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藥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獲獎者心聲
河北是中藥資源大省。近年來,面向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我帶領團隊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推進中藥材特色產業優勢區建設,努力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石家莊西部太行山深處的井陘縣洞陽坡,連翹叢生,漫山遍野。都說靠山吃山,可是要把野生連翹資源利用起來,首先得解決技術難題。為此,我帶領團隊開展了連翹野生撫育技術、授粉技術、產地加工技術等系統研究,建立了連翹生態栽培技術體系,推廣輻射河北太行山區25萬畝以上土地,形成了「不與農田搶地、不懼山高坡陡」的產業扶貧模式,上萬名農民參與連翹種植採收,扶貧增收效果顯著。
在石家莊靈壽縣這個山多地少的國家級貧困縣,我帶領團隊推廣培育丹雜1號、冀丹2號、冀丹3號等丹參系列新品種,指導20多家中藥材種植戶開展合作,在慈峪村、水泉村、陳莊等地發展丹參等藥材種植53000畝,涉及160多個貧困山村,帶動貧困人口2985人,人均增收1966元,並助推「靈壽丹參」獲得國家地理商標認證,樹起了品牌,形成了特色產業。為了服務「三農」,我帶領團隊深入河北涉縣山區,與當地農牧局合作,經三年多試驗終於攻克柴胡種植難、保苗難、控草難三大難題,建立了「柴胡玉米套種輪作技術模式」。短短五年多時間,涉縣柴胡種植逾10萬畝,「柴胡玉米套種輪作技術模式」較單純種植玉米平均每畝年增收1228.6元。
農業科學研究時間長、過程艱辛,不經數年或數十年鑽研,不足以成其果、成其才。但我堅信,只要應用導向鮮明、實踐定位準確,在科技創新推動下,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講述人 謝曉亮,記者 張勝 王斯敏 嚴聖禾,通訊員 景輝)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