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心聲|謝曉亮: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越走越...

2021-01-13 中國科協

謝曉亮,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藥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獲獎者心聲

河北是中藥資源大省。近年來,面向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我帶領團隊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推進中藥材特色產業優勢區建設,努力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石家莊西部太行山深處的井陘縣洞陽坡,連翹叢生,漫山遍野。都說靠山吃山,可是要把野生連翹資源利用起來,首先得解決技術難題。為此,我帶領團隊開展了連翹野生撫育技術、授粉技術、產地加工技術等系統研究,建立了連翹生態栽培技術體系,推廣輻射河北太行山區25萬畝以上土地,形成了「不與農田搶地、不懼山高坡陡」的產業扶貧模式,上萬名農民參與連翹種植採收,扶貧增收效果顯著。

在石家莊靈壽縣這個山多地少的國家級貧困縣,我帶領團隊推廣培育丹雜1號、冀丹2號、冀丹3號等丹參系列新品種,指導20多家中藥材種植戶開展合作,在慈峪村、水泉村、陳莊等地發展丹參等藥材種植53000畝,涉及160多個貧困山村,帶動貧困人口2985人,人均增收1966元,並助推「靈壽丹參」獲得國家地理商標認證,樹起了品牌,形成了特色產業。為了服務「三農」,我帶領團隊深入河北涉縣山區,與當地農牧局合作,經三年多試驗終於攻克柴胡種植難、保苗難、控草難三大難題,建立了「柴胡玉米套種輪作技術模式」。短短五年多時間,涉縣柴胡種植逾10萬畝,「柴胡玉米套種輪作技術模式」較單純種植玉米平均每畝年增收1228.6元。

農業科學研究時間長、過程艱辛,不經數年或數十年鑽研,不足以成其果、成其才。但我堅信,只要應用導向鮮明、實踐定位準確,在科技創新推動下,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講述人 謝曉亮,記者 張勝 王斯敏 嚴聖禾,通訊員 景輝)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河北3名科技工作者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記者從省科協獲悉,河北農業大學孫建設、華北製藥集團新藥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張雪霞、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謝曉亮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重大科技獎項,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每3年評選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個科研團隊並授予獎牌;表彰不超過30名科技工作者並授予獎章,享受省部級勞模待遇;表彰不超過300名科技工作者並授予獎狀。
  • 關於表彰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的決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決定,授予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創新團隊等10個團隊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授予丁健等28名同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並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授予丁奎嶺等258名同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全國人大代表談用多種方式助力高質量發展 治蜀興川之路越走越寬
    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高潔說,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考量,聚焦難點求突破、創新機制促發展。  截至目前,四川省共對21個國家和省重點項目提供了預審服務,總投資約310億元,有力促進了企業復工復產和四川的經濟發展。  新一輪高水平發展中,構建大環保格局的四川生態環保正在謀篇布局。
  • 科技創新助推林泉電機高質量發展
    走基層看「六保」系列報導 本報訊 (記者 曾帥)「我們公司《供應鏈質量管理提升》《精密微特電機檢測中心電機檢測室星級現場》兩個項目獲得省、市、區各級質量管理部門的認可,我感到萬分欣慰。」
  • 杭州學軍中學集團化辦學越走越快也越走越穩
    此外,學軍在全國範圍內的輻射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學軍中學教育集團,現有兩個校區、一個學校、一所初中,處處都深藏學軍基因,高速、高質地發展。陳校長說,「竭盡所能是為了無限可能」。所以,紫金港校區去年的第一屆畢業生,走出了一條條不同的道路。
  • 逐夢科技創新 助力高質量發展
    科技工作者立地,創新發展頂天。從實驗室、工廠企業到三尺講臺到科普現場,科技工作者們積極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勇做創新驅動發展的領航者和推動者,投身科技創業第一線,潛心鑽研、攻堅克難,組建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為南海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 15位浙大人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其中4位浙大人榮獲創新爭先獎章11位浙大人獲得創新爭先獎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誰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馮江華協助有關部門制定了《全國馬鈴薯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和產業發展意見》,幫助貴州省畢節市、河北省張家口市、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乃縣等制訂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助力產業扶貧,開闢了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新路子。2016年獲得國際塊根塊莖類作物學會終身成就獎,2017年獲「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2019年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 全國創新爭先獎,這個寧波人上榜!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
    近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浙江共有8位科技工作者受表彰。其中,我市中機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總經理龍偉民研究員獲創新爭先獎狀。在此次大會上,一批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
  • 金華籍科學家胡海嵐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金華籍科學家胡海嵐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06-01 0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物|河北科學家謝曉亮:用科技給中藥材「賦能」
    他就是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藥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曉亮。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不久前公布,河北省三位科學家入選,謝曉亮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河北組建了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謝曉亮擔任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他們根據中藥材產業鏈分別設置了中藥材栽培、病蟲害防治、採收加工、育種等8位崗位專家和不同生產區域5位試驗站長,跨部門跨單位組建起了中藥材科研團隊。「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是省裡對農業工作的主抓任務之一。」
  • 同濟大學三位科學家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全國科技工作日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在京舉行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頒獎大會,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名單揭曉。同濟大學3位科學家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他們分別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吳志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蔣昌俊,附屬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急診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教授王韜。
  • 《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出臺 增強「硬核...
    一份最新出爐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天津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排名全國第三。據了解,多年來,我市該排名一直保持全國前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市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近日正式出臺《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我市未來三年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指出了發展路徑。
  • 天津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京津冀中藥產業協同發展 加注...
    作為全國中醫藥系統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科技部、天津市政府共建的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20年2月正式立項運行,基於中藥成分、藥效評價、作用機制、安全性評價、製劑與工藝、智能製造、臨床評價七大核心技術平臺。
  • 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道路越修越寬是現代化?不,是貧困時代的遺傳觀念
    李曉江:雄安發展必須靠市場化力量,依靠央企、國企和民企共同參與,絕不是一方的力量就能實現新區開發。房企,土地,都不是雄安主要發展目標,雄安是希望用一種全新機制培育出未來的創新型城市,這才是最重要的發展策略。過去,中國大部分城市發展模式是通過不停賣地來獲取土地財政。
  • 全國創新爭先獎公示表彰名單!最高科技人才獎 深圳4人入榜
    原標題:最高科技人才獎 深圳4人入榜全國創新爭先獎公示表彰名單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2日訊(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5月11日,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公布,公示時間為2020
  • 「創新諸城」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長期以來,諸子生物一直致力於動物疫苗創新工藝研發與推廣,利用國際先進的細胞懸浮培養技術,打破了傳統採用雞胚生產疫苗的瓶頸,在國內率先採用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生產禽流感疫苗,並建成國內首家大規模細胞懸浮培養工藝生產高致病性禽流感滅活疫苗的GMP車間和細胞懸浮培養實驗室。目前,公司在禽流感細胞苗研製的基礎上,陸續完成了新城疫細胞弱毒苗、法式囊細胞弱毒苗細胞懸浮培養技術的研究。
  • 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公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推薦名單
    4月24日,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發布關於推薦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候選人及候選團隊的公示。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關於評選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27號)文件要求,中國複合材料學會評獎工作委員會對自主申報材料與依託科學技術獎、青年獎等獎項建立的人才庫遴選的提名人選材料進行了評審,擬推薦:清華大學黨智敏教授、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馮志海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北京化工大學張立群教授為「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 「雪球」越滾越大 青島藍谷海洋生物領域新高地正形成
    該項目將整合更多優質資源,推動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個好消息是青島藍谷協同創新、融合發展,促進產學研深融合的又一成功產物,標誌青島藍谷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又前進了一步。這些都成為青島藍谷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精彩一筆。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培育出了新形勢下的產業發展新優勢,優勢資源深度優化組合,在化學反應中裂變出了巨大的新動能。合格的「企業店小二」 為產業壯大「保駕護航」 優良的營商環境,不僅是企業生存所必需的「空氣」,更是其賴以發展壯大的「土壤」。
  • 打造全球創新網絡重要引擎 中關村論壇:向世界發出科創合作「最強音」
    全球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國際學術機構負責人,在此共議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共商全球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累計收穫超十億人次關注的中關村論壇,向全世界發出了科創合作「最強音」。前沿策源,北京科創舞臺吸引「最強大腦」「很高興能夠回到中關村,繼續追逐我的科學夢想。」
  • 廣西舉行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布會
    原標題:12月4日廣西舉行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  12月4日,廣西舉行實施「三百二千」科技創新工程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請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蹇興超、自治區科技廳發展規劃與資源配置處處長陳丹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副主任薛彬主持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