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活躍在南海企業裡的「車間科學家」們,緊貼市場需求組織研發創新。
廣東一方製藥有限公司不斷提升科技研發能力,成為中藥配方顆粒領軍企業。
依託強有力的科研團隊,星聯科技已成長為行業「隱形冠軍」。
科技工作者立地,創新發展頂天。從實驗室、工廠企業到三尺講臺到科普現場,科技工作者們積極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勇做創新驅動發展的領航者和推動者,投身科技創業第一線,潛心鑽研、攻堅克難,組建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為南海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珠江時報推出專題報導聚焦活躍在南海區各個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們,展現他們樂於奉獻、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並向他們致敬!
搭建高端載體平臺 為一流科技人才提供「沃土」
「能夠加入季華實驗室,非常開心。」作為佛山首位全職引進的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恆強已成功為季華實驗室牽線搭橋,多位傑青、中科院百人等高層次人才在其影響下達成全職落戶季華實驗室的意向,為佛山注入強有力的新生力量。這些高端人才的落戶,將帶動南海產業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區在高規格禮遇科技創新人才,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良好氛圍的同時,也著力建設了一些可供科技領軍人才施展拳腳的重要創新平臺:季華實驗室一期將於6月30日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廣東(佛山)研究院載體改造工程已動工建設;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中心升級為香港科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
這一批圍繞「兩高四新」新興產業建設和引入的重大科研平臺,正作為「引用育留」的重要陣地,對其所在產業領域產生強大的「虹吸效應」,成為南海集聚科技人才資源的重要抓手。
激發企業創新熱情 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5月13日,在經過前期合作試驗後,星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聯科技」)董事長決定出資超2000萬元,購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瞿金平的一項專利技術,搶佔新材料產業發展先機。
作為企業掌舵人,張偉明多年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除了帶領公司團隊不斷開展技術研發之外,還廣泛開展產學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在他的帶領下,星聯科技從十幾年前默默無聞的小企業成長為行業內頗具代表性的「隱形冠軍」。
在南海龐大的企業群體裡,類似張偉明一樣熱愛科技、重視科技的企業家和高管還有很多:廣東瑞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華忠推動著公司產品不斷升級換代,帶頭髮明的專利摘獲2015年第十七屆中國專利獎「金獎」;奔達模具創始人簡偉文參與的項目成功斬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他們深耕產業一線,緊貼市場需求組織研發創新,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他們是活躍在車間裡的「科學家」,帶領企業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促使高新技術企業隊伍不斷壯大,為南海區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南海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931家,近四年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增量和總量居全市首位。
推廣科技教育 培育科技創新後備力量
5月中旬,2020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結果揭曉,南海有6個一等獎項目被推薦代表廣東省參加國賽。喜訊傳來,作為一直堅持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老師,鹽步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閆靈麟、大瀝實驗小學科創中心負責人劉少君非常欣喜。
從事青少年科普教育已有16年的閆靈麟,曾指導學生捧回多項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的獎盃,目前她正著力研究,如何推動不同專業的學生藉助學校的創客中心進行深入交流,進一步激發創造性,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的技術創新工作者打好基礎。
而劉少君作為科技教師和帶頭人,一直深耕科研,自主開發了兩套科技創新的校本教材,通過項目、平臺、團隊、課題相結合,引導更多學生成為科技創新「接班人」。她牽頭負責的《小學生發明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建設研究》獲得2019年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的優秀項目。
在南海區,有一批活躍在教育領域的科技教育工作者,為培育科技創新後備人才不懈努力。南海區近年來不斷加大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培育與儲備,在全市率先制定了科普專項扶持政策,每年投入300萬元,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源參與科學普及尤其是青少年創新教育,激發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的熱情,提升參與科技創新的能力,為南海科技創新培育優秀「苗圃」。
此外,作為品牌項目之一,「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科技創新成果成績令人驚喜。僅在2019年的區賽中,全區共收到2338件鎮街推薦作品,而在之後的市賽、省賽及國賽中,南海區共捧回71個市級一等獎、3個省級一等獎、2個全國一等獎,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
創新制度措施 構築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讓科技工作者近者悅、遠者來,是南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早在2012年,南海區就發起「藍海人才計劃」引進優質團隊項目,目前已吸引超200名高層次科研人員落戶南海。此外,「科技鎮長團」「科技特派員」「創業三三聚」「創業面對面」「創享家集訓營」等,也在柔性引智育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南海區科技局副局長沈海泱透露,南海區還將著力培育一支擁有技術、產品、市場觸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扮演平臺和企業之間的「翻譯官」角色,助力解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水土不服」「不接地氣」的問題。
在科技人才隊伍的打造上,下一步,區科技局除了加強企業科技工作者的培訓外,將繼續通過平臺引人、團隊引人、高企引人,加快引進一批高端的科技工作者;並持續開展科普活動,增加投入建設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氛圍。
人物故事
吳平平:逐浪海洋工程領域的技術狂人
作為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銦海工」)副董事長、總經理,船舶動力裝置專業畢業的吳平平深耕海洋工程領域30多年,他帶領團隊首創國產海洋工程裝備「三件套」,為我國的海洋勘探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自落戶南海以來,他帶領公司的研發團隊多次攻克技術難題,先後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的一等獎和二等獎等,並成功參與制定兩項國家標準。
升降、鎖緊、滑移三大設備,被稱為海洋工程的「三件套」。如果說做鎖緊、滑移設備的難度係數是1,那麼做升降系統的難度係數是8~9。材料是升降系統技術突破的難點,為了找到有足夠強度,抗腐蝕性的最佳材料,拿到最佳的配比方案,吳平平與團隊成員已記不清做了多少次實驗,最終攻下了難關,在海洋工程這一領域發出了響亮的「佛山聲音」。
「我們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競爭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快自主研發的步伐,比別人快一步是保持領先的最好途徑。」在吳平平看來,精銦海工的定位就是一家研髮型的企業,創新是根與魂,「我們要永遠走在前面,如果有市場追趕者,我們就要把更好的東西拿出來。」
2019年12月01日,由精銦海工主持編定的「GB/T37455-2019海洋平臺液壓環梁升降裝置」、「GB/T37456-2019海洋平臺電動驅動齒輪齒條升降裝置」兩項國家標準在全國正式實施,標誌著中國首次建立了海洋平臺升降裝備領域的準入門檻,將更好的引導和促進中國海洋平臺升降裝備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魏梅
:中藥
「指紋圖譜
」的鐫刻者
疫情期間,在接到協助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申報醫院製劑並負責配製的通知後,廣東一方製藥有限公司(下稱「一方製藥」)副總經理魏梅迅速帶領由技術、質量、生產及市場相關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小組,按照醫療機構製劑的研究和申報要求,奮戰3天3夜,完成「肺炎1號方」三批備案產品的生產和檢驗。
魏梅從事中藥質量評價研究工作已有28年。2018年,她帶領的一方製藥技術中心被評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能力和水平在行業內實現國內領先。近日,她參與的智能生產模式及集成檢測體系在中藥配方顆粒中的創新應用項目摘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為了確保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藥湯劑的藥效一致,魏梅帶領研究團隊經過長時間攻堅,解決了中藥配方顆粒在不具飲片外形後品種的真偽鑑別和質量優劣評價等重大技術問題,建立了近700味原藥材及中藥配方顆粒產品的「指紋圖譜」和「特徵圖譜」。
對於科技創新,魏梅表示:「要走別人不敢走的路。作為中藥配方顆粒領導企業,需要站在行業的角度,審視未來發展的趨勢,否則就只是一個追隨者。」
趙海東:耐住寂寞煲好科技創新
「靚湯」
2011年,趙海東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與佛山市南海奔達模具有限公司(下稱「奔達模具」)結緣,為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指導。2015年,他正式加入奔達模具,現為奔達模具副董事長,負責創新研發工作。
今年年初喜報傳來:奔達模具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以「大尺寸鋁合金車輪成型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斬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技術開發項目二等獎。
幾個月前,奔達模具的新項目:研究壓鑄模具使用過程中變形機理和規律,已經向汽車底盤結構件鑄造模具推廣應用。該項目是華南理工大學和奔達模具優勢互補結合,將鋁合金輪轂鑄造溫度模擬精度從原有的20℃提升到5℃以內,同時通過反變形設計獲得了壁厚均勻的輪輞,減少了材料消耗與加工。
而這個項目正是由趙海東與他的團隊一起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的。趙海東介紹,一個項目要出成果需要很多耐性,例如這個項目,僅僅在尺寸驗證方面,就完成了上千個點的高精度高溫實時掃描,也是項目首創的應用技術。
「我們也做過一些項目,需要花上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夠攻克的其中的關鍵難點,形成系列技術。」趙海東說,煲一碗靚湯,需要花很長時間。同樣的,做科研搞創新也要耐得住寂寞。
撰文/珠江時報記者黃海綿李春妹通訊員熊惠芬王若塵攝影/珠江時報記者方智恆統籌/珠江時報記者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