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風破浪驚蒼穹,「五」動九州攬月回。11月24日凌晨,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徵五號火箭從南海之濱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將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順利邁出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採樣返回的第一步。
2千克月壤,創歷史之最。嫦娥五號的主要任務,是從月球自動採集並帶回約2千克月壤。蘇聯的月球探測器3次分別帶回101克、55克、170克共計326克樣品;美國通過阿波羅載人飛船6次登月共帶回月壤和月巖樣品約382千克。嫦娥五號探測器首次「挖土」,總量超過蘇聯和美國數次「挖土」之和,創下歷史紀錄。月球土壤蘊藏著巨大科學價值,對天文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家來說,嫦娥五號從月球挖回的物質,不僅可以幫助更準確地了解月球的演變,甚至還能確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
收官之作,奠基之作。對於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整體規劃而言,嫦娥五號任務是收官之作;對於未來的月球探測而言,又是一個奠基之作。從地外天體採樣,到從地外天體起飛,再到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上交會對接、攜帶樣品高速返回地球,對於中國航天都是第一次嘗試。掌握從月球返回地球的技術能力,將為載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設想進行技術探路和鋪墊,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既有挑戰,又是機遇。嫦娥五號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不僅要成功落月,還要實現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個首創性的任務環節,整個過程分為11個階段,每段都不能出差錯。然而,如能成功,又將是我國航天技術的一次重大跨越,將實現首次月面起飛、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等多項技術突破,為我們進一步認識月球提供重要支撐。
逐深空之夢,攀科技之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探索太陽系和宇宙的起源、發展和演化為科學總目標的深空探測,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體現。經過幾代人辛勤耕耘與開拓,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從探月工程穩步推進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我國深空探測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帶動我國航天技術進步,促進科學認知重大創新。嫦娥五號任務反映航天技術攻關和創新的努力,是中國航天探索事業既能穩步前行又能跨越發展的生動實踐。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是要這樣沿著一個又一個夢想的階梯拾級而上,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徐向東)
【來源:中國吉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