來四川宜賓指導三江新區規劃編制工作。李曉江一行深入三江新區現場,現場踏勘生態環境、空間形態、產業基礎等要素,並參加三江新區規劃研討會,就三江新區總體規劃階段性成果進行了點評。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心聲|謝曉亮: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
    為此,我帶領團隊開展了連翹野生撫育技術、授粉技術、產地加工技術等系統研究,建立了連翹生態栽培技術體系,推廣輻射河北太行山區25萬畝以上土地,形成了「不與農田搶地、不懼山高坡陡」的產業扶貧模式,上萬名農民參與連翹種植採收,扶貧增收效果顯著。
  • 聚焦:建設高水平現代化強區之——以系統觀念推動規劃落地
    系統觀念是根本性、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東營區委八屆八次會議上,東營區委書記成秋林同志指出,要以系統觀念推動規劃落地。進入新發展階段,採取單一思路難有出路,運用單一對策容易束手無策,必須用聯繫的觀點謀劃和推動工作,充分發揮系統力量、體系力量、整體力量,做到協同高效、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